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來在蘇州新投兩億美金,為中國市場的增長做準備。
10月11日,禮來公布其蘇州工廠擴産計劃,這裡将生産其重磅的糖尿病及減重藥物。“中國患者對禮來産品的需求強勁,而且還在增長。”禮來的管理層表示。
禮來是感受到中國增長動能的企業之一,默沙東、阿斯利康等同樣如此。這是三家全球範圍内舉足輕重的制藥企業。禮來目前是全球市值最高的制藥企業、阿斯利康則曾是中國銷售規模最大跨國藥企、默沙東則手持銷售規模超千億的K藥。現在它們都在中國市場看到了增長潛力。
過去五年間,疫情幹擾了供應鍊,中國醫藥政策和市場發生了劇烈變動。現在新規則日漸明晰,跨國企業度過震蕩期,适應了新規則。它們重新調配力量,劃分優先次序。新人換了舊人,新藥換了老藥,現在是一場新局了。
它們在增長
禮來正在全球範圍内大展拳腳。
禮來中國在華的唯一工廠在蘇州,它宣布将投資約2億美元以更新蘇州工廠産能,擴大禮來在中國的2型糖尿病和肥胖創新藥物的生産規模。
禮來制藥執行副總裁、生産營運總裁Edgardo Hernandez在蘇州産能更新啟動儀式上表示,通過建立工廠或者擴充既有工廠産能,禮來制藥正在進行150年來最大膽的生産擴張計劃。而蘇州工廠是全球生産網絡的重要一環。
禮來在全球9個國家建有工廠,在7個國家設有研發中心。禮來蘇州工廠主要生産胰島素等糖尿病相關産品,這裡的産品除了供應中國市場,同樣出口歐洲。
今年的5月份,禮來曾宣布追加53億美元擴建印第安納州的工廠。2020年以來,禮來累計已經宣布160億美元的投資計劃,以擴建愛爾蘭、德國以及美國的生産基地。
這種雄心勃勃的投資意願,源于其重磅藥物的供不應求。自2022年起,禮來在2型糖尿病和肥胖治療領域的腸促胰素類注射藥物全球産能已經翻倍增長。
這種需求在中國同樣強勁。中國糖尿病患者衆多。2011年至2021年間,糖尿病患者人數由9000萬增加至1.4億。超重和肥胖是糖尿病患病率不斷上升的重要因素。
今年5月份,禮來的替爾泊肽注射液獲得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NMPA)準許,适用于在飲食控制和運動基礎上,接受二甲雙胍和/或磺脲類藥物治療血糖仍控制不佳的成人2型糖尿病患者。7月份,這款藥物的體重管理适應症在中國獲批。
“中國患者對禮來産品的需求強勁,而且還在增長。”禮來的管理層說。
禮來目前是全球市值最高的制藥企業。默沙東則手持全球銷售規模超過250億美金的K藥。不過,在中國市場上,默沙東最受矚目的是其HPV疫苗。這款産品在很長時間一藥難求。2023年的時候,默沙東憑借HPV疫苗在中國市場的表現,在華營收超過阿斯利康成為最大跨國藥企。
阿斯利康也是中國市場上核心的跨國制藥企業。
阿斯利康很長時間是中國市場銷售規模最大的跨國藥企。不過該公司2022年在華銷售規模出現了下滑。好在,阿斯利康2023年以及2024年上半年在中國市場重拾增長。2024年上半年,阿斯利康在中國市場收入 33.78 億美元,同比增長 15%。阿斯利康在中國的業務,比大部分跨國企業沉得更深,在縣域市場部署了更多的力量。
一家跨國企業的業務負責人張成對第一财經記者表示,該公司在中國的業務規模之是以沒有阿斯利康那麼大,就是因為它頂多進入市級城市,而阿斯利康已經深入中國的縣域。
阿斯利康全球執行副總裁、國際業務主席及中國總裁王磊,也是中國市場的積極看多者。他在去年進博會期間,對第一财經表示:“整個行業,我們更看重不變的東西。我們覺得确定的事情很簡單:中國的市場是最大的,中國的供應鍊是最好的,中國也有世界上最優秀的制造業、科學家。”
适應與進化
“我們應該說是與時俱進,不隻是适應。”張成談到中國市場政策變革時說。
這些年,中國的醫保、醫藥等方面的政策改革大刀闊斧。這些政策的主要方向是塑造一個普惠的醫療體系,在醫保和患者的支出可承受同時,同時保持國内國際制藥企業的積極性。這些政策密集出台,并非每次都能恰到火候。例如,藥品上市審批步伐加快,醫保目錄的更新頻次提高,令跨國企業喜不自勝;而醫保談判的靈魂砍價,令跨國藥企感到壓力山大。
疫情一度打斷跨國藥企的全球供應鍊。這些因素疊加在一起,可以說過去這五年,跨國藥企乃至所有的跨國企業都經曆了震蕩期。現在疫情過去了,政策調整也逐漸到位,企業們逐漸适應了新常态。一些跨國企業如上文提到的禮來、默沙東以及阿斯利康等通過創新藥、新的本土政策等再度實作了增長。
據禮來高管介紹,自2018年以來,禮來在中國已經有40款藥物(或新适應症)獲批,其中20餘款已經被納入國家醫保。
“我們覺得不隻适應,我們還是有機會跟政府或決策者共創一些對病人比較好的政策,或者是相關支援的舉措。”張成表示。
中國各類疾病患者人數衆多,始終是創新藥物的重要需求方。而且一些促進外資,推動創新的政策也在陸續出台。
禮來中國總裁兼總經理德赫蘭表示:“政府推出的一系列扶持創新的政策,加之本地豐富的人才資源,為禮來在中國的持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禮來在中國員工數量約3200人。
德赫蘭是禮來中國首位女性掌門人,她在2024年初走馬上任。就如德赫蘭一樣,不少跨國藥企近期調整了在華管理團隊。
單從2024年來看,這種變更就很明顯。
今年初,GSK中國總經理齊欣,升任為GSK大中華和洲際區域副總裁兼疫苗業務負責人之後,餘慧明接替了中國總經理的職務。張穎調任諾華國際業務部首席商務官之後,諾華日本總裁Leo Lee接任中國區總裁一職。今年1月份,趙萍成為安斯泰來中國首位女性掌門人。
如果把觀察視野放寬到醫療器械領域,那麼跨國企業在華高層變動更頻繁。7月份,飛利浦宣布劉令出任飛利浦大中華區總裁,以接替退休的何國偉。2月份,全球頭部的基因檢測裝置企業因美納宣布鄭磊擔任全球進階副總裁兼大中華區總經理,以接替離職的李慶,後者跳至沃特世公司任副總裁兼大中華區總經理。如果放寬至2020年之後,這份跨國醫藥和器械企業高層更疊的名單會更長。
一代新人換舊人,顯示出中國市場所經曆的變動,中國市場正在進入一個新的時期。
難啃的骨頭
并非所有跨國大藥企都能找到打開中國市場的正确方式。
百時美施貴寶是全球排名前十的跨國藥企,它在中國市場的失利,在其知名的O藥上尤其明顯。O藥是全球上市的首款,也是中國首款上市的PD-1抑制劑,目前是全球用于治療癌症的标準藥物之一。它于2018年6月獲得了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的準許,早于默沙東的K藥,至今已經在中國市場拿到肺癌、胃癌等九個适應症。
2023年,O藥全球銷售額超過100億美元,K藥則一舉突破250億美元成為全球單體銷售規模最大的藥物。但在中國市場,O藥缺乏存在感,而是淹沒在中國衆多醫藥企業開發的同類産品之中。
盡管K藥和O藥在全球都是重磅藥物,但它們在中國市場的銷售額占其全球銷售比例都很低。百時美施貴寶尤其如此。
伴随着O藥在中國市場失利,百時美施貴寶在華業務的前景也不明朗,盡管此前它制定并試圖推進“中國2030戰略”。
“他不會花大的力氣去布局了”,一位中國制藥公司的CEO對記者表示,百時美施貴寶可能會在中國市場順其自然,不再投注更多的财力物力。
百時美施貴寶官方向第一财經否認了這種說法。“我們正在堅定執行公司的‘中國2030戰略’,加速引入創新藥進入中國。”
百時美施貴寶的情況表明,中國市場确實是一塊難啃的骨頭。
中國是僅次于美國的全球第二大醫藥市場,但并非所有的大型跨國制藥企業都能從中獲益良多。從藥品的定價方式,到市場的競争烈度等,兩個市場也大大不同。
市場的規模和未來潛力,與跨國藥企的在華投資、創新意願緊密相關。中國能為跨國藥企提供的市場越大,市場規則越明晰,越能吸引他們投資于生産制造,甚至是早期的研發和創新。
截至目前,禮來在蘇州的計劃累計投資總額已經接近150億人民币。禮來方面透露,蘇州的新增投資,預計能新增約120個高品質就業崗位,并鞏固禮來在中國制藥領域的創新力與生産能力。
阿斯利康一直是中國的投資大戶,中國市場的銷售額在其營收中占有重要比例。在今年初的時候,阿斯利康也宣布将在無錫高新區投資4.75億美元建立小分子藥物工廠。
這些跨國藥企的在華投資,面向的并非隻是中國市場。禮來擴産後的蘇州工廠将兼顧出口歐洲市場與供應國内藥物的雙重需求,阿斯利康無錫工廠所産的特定小分子藥物同樣供應國内外市場。
(應受訪方要求,張成系化名)
(本文來自第一财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