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團隊中,最常見的就是互動、設計稿件該來改去,最終覺得還不如第一版。問題出在哪裡?這道題怎麼解?這篇文章,我們來看看作者的解法。
最近我的項目經理晉升了,又正逢Q3Q4業務沖刺期,沒合适的新項目經理可以進來幫我跟進項目,是以隻能自己再“親自上陣”。
自然,這段時間和産品經理、設計師他們對接的多了起來。
最近對接最多,讨論最多的是:需求定不下來,互動稿定不下來。
先解釋一下,我們這邊定使用者需求的是一個崗位,定互動稿的是另一個崗位,定視覺稿的又是另外一個崗位。
那這兩個問題具體的表現是怎麼樣的?
表現特征一
産品經理說:“我的使用者需求都定完了呀,但是大部分和界面相關,還需要結合互動稿才能确認最終需求。”
互動設計師說:“你的使用者需求沒定清楚,而且我是你下一道工序,沒定稿的需求,你讓我怎麼畫?畫完可能又要調,又納入不到需求裡。”
表現特征二
互動設計師跟着使用者需求畫稿,明明已經把需求裡所提到的字段都畫了出來,但是結果還是不滿意。
互動設計師就很苦惱地說:“明明需求裡的所有字段,我都涵蓋了,也用心畫進去,也設計排版了,但是還是不滿意,到底哪裡有問題?”
給了好幾個排版方案,大家都提了很多意見,最終不得不又覺得第一版最好。
到底是哪裡出了問題?
好像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看起來都有邏輯依據。
那這道題要怎麼解?接下來聊一聊我的破局思路。
一、互動設計師,最難的是什麼?
是怎麼使用互動設計的軟體?
還是怎麼設計頁面布局,頁面排版?
還是了解所謂的使用者場景和使用者需求?
我認為是最後一點。
什麼是使用者場景?怎麼站在使用者的角度去思考?
看起來簡單,過來人也是這樣講“你要做好設計,就要先站在客戶的角度想清楚。”
但是這句話是很複雜的,比如:客戶也分很多類型,有的是購買者,有的是營運者,有的是具體使用者。。。
這些群體都是客戶,但他們所需要的界面完全不一樣。
像購買者,可能是上司,他更關注什麼?可能會關注大屏展示,能展示炫酷的效果;
像營運者,大部分是營運工程師,他更關注圖表,怎麼能快速營運,能快速分析出問題、趨勢;
這些都統稱「客戶」。
最重要的就是了解「所謂的客戶」,到底是誰,他是什麼角色,這個才是最難的地方。
二、如何解決這類問題?
有了上面的内容鋪墊,相信你基本上就知道解決問題的思路了。
我還是展開給出具體可操作的建議吧!
第一步,了解需求
首先,你得先把産品經理的使用者需求,先有一個初步的了解。
通過他的文字,大概先了解一下,他想做什麼。
第二步,完善需求,顆粒度要夠細
有些不成熟的産品經理,在設計需求的時候,潛意識裡也會在想「使用者旅程」、「界面價值」,但是還不明确。
怎麼考驗産品經理是不是很明确這些内容?
你問他使用者旅程和關鍵價值,如果他會卡頓、要想一想,講的斷斷續續,那說明就沒想太清楚。
那作為互動設計師,就必須要帶着産品經理,把這些内容給明确了。
我通常會這樣去問産品經理這幾個問題:
- 你這個界面是給誰用的?具體是客戶的什麼角色?
- 使用者旅程是怎麼樣的?使用者進來操作步驟是怎麼樣的?
- 這個界面要突出哪些内容,弱化哪些内容?
- 這個界面主要有哪些價值?1、2、3、4分别是什麼?
隻有這樣去挑戰産品經理,才能幫他修正和完善需求,讓他更加明确想做的是什麼。而且隻有走過這個過程,你才能減少互動稿返工。
因為沒想清楚的需求,你去做互動設計,大機率是要推翻的。
第三步,跳出競品去做設計,找到标杆
第二步是最重要的一步,如果你能和産品經理磨合的比較好,能打好配合,并且搞清楚很多事情,那接下來就會簡單很多。
那這一步該怎麼做?
大多數的互動在做設計的時,會參考業内的競品。比如說,做OA系統的,可能會參考通達、泛微。
這種方式是大家普遍使用,但我覺得是比較局限的,還有更加打開思路的做法。
更好的思路我認為是,借鑒相同業務需求的标杆。
什麼意思?
比如說,你還是在做OA類的業務,那目前你在OA要設計一個營運頁面,要做營運看闆。
那就可以去借鑒做營運做的很好的一些平台,比如像:抖音創作者、公衆号創作者的營運看闆。
不要局限在同行業的競争對手上,這樣才能打開思路。
三、總結一下
互動設計師和産品經理要看怎麼能配合好。
有的比較資深的産品經理會想的比較清楚,甚至會給出草圖,這個時候互動設計師的工作就會相對簡單;
有的比較劃水的産品經理就想的不清不楚,給需求的時候說自己已經想好了,但實則沒想明白,這時就需要互動設計師提要求,給挑戰,幫助其想清楚。
以上就是在面對水準比較一般的産品經理時的應對方法,以及怎麼打開視野去找到更好的設計靈感的方法。
作者:鵬鵬的工作日記;微信公衆号:鵬鵬的工作日記
本文由 @鵬鵬的工作日記 原創釋出于人人都是産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 CC0 協定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産品經理平台僅提供資訊存儲空間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