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新華社報道,德國最大交通協會全德汽車俱樂部公布一項調查結果顯示,59%的德國群眾願意購買中國汽車制造商生産的汽車,其中年輕群體購買意願更為強烈,18-29歲的德國消費者願意購買中國品牌汽車的占比為72%,而30-39歲這一比例為74%。在有意向購買純電動汽車的受訪者中,80%的德國群眾願意選擇購買中國電動汽車。在談及選擇中國品牌的原因時,83%的德國受訪者認為首要原因是成本效益高,另外分别有55%和37%的受訪者将創新技術和設計列為吸引因素。
當地時間周五,德國汽車工業協會(VDA)下調年度電動汽車銷售預期。該機構預測,電動汽車和插電式混合動力車的銷量将下滑21%至55.1萬輛,而此前的預測為下降17%至57.8萬輛。
根據國聯邦汽車運輸管理局(KBA)釋出的資料顯示,2024年前8個月德國汽車累計銷量190.72萬輛,同比下滑0.2%,其中8月銷量為19.73萬輛,同比下滑27.8%。在細分品牌中,包括MINI(-45%)、奧迪(-37%)、寶馬(-23%)、奔馳(-16%)均出現大幅下滑,大衆是本土市場佔有率最大的品牌,但銷量也下滑23%。
相比之下,德國電動汽車市場情況卻更加黯淡。資料顯示,2024年前8月德國電動汽車銷量同比增長12%,但這一成績得益于2024年初的注冊量,近幾個月來德國電動汽車銷量開始出現大幅下滑,其中8月同比下滑69%,7月下滑37%,6月下滑16%,銷量下滑的原因是電動汽車補貼退坡。
2023年,在德國政府的補貼推動下,德國電動車市場迎來爆發式增長,特别是在補貼接近尾聲時,德國消費者都趕着買電動車。在電動汽車補貼退坡後,德國電動汽車的價格飙升,再加上充電設施不夠完善、電池續航能力的問題,都讓消費者心裡打起了退堂鼓,導緻今年的銷售放緩更加明顯。換句話說,電動車高價、續航焦慮以及對補能設施普及的擔憂,是德國電動汽車銷量暴跌的主要原因,消費者在電動汽車補貼退坡後開始回歸傳統燃油車。
在德國電動汽車品牌銷量中,特斯拉的衰退最為顯著。資料顯示,2024年前8月特斯拉在德國市場的銷量為2.61萬輛,市場占有率為1.4%,同比下滑44.7%,其中8月銷量為2370輛,同比下滑65.7%。
與此同時,雖然更多的德國群眾開始青睐于中國品牌汽車,但實際上中國汽車品牌在德國市場也很“難過”,包括MG、比亞迪、長城汽車等品牌在德國市場的份額都不高,這主要是還是因為中國品牌汽車的認知度不足,加上中國車企将在歐洲面臨巨額關稅征收,使得中國品牌汽車難以站穩腳跟。
10月4日,歐盟就是否對中國電動汽車征收為期五年的反補貼稅舉行投票。歐盟委員會(下稱“歐委會”)釋出的聲明顯示,投票中歐委會對中國進口純電動汽車征收關稅的提議獲得了歐盟成員國的必要支援,決定對從中國進口的電動汽車征收最高達45%的關稅。不過,歐委會也在聲明中表示,歐盟和中國将繼續努力探索替代解決方案,該解決方案必須完全符合世貿組織規定、能夠充分解決委員會調查所确定的損害性補貼、并且可監控和可執行。也就是說,即便加征關稅的提案獲得通過,歐委會仍會繼續與中國進行談判,繼續就有關關稅替代建議進行審查。
德國總理朔爾茨在投票前表示,德國反對歐盟對華電動汽車加征關稅,歐洲必須繼續和中國談判。德國财政部長林德納4日表示,歐盟委員會不應引發貿易戰,“我們需要協商解決方案”。更早之前,朔爾茨強調,歐洲市場必須與中國汽車展開開放、公平的競争。他同時警告,歐洲不會容忍傾銷、産能過剩和知識産權侵權行為。據悉,陪同朔爾茨此次訪華的,還有德國幾家重要企業的高管和三位部長。
電動汽車是汽車的未來,新車銷量持續暴跌也為德國車市敲響警鐘,即便燃油車銷量有所回升,但整個市場的前景并不明朗。對于德國而言,想要發展電動車,關鍵在于技術革新,同僚車企需要提供更有吸引力的價格和服務,政府也應該推出長期穩定的激勵政策。
汽車行業關注 人氣汽車新傳媒
每天分享有價值的汽車新聞
汽車人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