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MIT Technology Review)
你是否曾經在某個建築物裡迷路,覺得自己完全找不到方向?其實,好的建築設計應該以使用者為中心,但要做到這一點并不簡單。
不僅僅是導航問題。想想那些讓你感覺昏昏欲睡或毫無效率的辦公室,或者讓人覺得壓抑的健康中心吧。一個設計适合某些人,但對另一些人卻未必奏效。畢竟,每個人的身心狀态、需求和偏好都不一樣。那我們該如何把這些差異都考慮進去呢?
為了解答這個問題,神經科學家和建築師們在東倫敦的一個大型實驗室裡展開了合作。在這裡,研究人員可以建立模拟的環境,調節光線、溫度和聲音,甚至可以讓人誤以為是在一個霧蒙蒙的夜晚,或者清晨鳥鳴的時刻。
在這個實驗室裡,研究人員可以模拟各種場景,比如超市、醫院、人行橫道或學校,并觀察志願者在這些環境中的反應。于是,我帶着一個裝有傳感器的改裝棒球帽,走進了一個模拟的藝術畫廊。
我第一次來到這個“人-環境-活動研究實驗室”(簡稱 PEARL)是在今年七月。當時,我和倫敦大學學院的神經科學家 Hugo Spiers 聊起了用電子遊戲來研究人們的導航方式。他告訴我,他們正進行另一項研究,探索人們如何在逼真的環境中尋找方向,尤其是在緊急疏散時的表現——這種情況下,可能關乎生死。
為了進行研究,Spiers 和他的團隊在 PEARL 裡搭建了一個“模拟藝術畫廊”。整個實驗室規模非常大,長約 100 米,寬 40 米,局部天花闆高度達到 10 米。Spiers 告訴我,這個實驗室在全球範圍内都是獨一無二的。
從上方俯瞰,畫廊的布局有點像迷宮,通道由黑色布簾隔出。展品是由倫敦大學學院的學生創作的戲劇性藝術視訊。
當我七月探訪時,Spiers 和他的團隊正在進行一個小型試驗,以測試他們的布置。作為志願者,我戴上了一頂帶編号的黑色帽子,帽子上有一個大大的二維碼,能夠被懸挂在畫廊上方和周圍的攝像頭追蹤。同時,帽子還裝有傳感器,可以發送無線信号,精确定位我在迷宮中的位置,誤差不超過 15 厘米。
最初,所有志願者(大部分是學生)都被要求像參觀普通畫廊一樣四處走動。我随意地在畫廊裡漫步,觀看視訊,聽旁邊的人讨論他們的研究和即将到來的論文截止日期。氣氛非常輕松愉快。
然而,這種輕松很快在實驗的第二階段打破了。我們每個人拿到了一張數字清單,每個數字對應一個編号的螢幕,然後被要求按順序找到所有這些螢幕。Spiers 在一旁說:“大家好運!”
一瞬間,大家開始争分奪秒,急匆匆地在通道裡穿行,避免與别人相撞。“有點亂了吧?”我聽到一個志願者這麼說,就在我不小心撞到另一個人時。還沒等我完成任務,Spiers 就宣布實驗結束了。走向出口時,我注意到有些人已經氣喘籲籲了。
完整的實驗在 9 月 11 日進行,這次有大約 100 名志願者(我沒有參與)。幾乎所有人都戴着改裝過的棒球帽,但有些人還穿戴了更複雜的裝置,比如 EEG 帽用來測量腦電波,或者近紅外光譜裝置用來測量大腦中的血流情況。有些人甚至還戴着眼動追蹤器,記錄他們的視線方向。
“我們今天要做一些非常了不起的事,”Spiers 在實驗開始時對志願者、從業人員和觀察者說。能夠在這樣的環境中,從這麼多個人身上收集到如此精确的資料,實屬“世界首次”。
作為旁觀者确實比參與者輕松得多。我可以安坐在座位上,觀看從攝像頭和傳感器收集到的資料,它們被投射到螢幕上,志願者的行動軌迹變成了一條條曲折的彩色線條,像極了經典的《貪吃蛇》遊戲。
這次實驗和先前的試驗相似,不過這回志願者們還被配置設定了額外的任務。有一段時間,他們每人拿到一個寫有城市或城鎮名字的信封,并被要求找到其他拿到相同名字的志願者。看着這些小組形成的過程非常有趣,有人分到的城市是曼谷這樣的旅遊熱門地,而有的人則拿到了像斯勞這樣的小鎮——它因英劇《辦公室》而廣為人知。實驗的最後一部分,志願者們被要求從最近的出口撤離畫廊。
此次研究收集的資料對像 Spiers 這樣的神經科學家來說是一筆寶貴财富。團隊希望通過這些資料了解人們如何在空間中移動,獨自一人和身處群體中是否會對移動方式産生影響。朋友和陌生人之間的互動是否會因為有共同話題或其他因素而改變?面對疏散指令,人們是會聽從建議走最近的出口,還是會下意識地跑向自己進入時的出口?
這些資訊不僅對神經科學家有用,對建築師也同樣重要。Spiers 的同僚、倫敦大學學院巴特萊特建築學院的 Fiona Zisch 表示:“我們确實非常關心人們對我們設計的空間有何感受。”這些發現不僅能為建立築的設計提供指導,還能幫助改造已有的建築。
PEARL 實驗室建于 2021 年,已經被用來幫助工程師、科學家和建築師們探索自閉症患者如何使用超市,以及行人過街時的最佳照明條件。Zisch 尤其熱衷于設計公平的公共空間,特别是在健康和教育領域,讓每個人都能在這些空間裡獲得最佳體驗。
過去,建築設計往往是為典型的健康男性量身定制的。“但不是每個人都是 6 英尺 2 寸(約 188 厘米)、提着公文包的男性,”Zisch 說。年齡、性别、身高以及各種身體和心理因素都會影響一個人如何使用建築。“我們不僅希望改善空間本身,還希望提升人們的使用體驗,”她補充道。好的建築不僅在于外觀的精美設計,還在于那些細微的改動,可能大多數人都不會注意到,但卻能極大地提升使用感受。
這次的藝術畫廊實驗隻是 Zisch 和 Spiers 等研究人員在 PEARL 裡探索神經科學與建築學交集的第一步。盡管實驗結果還需時間才能得出,但這個開端已經非常令人期待。
原文連結:
https://www.technologyreview.com/2024/09/13/1103935/neuroscientists-architects-enormous-laboratory-make-buildings-be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