天天看點

時評 | 這張跨越千年的地圖,價值幾何?

前不久,本市紅橋區向公衆推出一款電子地圖↓

時評 | 這張跨越千年的地圖,價值幾何?

(此圖可拉伸清晰放大)

這是一款特殊的文化地圖。它清楚标注了宋朝至新中國成立後一千年以來,紅橋區範圍内現存和已經消失的文化地标。包括在冊的文物保護機關,還特别包括了随着城市改造已經拆除的影響較大的代表性建築和片區。

盡管此次标注的隻是第一批, 47個文化點位,9條文化輻射線,9個文化片區。但紅橋區走出的一小步,悄然在全市樹立了一面旗幟,感覺意義不同尋常,原因有以下三個方面。

01

敬畏曆史

西北角的早點全網很火。對過有水遊城、陸家嘴中心等聞名的商業商圈地标。

大概很少有人知道這附近原來有一條嚴翰林胡同,因為嚴修得名。嚴修1883年23歲中進士,後入清朝翰林院。嚴修曾以一副對聯自況家園:“鄰巷四棵樹,家江七裡灘”。嚴修家世代居住于此,他和張伯苓在此攜手,在私塾和舊宅裡,開創了現代南開系列學校,培養了包括周恩來、梅贻琦等在内大批棟梁之才。

時評 | 這張跨越千年的地圖,價值幾何?

“嚴翰林胡同位于現在鈴铛閣中學以東150米,胡同東頭距離西馬路約50米。”天津曆史文化研究者李弢介紹說,粉作坊胡同、貞女大街、小石道與嚴翰林胡同所圍之内的灰磚房屋(約170餘間)都是嚴修家的。(李弢供圖)

筆者曾參與對紅橋區的集體采訪,在西北角陸家嘴寫字樓頂層眺望區域全貌。目光所及樓下西北角紅橋區國稅局和芥園道時,悄悄拉着一位畢業于南開大學的記者,指着下面告訴他,這裡曾經是嚴修故居。同僚聽明白後,先是驚愕,後是唏噓。

時評 | 這張跨越千年的地圖,價值幾何?

上世紀90年代因打通芥園道,位于芥園道道路部分的嚴宅主體被拆,現在的紅橋區國稅局原為嚴宅後院的一部分。(李弢供圖)

今年是南開中學建校120周年,南開大學建校105周年,“愛國三問”幾乎家喻戶曉了,南開學校傳奇的偉大起點也應該廣為人知。紅橋區釋出的這張地圖,在東南部分,鄭重地标注了“嚴翰林胡同”。

天津是中國曆史文化名城。三岔河口地區是天津城市的發祥地。從最早的居民聚居地,到明代1404年設衛築城,都在三岔河口附近。紅橋區是其中的重要部分。這裡的估衣街曾經是天津最為繁華和著名的商業第一街;三條石大街是天津機械鑄造業的發祥地;位于西沽的丹華火柴廠曾經是中國第一家大規模生産火柴的企業。北洋大學堂于1902年遷址桃花堤旁的西沽武庫,開啟了中國現代大學教育的序幕。有些曆史遺迹留存下來,得到較好保護。但毋庸諱言,由于河流改道,戰火紛擾,城市變遷等原因,還有一些曆史地标及其空間,永遠湮滅于城市,隻殘留在專業曆史書籍和極少數專業人士的心頭。

“曆史文化是城市的靈魂”。敬畏曆史,首先是挖掘整理傳承完整的城市曆史,而不是任由殘缺的甚至戲說的虛構的城市曆史知識四處傳播。紅橋區為此組建了包括曆史文化專家、檔案工作者、民間文化愛好者等在内的顧問庫。地圖釋出的當天晚上,一位前兩年由河西區調任紅橋區的常務副區長,在朋友圈感慨:如果不到紅橋工作,可能很難知道,“南開創始人嚴修”、“北洋大學校長、耀華中學首任校長趙天麟”都是土生土長的紅橋人(不是曾經在紅橋求學,而是生于紅橋,長于紅橋,從紅橋走向全國,乃至世界)。從這個意義上講,紅橋的文化和内在精神影響到的範圍,恐怕遠超天津。可能是因為我們這些後人的懈怠,讓這些紅橋的曆史文化傳承沒有被更好地認知。

敬畏曆史,更是要讓完整的城市曆史叙事,還原成為當代城市生活的有機内容,文旅探尋的嶄新體驗,社會公衆的文化認知。紅橋區承諾,下一步将在“源文化”點位上設定文化辨別物、“故事長椅”等,串珠成鍊,形成厚重文化底蘊的“溯源之旅”citywalk路線。

02

客觀求真

今年是甲午戰争爆發130周年。

一提起甲午戰争,絕大多數人會想到甲午海戰、鄧世昌和緻遠艦的悲壯、威海劉公島的國恥、日軍的旅順屠城。大概很少人知道今天東北角新華書店以北,鈞和裡的一部分曾經是這場戰争的指揮中心。這裡就是晚清李鴻章長期的辦公駐地——蘊含了中國近代屈辱和現代化曲折程序的直隸總督行館。

時評 | 這張跨越千年的地圖,價值幾何?

清末被遺棄的鹽院公署遺址

時評 | 這張跨越千年的地圖,價值幾何?

正在拆牆改門的原直隸總督行館東圍牆

這裡最早是大明王朝督促遼饷的“饷道衙門”,清康熙年間成為“巡按長蘆鹽課察院衙門”,百姓們稱為“鹽院”。第二次鴉片戰争後,此處官署又改為“三口通商大臣衙門”。1870年11月20日,李鴻章開始以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的身份走上更高的政治舞台。因為當時的直隸總督府仍在保定府辦公,隻有在通航季節暫到天津署理事務,冬季海河封河停航後仍回保定總督府辦公,天津的衙門隻能稱行館。

時評 | 這張跨越千年的地圖,價值幾何?
時評 | 這張跨越千年的地圖,價值幾何?

1894年甲午戰争爆發後,李鴻章一直在這裡和蘆台聽從清廷的訓示,指揮北洋海軍和作為陸軍的淮軍。他也在這裡推動了“自強”的洋務運動:開平煤礦、唐胥鐵路等近代化開端——不少中國第一都和這裡有關,許多著名的外交活動和曆史事件也在這裡上演。這些和李鴻章的誤國、賣國行為和喪權辱國的條約簽署交織在一起,形成近代曆史人物的複雜性和天津曆史的多樣性。電子地圖示出了直隸總督行館所在地,正是打破失語狀态,還曆史客觀真實,以真正曆史唯物主義的鮮明态度,讓更多人感受“近代百年看天津”的曆史空間。

“同曆史對話,我們能夠更好認識過去、把握當下、面向未來”,地圖上标注的已經消失的大東旅社,曾是天津黨組織公開的重要活動基地。

時評 | 這張跨越千年的地圖,價值幾何?
時評 | 這張跨越千年的地圖,價值幾何?

大東旅社舊址 (已不存在),目前為解放廣場

1926年元旦下午4點,天津總工會在此成立,舉行隆重的升旗典禮,全市勞工派代表參加,表示熱烈祝賀和擁護。天津工會會員當時有17900多人,當年發展到32200多人,聯系勞工達10萬多人,占全市勞工總數的50%以上。中共天津地委和一些革命團體的總部也在大東旅社辦公。經常出現在大東旅社的有趙世炎、李季達、于方舟、江浩、郭隆真等人。于方舟、李季達、江震寰等還曾在此居住過。

馬家店、水西莊、天津總商會、津浦鐵路、天津戰役西營門突破口等一個個地名,都承載着近現代中國和天津許多重大曆史事件。身臨其境,了解其中戲劇性的故事,體會社會複雜演變的程序和必然邏輯。打通當下,感受天津城市的文化特色和精神氣質。

03

擔當作為

10月黃金周,天津遊客如織。

今天(10月14日),“漢語橋”世界中國小生中文比賽在天津拉開帷幕,100多個國家的青少年、兒童及家長來津。

10月20日,天津馬拉松鳴槍,涉及天津内外3萬名選手。

時評 | 這張跨越千年的地圖,價值幾何?

他們都會用不同方式感覺一座城的喜怒哀樂和曆史文化。

馮骥才說,隻有真正認識到一個地域的文化性格,才能喚起社會和城市的光彩和生命。多年來,有關部門通過各級文物保護、曆史風貌建築和曆史文化街區的保護性規劃、公布《天津市紅色資源名錄》等方式,努力保護好利用好曆史遺存,紅色資源。河北區即将修繕開放黨的創始人之一李大钊就讀6年的北洋法政學堂禮堂舊址,就是一例。

對于消失的曆史文化地标,紅橋區采取文化曆史電子地圖示注的做法,表現出了擔當作為。當然,電子地圖的資訊完善、技術支援、使用者體驗還要進一步提高。标注地可見的辨別,還要加快落實。完備詳細的曆史文化電子地圖,投入不多,意義深遠,可學可做可複制。這是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天津時有關推動文化傳承發展上善作善成的重要要求的創新舉措。

标注被拆遷的曆史文化地标,特别是近幾十年的,可能會引發一些議論,但利大于弊。我們從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高度,期待有關部門像紅橋區一樣擔當擔責,呼喚全市性的同類電子地圖出現。一是可以增進社會公衆的曆史文化意識和全面認知。二是可以凝聚共識,推動地方文化曆史的研究,激發市民傳承發展文化的熱情。三是可以吸引和友善自駕自助遊客,深度體驗城市文化生活變遷。

從這個意義上講,紅橋區這張電子曆史文化地圖悄然出世,是文明之寶、無價之寶。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