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前一直呼籲黎巴嫩真主黨和以色列當局盡快停火的美國,在頃刻之間完成了“變臉”,從呼籲停火迅速轉為“支援以色列入侵黎巴嫩”,瞬間在國際輿論引起了轟動。據觀察者網援引路透社12号釋出的消息,美國國務院發言人米勒在主持釋出會時明确表示,美方的确支援以色列對黎巴嫩的入侵行動,因為這些行動将削弱真主黨的基礎設施,為最終實作外交解決方案創造條件。
寄希望于“武裝侵略”來實作“外交和解”,這種強盜邏輯的确帶有明顯的霸權作風,但這并不意味着事态會按照美國的設想去演變和發展。首先,美國從“阻止沖突”變成“支援入侵”,很可能是基于兩種可能性,一是接受了以色列的遊說,認定黎巴嫩真主黨即便在上司層接連遭到緻命打擊後,依舊可以靠着自身組織架構完成對以色列的反擊,既然“斬首行動”無法奏效,就隻能回歸傳統的地面行動。二是拜登政府用支援入侵黎巴嫩,換取内塔尼亞胡政府放棄進攻伊朗。
對于美國而言,黎巴嫩真主黨與哈馬斯皆為伊朗的代理人武裝,既然以色列對黎巴嫩的攻擊已經展開,而且從目前的戰報來看的确有效,不如讓以色列将更多的精力集中在黎巴嫩而非伊朗。這樣的好處,在于國際油價不會因為以色列和伊朗的直接對弈再次出現飙升,否則一旦伊朗的石油設施遭到打擊,國際油價上升必然會反應到美國的通貨膨脹上。
為了避免“十月驚奇”的出現,民主黨和哈裡斯勢必要杜絕一切不利因素,尤其是過去一段時間,哈裡斯的民意支援率因為糟糕的赈災表現有所下滑,開始被特朗普縮小差距甚至在部分州實作反超後,民主黨就變得更為謹慎。而當這種“謹慎”反應到當下的中東亂局時,往往就是以縱容内塔尼亞胡政府展現出來的。畢竟,支援一個主權國家去侵略另一個主權國家,雖然輿論觀感極為糟糕,但是對民主黨選情的傷害已經到頂了。
至于美國的這一做法會不會導緻沖突持續擴大,甚至是朝着全面戰争的方向滑落,更多還是取決于真主黨武裝接下來的表現。不同于在加沙苦苦掙紮的哈馬斯武裝,黎巴嫩真主黨不管是組織度、戰備能力都更勝一籌,更是該國一支強大的合法政治力量,有着相當高的民意支援度。
倘若真主黨能夠在接下來的局面中,抗住以軍的地面入侵,不讓對方在本國領土上制造出“新加沙”,甚至是讓對方铩羽而歸,那麼這場沖突繼續外溢的可能性就會降低。反之,一旦黎巴嫩的領土,特别是黎巴嫩南部農村地區被以軍包圍割據,而真主黨又無法将其奪回,就會有更多的外部力量支援真主黨,以阻止第二個加沙地區的出現,其中,作為真主黨的最大靠山,伊朗勢必會深度介入。
不過從積極的角度去看,以色列越是主動招惹周邊國家,妄圖将整個中東都拖入戰争的深淵,美國的“中東戰略”就越是無法奏效,以色列不僅不能和伊斯蘭世界完成和解,反而會讓自身陷入無止境的沖突和紛争,進一步消耗美國因為“抗中反俄”而捉襟見肘的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