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日本告知中方:7月份駛入中國領海的日本軍艦艦長,已經被撤職

日本告知中方:7月份駛入中國領海的日本軍艦艦長,已經被撤職。日方對7月份“闖入中國領海事件”的回應,反映出其怎樣的目的與立場?日本方面對該艘軍艦艦長的處理結果,釋放出了怎樣的信号?

據日本共同社援引外交消息人士報道,日本已向中國表示,一艘日本海上自衛隊護衛艦今年7月,不顧中方艦艇的一再警告駛入中國領海是無意之舉,并稱涉事艦長已被撤換,這被認為是一個嚴重錯誤。

日本告知中方:7月份駛入中國領海的日本軍艦艦長,已經被撤職

具體而言,7月4日清晨,“涼月”号在距離中國浙江省海岸線約12海裡的區域内,未經允許航行進入中國領海,持續時間約20分鐘。當日本海上自衛隊某基地得知此事後立即詢問,而當時擔任艦長的指揮官卻表示,對艦隻已進入“禁區”一事“毫不知情”。

要知道,就在“涼月”号事件發生的前一天,中國浙江省政府宣布将在附近海域設立禁航區,以進行軍事實彈演習,而“涼月”号當時正承擔着監視這一演習的任務。日本方面援引《聯合國海洋法公約》中的無害通過權,試圖為其行動辯解。不過,外國船隻進入中國領海必須事先獲得許可,是以“涼月”号的行為違反了中國的國内法規定。

從此前7月份日方的回應來看,其一方面承認“涼月”号進入了中國領海,并表示将對此事進行調查;另一方面,又試圖通過“技術性失誤”來淡化事件的嚴重性。然而,這種解釋并未能消除中方的疑慮與公衆的質疑。

日本告知中方:7月份駛入中國領海的日本軍艦艦長,已經被撤職

特别是當考慮到“涼月”号作為一艘滿載排水量達6800噸的大型護衛艦,其航行軌迹與監控系統的精密程度時,所謂的“技術性失誤”更顯得難以成立。此外,日方關于“涼月”号在接近中方領海時被驅離,但仍在領海内航行約20分鐘的說法也存在明顯沖突。這一細節進一步加深了公衆對于日方解釋真實性的懷疑。

而在“涼月”号護衛艦被曝出,在公海執行監視中國軍事演習任務期間發生此類疏忽後,外界普遍對日本海上自衛隊的專業素養産生了質疑。通過知情人士透露,進一步的調查結果顯示,該艦長于今年5月剛剛上任,且護衛艦進入中國領海時,艦上值班人員之間在資訊傳遞上存在明顯疏漏。

基于這些發現,該艦長因玩忽職守于7月被解除職務。此外,日本海上自衛隊還在考慮,對未能充分檢查航海裝置、保持警戒,并及時向艦長報告情況的其他船員進行訓誡。日方對中方說明情況,并處理涉事艦長,目的就是希望緩和中日關系,管控事件更新的風險,降低該事情帶來的負面影響。當然,這或許并非日方發自内心自願的行為,這一行為背後或許有着多重因素的影響。

日本告知中方:7月份駛入中國領海的日本軍艦艦長,已經被撤職

一方面,中方對“涼月”号事件表示強烈不滿,指責其為“非法且不當的行為”,并敦促日本方面進行徹底調查,采取有效措施防止類似事件再次發生。同時,中國也頻繁派遣軍艦和海警船進入釣魚島周邊海域,加大執法力度和頻率。很顯然,中方的這一行動,就是在明确告訴日方,中方将堅決維護自身領土、領海主權。

另一方面,随着“北部·聯合-2024”第二階段演習,于9月23日在日本海附近水域正式展開,中俄兩國之間的軍事合作,再次成為國際社會關注的焦點,不僅展現了雙方共同維護地區和平與穩定的堅定決心,也讓日本感受到了巨大的壓力。在這種情況下,日方處理涉事艦長給中方一個交代,也可能是在“形勢所迫”下的無奈之舉。

日本告知中方:7月份駛入中國領海的日本軍艦艦長,已經被撤職

不過,日方對于涉事艦長的處理,并不能打消人們對該軍艦闖入中國領海目的,以及日方給出的所謂“技術性失誤”這一理由的質疑。畢竟,日本曆史上曾有多次侵犯他國領海的行為,其所謂的“失誤”背後或許隐藏着更為複雜的戰略考量。尤其是長期以來,日本一直充當美國攪動亞太局勢的“馬前卒”。對此,包括中國在内的周邊國家,都應該保持足夠的警惕。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