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思想周刊·策論 | 書寫長江經濟帶高品質發展綠色新篇章

新重慶-重慶日報 文豐安

推動長江經濟帶高品質發展,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重大戰略。2016年以來,圍繞長江經濟帶發展這一區域重大戰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了四次座談會,發表了一系列重要講話,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訓示批示,為推動長江經濟帶高品質發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優化長江經濟帶發展、黃河流域生态保護和高品質發展機制。推動長江經濟帶高品質發展,根本上依賴于長江流域高品質的生态環境。綠色發展是高品質發展的底色,是解決生态環境問題的治本之策。目前,長江流域生态環境保護和高品質發展正處于從量變到質變的關鍵時期,必須在生态優先、綠色發展上持續用力、馳而不息,不斷書寫長江經濟帶高品質發展新篇章。

加強高水準科學技術創新。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堅持創新引領發展,把長江經濟帶的科研優勢、人才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積極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推動長江經濟帶高品質發展,必須以科技創新賦能“生态優先、綠色發展”。一是加強綠色技術自主研發。要充分發揮科研院所和高校在綠色技術研發方面的重要作用,在考核評優、獎勵制度、經費支援等方面有所側重,提高科研人員綠色創新積極性。要發揮協同創新作用,引導沿線省市企業、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創新主體與中介機構、金融機構合作,形成優勢互補、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産學研金介”協同機制。二是強化技術創新平台建設。要加強長江經濟帶現有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工程實驗室、國家(部門)重點實驗室建設,支援建設一批國家地方聯合創新平台。要積極布局一批區域制造業綠色創新中心,推動沿線建立長江經濟帶工業技術研究院,建設和完善面向企業的公共技術服務平台。三是壯大創新人才隊伍。要結合長江經濟帶發展需求,針對人才實施個人所得稅減免、薪酬補貼等優惠政策,以吸引高層次人才集聚創新創業。要優化人才引進政策,吸引海内外優秀專業人才紮根沿線省市,為高層次科研人才提供優厚的薪酬待遇和科研條件。要簡化高層次人才的簽證、居留手續,提供便捷的服務。

加快産業結構綠色低碳轉型。黨的十八大以來,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特别是習近平經濟思想和習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長江沿線在推進綠色轉型方面取得了顯著成就,長江經濟帶發展正逐漸擺脫傳統高污染、高能耗模式,向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方向邁進。一是持續推動傳統産業綠色低碳改造更新。要加快推動鋼鐵、有色、石化、化工、建材、造紙、印染等行業綠色低碳轉型,推廣節能低碳和清潔生産技術裝備,推進工藝流程更新更新。要優化産能規模和布局,持續更新土地、環境、能效、水效和碳排放等限制性标準,以國家标準提升引領長江沿線傳統産業優化更新,建立健全産能退出機制,鼓勵沿線企業跨區域兼并重組,堅決淘汰落後産能。二是大力發展綠色低碳産業。要加快發展戰略性新興産業,建設綠色制造體系和服務體系,不斷提升綠色低碳産業在沿線省市經濟總量中的比重。要加快培育有競争力的綠色低碳企業,打造一批領軍企業和專精特新企業,加快發展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電子資訊等戰略性新興産業,促進長江經濟帶産業向高端化邁進。三是加快數字化綠色化協同轉型發展。要推進産業數字化智能化同綠色化的深度融合,利用人工智能、大資料、雲計算、工業網際網路等技術,提高沿線産業的數字化和智能化水準,同時注重綠色化,減少對環境的影響。

推動生态環境保護修複。生态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不是沖突對立的關系,而是辯證統一的關系。隻有把綠色發展的底色鋪好,才會有今後發展的高歌猛進。一是打好長江保護修複攻堅戰。要持續開展沿線工業園區污染治理專項行動,以省級及以上工業園區為重點,全面排查工業園區污水收集處理設施建設運作情況,推動提升污水收集處理效能,推動園區污水集中處理設施進出水自動監測,提升達标排放水準。二是加快形成“三水統籌”新格局。要大力推進水生生物多樣性恢複,完善長江流域水生生物多樣性調查與觀測網絡建設,開展長江幹流及主要支流水生生物完整性評價,持續加強長江幹流和支流珍稀瀕危及特有魚類資源生境的保護。要紮實推進沿線城鎮污水垃圾收集處理和工業、農業面源、船舶、尾礦庫等污染治理工程,優化沿湖、沿江碼頭布局,強化水上危險化學品運輸環境風險防範。要着力提升水資源利用效率,強化用水總量與強度雙控,逐漸提高再生水利用水準,加強江河湖庫水量配置與排程管理,推進城鎮、工業、農業節水。三是深入攻堅重難點問題。要加強重要湖泊藍藻水華防控,繼續深化控源截污,推進退耕還林還草、退塘還湖、退房還濕,科學實施清淤固淤,加強富營養化治理及水生态系統保護修複,建立水華監測預警平台和應急機制。

營造綠色文化良好氛圍。綠色發展是高品質發展的底色。綠色文化以綠色願景和綠色價值觀念為無形核心,并通過具體的綠色制度規範和綠色行為實踐來展現其有形的成效,能夠為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提供内在支撐。一是開展長江自然教育。要結合長江沿線豐富優質的科教資源優勢,規劃一批新學科、培育一批新職業、布局一批新基地、産出一批新成果,推動長江流域綠色發展。要依托長江富饒的湖泊、水庫、公園、山脈、濕地和人文館藏等資源優勢,建設長江自然教育基地。二是營造城市綠色文化景觀。要根據沿線不同城市的區位、資源禀賦及地方生産生活方式等特點,将當地綠色文化價值理念拓展外化為廣大人民看得見、盼得到的目标,并将其轉化為“接地氣”的綠色文化符号。可在城市道路綠化帶的設計中融入文化元素,通過植物景觀與構築物的組合,表達城市的曆史文化和環保理念。三是加強環保宣傳教育。要強化發揮基層機關能動作用,以基層社群居民推選等形式選出環保帶頭人,在社群内部确立綠色小願景,制定綠色“微準則”,強化社群綠色身份标簽,營造基層綠色文化氛圍。

(作者系重慶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重慶社會科學院改革雜志社執行總編輯、教授)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