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消防設計和施工必須知道的問題

消防設計和施工必須知道的問題
消防設計和施工必須知道的問題

01

各機電專業的消防設計

1、多層建築和高層工業建築各層的每個防火分區,當其通風、空氣調節系統均系獨立設定時,則被保護防火分區内的送、回風水準風管與總管的交接處可不設防火閥;

2、 火災事故照明和疏散訓示标志可采用蓄電池作備用電源,但連續供電時間不應少于20min;

3、 火災照明應在下列設定封閉樓梯間、防煙樓梯間及其前室,消防電梯前室;

4、 按規定應設封閉樓梯間或防煙樓梯間建築的疏散走道;

5、 疏散用的事故照明,其最低照度不應低于0.5 lx。消防控制室,消防水泵房,自備發電機房的照明支線,應接在消防配電線路上;

6、 散訓示标志宜放在太平門的頂部或疏散走道及其轉角處距地面高度1m以下的牆面上,走道上的訓示标志間距不宜大于20m。

02

火災自動報警及消控室

7、 報警區域按防火區域劃分,一個報警區域可以有幾個防火分區組成;

8、火災自動報警系統的形式有:集中報警系統:區域報警系統;控制報警系統(消控中心),一個區域報警控制器可警戒多個樓層(看産品的功能)安裝位置距地面1.3-1.5米,報警電話安裝位置1.3-1.5米;

9、 建築面積大于500m的地下商店應設火災自動報警裝置;

10、 獨立設定的消防控制室,其耐火等級不應低于二級。采用耐火極限分别不低于3h的隔牆和2h的樓闆,并與其他部位隔開和設定直通室外的安全出口;

11、消控室應設定下列功能:接受火災報警,發出火災的聲、光信号,事故廣播和安全疏散指令等:控制消防水泵,固定滅火裝置,通風空調系統,電動的防火門、閥門、防火卷簾、防煙排煙設施。顯示電源、消防電梯運作情況等;

12、 火災報警按鈕安裝在距地面1.5米;

13、 報警線預留100-200毫米長度,綁紮成束、+紅—蘭線

14、報警線敷設不應有接頭、紐結,導線接頭應在接線盒内用接線端子或焊接連接配接(每個接線端子接線不超過2根),盒内外加螺母。不同電壓、電流、不同回路、不同系統、不同類别的線不能放在同一線槽内;

15、 線槽每隔1.5米設吊架及支架,吊拉杆不小于6mm;

16、 消防電源應為專用電源,不允許插接接頭;

17、 消控室門向疏散方向開門,允許有送回風管但應加防火閥。嚴禁無關電氣線路穿越,控制台周圍留1米通道和檢修通道;

18、消防控制的功能:控制消防裝置的開啟、關閉;消防水泵、防煙、排煙風機的開關;關閉防火閥,停止空調送風機;顯示火災、故障報警的位置;疏散通道、出口等;顯示保護地圖(模拟圖、平面圖);顯示消防電源的狀态;配備火災報警應急廣播控制裝置;

19、消防控制狀态的過程:當火災報警時;火災報警系統報警;自動滅火系統啟動;室内消防栓系統啟動(消防水泵啟動);電源進行切換(非消防電源停電,應急消防電源啟動),并接通報警裝置和應急照明裝置和疏散訓示照明。電梯迫降在首層;,加壓送風機啟動(風口開啟),隔離系統啟動(防火卷簾下降);防火門關閉;

20、 每隔防火分區至少設定一個手動火災報警裝置,兩個手動火災報警裝置的距離不超過30米,安裝位置1.3-1.5米。

03

防煙、排煙系統

21、 一二類建築(高度超過50米)、建築高度超過32米的建築物應設定防煙分區;

22、 防煙分區一般不超過500平方米,不大于防火分區;不跨越防火分區,防排煙系統設定一般在走廊、防煙道、排風井道各自獨立,耐火等級1小時;

23、高層建築的防煙、排煙系統。分為機械加壓送風防煙系統和自動排煙系統(可開啟外窗);自動排煙系統(可開啟外窗)分為:機械排煙系統和可開啟外窗的自然排煙系統;

24、 大廈建築應設有兩個疏散防煙樓梯;并設有前室,前室設有機械加壓送風系統。樓梯間每隔2-3層設定一個加壓送風口,前室每層都設加壓送風口;

25、 防煙樓梯間。合用消防前室設計風量18000-20000。28000-30000M3、H。層數超過32層的分段計算。

機械加壓送風系統

26、機械加壓送風系統設定在前室、樓梯間、合用前室、消防電梯間前室;當樓梯間和消防前室加壓送風系統必須合用時應設定壓差自動調節裝置;機械加壓送風系統的全壓除計算最不力點的的壓頭損失,其餘壓應符合下列規定:

27、 防煙樓梯間為50PA;

28、 前室、樓梯間、合用前室、消防電梯間前室、避難間為25PA;

29、 樓梯間每隔2-3層設定一個加壓送風口,前室每層都設加壓送風口。

30、 機械加壓送風系統和機械排煙系統的風速規定

1) 采用金屬風管,風速不大于20米/秒

2) 混凝土結構管道風速不大于15米/秒

3) 送風口的風速不大于7米/秒;排煙口的風速不大于10米/秒;

31、 排煙系統的設定的:一般設定在樓梯間、前室、消防前室,合用前室。避難層。

32、 超過32層的建築樓梯間的送風量和排風量應分段計算

33、 剪力樓樓梯間可供用一個風道其風量按兩個樓梯間計算,風口分别設定。

34、避難層的加壓送風量按淨面積計算不小于30立方米/秒,避難層應設有消防電梯出口、應急照明、廣播、消防電話、消防栓、并設有獨立的防煙設施,防煙樓梯進行分割。

04

機械排風(防煙)系統

35、排煙系統的設定條件:

1)建築高度超過32米,

2)内走廊超過20米。并設有自然采光、自然通風設施

3)面積超過100平方米

4)通風和空調系統應設定排煙系統

36、防煙系統的安裝位置:

1)擔負一個防煙分區淨空高度大于6米的房間,每平方米不小于60立方米

2)擔負一個防煙分區淨空高度大于6米的房間,每平方米不小于120立方米

3)排煙口安裝在屋面及頂棚位置;排煙量不小于60立方米/秒;

4)防煙口設定水準距離不超過30米 防煙閥關閉溫度280 ℃

5)走廊的防排煙系統豎向設定,室内的按防火分區設定

6)機械防排煙系統可以與通風空調系統合用但必須采用可靠的防火措施

7)防火風管為建築中的安全救生系統: 主要應用于火災時的排煙和正壓送風的救生保障系統,一般可分為1h、2h、4h等的不同要求級别。

37、 通風與空氣調節

1)通風系統應設定,橫向按防火分區設定,豎向每五層設定(不超過5層);

2)通風空調系統穿越下列情況時安裝防火閥70 0C(穿越防火分區牆、樓闆變形縫等)。

05

防火分區

46、 一類建築:1000平方米;二類建築:1500平方米;地下室:500平方米;

47、 高層建築與裙樓有防火牆及良好的防火措施時最大防火分區不應超過2500平方米;

48、 高層建築有自動扶梯、上下層連通、上下開口通道樓梯等,防火分區應按上下連通作分防火分區,面積疊加計算

49、每層防火分區安全通道門不應小于兩個,兩個安全門的距離不小于5米。一般在24-40米,環形走廊10-20米;安全疏散門距離室内的任何一點不超過40米,室内到室内門不超過15米。

50、 首層消防通道走廊寬1100-1200毫米;門900-1300毫米,門往外開。門外1。4米内不應有踏步104、防火卷簾耐火等級一般為3小時;

51、 十八層及十八層以下的建築,面積不超過650平方米,住戶不超過八戶,應設有防煙樓梯間和消防電梯;

52、 消防電梯的配置:小于1500平方米設定一台消防電梯,大于1500小于4500平方米2台,4500平方米3台;

53、 消防電梯應設定在不同的防火分區内;消防電梯前室不小于6平方米;

54、 十層以上的建築應在單元内的陽台進行連通或凹陷。

06

消防給水及消防滅火裝置

55、 消防電梯前室設有消火栓;

56、 消防泵房耐火等級為2級。消防水箱樓闆厚15厘米,隔牆耐火2小時,甲級防火門;

57、 超過100米的高層建築均應設有自動噴水滅火裝置。消防驗收規範。

07

安裝

58、 安裝線管時當管長超過45米時應設有接線盒;

59、管道穿越消防水池和剪力牆時應加放水套管,震動管道要加柔性接頭,與水箱接口要用焊接,消防水箱要預留1米的通道周圍不得小于0.7米,與頂棚高度不小于0.6米。壓力表的量程是2.5倍。

60、 消防水泵結合器的組成:接口、本體、連接配接器、止回閥、安全閥、防空閥、控制閥順序安裝,安裝高度1.1米;

61、 小于或等于DN100的管道采用焊接;大于DN100的管道采用卡箍連接配接。

62、 管道安裝與樓闆粱、拄、的距離,按管道的管徑為遞增40-200毫米

63、 管道與 支架的安裝距離,按管道的管徑為遞增3.5-12毫米。

64、管道支架、吊架與噴頭的安裝距離不宜小于300毫米,與末端噴頭的距離不得小于750毫米。

65、 管道穿過變形縫的時候,采用柔性接頭和短管。短管不得小于牆體長度或出牆體50毫米。

66、 管道豎向安裝支架距離1.5-1.8米。

67、 消防水泵出口應安裝止回閥、壓力表。

68、 消防氣壓裝置安裝距棚頂高度不小于1.0米

69、 消防結合器的安裝順序,接口、本體、連接配接管、止回閥、安全閥、防空閥、止回閥、

70、 報警閥組安裝距離距地面1.2米,水力警鈴與報警閥的連接配接應采用鍍新鋼管長度不超過6米。

08

其他

38、 玻璃幕的耐火等級應耐火1小時;

39、 建築變形縫等應加防火保護層;

40、 無框玻璃幕牆及間隔玻璃幕牆應耐火1小時,應有800mm高實體牆;

41、 發電機房儲油不能超過8小時用量;

42、 高層建築的間距13米、群樓6米;

43、 消防車道寬度不小于4米,與建築物距離不小于5米,高度不超過4米;

44、 建築物的變形縫及金屬結構要加防火保護層;

45、 一、二級建築防火分區最大允許距離150米,面積2500平方米。1、電纜井、管道井、排風井、防煙井應每層進行分隔。

如果您喜歡此篇文章,記得發到給好朋友!

分享智慧,好運常伴!

『聲明:本文來源于網絡,非酒店工程交流平台原創文章。轉載内容僅作學習交流之用,所述觀點不代表酒店工程交流平台立場,版權歸原創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删除,謝謝』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