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閱讀此文前,麻煩您點選一下“關注”,友善您進行讨論和分享,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援,小編将每日為您帶來精彩内容,希望您不要錯過哦~
文| 霏霏娛樂
編輯| 霏霏娛樂
人類曆史上,總有那麼幾個人的名字會被永遠銘記。他們用畢生精力,為人類解決了看似不可能完成的難題。在中國,袁隆平無疑就是這樣一個人。但你可曾想過,如果沒有他,我們今天的餐桌會是什麼樣子?
一粒種子的奇迹
1961年的夏天,湖南安江農校的試驗田裡,一株與衆不同的水稻吸引了年輕教師袁隆平的目光。這株水稻長得特别高大茁壯,稻穗也比周圍的水稻更加飽滿。袁隆平敏銳地意識到,這可能是一株天然雜交的水稻。
這個發現,讓袁隆平興奮不已。當時的中國,正遭受着嚴重的糧食短缺。作為一名農學專業畢業的年輕人,袁隆平深知提高糧食産量的重要性。他暗暗下定決心:一定要找到提高水稻産量的辦法!
從那天起,袁隆平開始了他的雜交水稻研究之路。誰能想到,這一走就是60年,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
披荊斬棘,雜交水稻終問世
搞科研哪有一帆風順的?袁隆平的研究之路可謂荊棘滿布。
剛開始,袁隆平連基本的實驗裝置都沒有。他就用自行車後座捆綁着的竹籃裝稻種,騎車到處找試驗田。為了觀察水稻生長情況,他經常頂着烈日在田間一蹲就是幾個小時。
更要命的是,當時很多人都不看好他的研究。有人說他是"異想天開",有人說他在"浪費國家糧食"。但袁隆平壓根不在乎這些。他常說:"隻要方向對了,不是死胡同,就一定要堅持下去!"
功夫不負有心人。1970年,袁隆平找到了水稻雜交育種的突破口——一株天然的雄性不育株。這個發現為"三系法"雜交水稻育種奠定了基礎。
1974年,袁隆平培育出了第一個強優勢雜交水稻組合"南優2号"。這個品種比普通水稻增産20%以上,一下子引起了轟動。從此,雜交水稻開始在中國大規模推廣。到1976年,全國雜交水稻種植面積就達到了150萬畝。
讓中國人的飯碗端得更穩
雜交水稻的推廣,給中國農業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1976年到2000年間,中國雜交水稻種植面積從150萬畝增加到近4億畝,占水稻種植總面積的一半以上。雜交水稻平均畝産比正常稻高20%左右,相當于無形中增加了5000多萬畝良田。
這意味着什麼?意味着中國人終于可以吃飽肚子了!曾幾何時,"吃不飽"是困擾中國人幾千年的老大難問題。但自從有了雜交水稻,中國不僅解決了溫飽問題,還實作了糧食自給自足。
袁隆平曾自豪地說:"大陸13億人口的飯碗,大約有五分之二裝的是雜交水稻。"
超級稻:再創奇迹
但袁隆平并沒有滿足于此。他又提出了更宏大的目标:培育"超級稻"!什麼是超級稻?就是要讓水稻産量再上一個台階。袁隆平設定了三個目标:2000年畝産700公斤、2005年畝産800公斤、2015年畝産1000公斤。
這個目标在當時看來簡直是天方夜譚。但袁隆平帶領團隊硬是一步步實作了。2014年,超級雜交稻"Y兩優900"創下了畝産1026.7公斤的世界紀錄!
有意思的是,袁隆平給超級稻起了個可愛的小名叫"夢稻"。他說:"我希望将來能在稻田上蓋個涼亭,整天看着超級稻在眼前生長。這就是我的'禾下乘涼夢'。"
讓世界不再挨餓
袁隆平的眼光不僅僅局限于中國。他有一個更宏大的夢想:讓全世界都不再挨餓!
為了實作這個夢想,袁隆平帶領團隊開始研究耐鹽堿水稻。2017年,他們在青島成功種植出了高産耐鹽堿水稻,畝産達到了620.95公斤。這意味着,原本貧瘠的灘塗也可以變成良田了!
不僅如此,袁隆平還把雜交水稻技術無償傳授給其他國家。目前,中國雜交水稻已經推廣到40多個國家和地區,惠及數億人口。
"90後"科學家
你可能會覺得袁隆平是個"老古董"。錯了!他可是個地道地道的"90後"哦!2019年,89歲高齡的袁隆平在接受采訪時說:"我現在是'90後'了,1929年出生的。"這句話立刻在網上引發熱議,網友們紛紛被他的幽默感折服。
其實,袁隆平一直保持着年輕人的活力和創新精神。90歲高齡時,他還在為實作畝産1200公斤的目标而努力。他常說:"我這輩子最大的幸福就是看到雜交水稻種子下田後茁壯成長。"這份對科研的熱愛和執着,讓人敬佩不已。
薪火相傳,繼往開來
2021年5月22日,袁隆平離世,享年91歲。這個消息讓全國人民都感到無比悲痛。但袁隆平的精神并沒有随他而去。他培養的衆多學生正在接過他的接力棒,繼續為糧食安全事業奮鬥。
袁隆平曾說過:"我希望雜交水稻像太陽一樣照遍全球。"相信在新一代科研工作者的努力下,這個夢想終将實作。
啟示:科學精神永不過時
袁隆平的一生,給我們留下了太多啟示。
堅持。從發現第一株天然雜交稻到培育出第一個雜交水稻品種,袁隆平整整用了13年時間。這13年裡,他經曆了無數次失敗,但從未放棄。正是這種堅持不懈的精神,才讓他最終取得了成功。
創新。袁隆平不滿足于現狀,總是在尋求突破。從雜交水稻到超級稻,再到耐鹽堿水稻,他一次次重新整理人們對水稻産量的認知。這種不斷創新的精神,是科學發展的源動力。
奉獻。袁隆平把畢生精力都奉獻給了糧食安全事業。他不計較個人得失,隻為了讓更多人能吃飽飯。這種無私奉獻的精神,值得我們每個人學習。
開放。袁隆平把雜交水稻技術無償傳授給其他國家,展現了一個科學家的胸懷。他認為,科學無國界,應該造福全人類。這種開放共享的精神,正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力量。
讓我們種下希望的種子
袁隆平用一生诠釋了什麼是"以天下為己任"。他用科技的力量改變了中國乃至世界的農業格局,讓億萬人擺脫了饑餓。
今天,當我們享受着豐衣足食的幸福生活時,不要忘記袁隆平等無數科學家的付出。讓我們傳承他們的精神,種下希望的種子,為人類的美好未來貢獻自己的力量。
你認為,在當今社會,我們應該如何弘揚袁隆平精神?歡迎在評論區分享你的看法!
最後,歡迎各位看官發表不同看法或提出建議。您的關注和點贊是我們前進的動力,也是最好的鼓勵。在評論區自由留言,分享想法和觀點。期待與您共同探讨,一起進步。
圖檔來源于網絡,如侵權請聯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