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地圖上的戰争:南宋整頓軍務,淮西軍悍然兵變,4萬大軍叛變北上

燦爛的宋代文明似乎也難逃戰火肆虐的命運。南宋王朝剛從宋金戰争的硝煙中喘息,就迎來了一場軍心動蕩的内亂。宋高宗趙構為重振朝廷軍威,大刀闊斧整頓軍務,殊不知這一決策卻引發了淮西軍隊的兵變。數萬雄兵離經叛道,投靠金國傀儡政權,令南宋長江防線瞬間出現空虛。在這危機時刻,金國内部權力更疊,兩位新興權臣出兵奪回開封,平定了叛亂。這一連串的軍事變動,究竟會為南宋王朝帶來何種深遠影響?曆史的迷霧中隐藏着怎樣的曲折與反轉?

地圖上的戰争:南宋整頓軍務,淮西軍悍然兵變,4萬大軍叛變北上

紹興七年春季,宋金兩國暫時停止了近十年的征戰。南宋王朝終于得以喘息,着手整頓軍務,期望重塑一支戰力彪悍的軍隊。宋高宗趙構決定全面整編長江沿線的駐防部隊,首先下手裁撤的是淮西鎮守大将劉光世麾下的軍隊。

劉光世原本是南宋中興名将,卻在多次宋金交鋒中表現怯懦。他擁兵自重,屢建逃跑的駭人功績,令南宋多個戰區受到影響。更糟糕的是,劉光世長期肆意斂财,竭澤而漁,使長江北岸地區百姓流離失所,民不聊生。宋高宗趙構認為,斬草除根,先鏟除劉光世這顆"毒瘤",才能徹底鏟除宋軍的積弊。

為免引發軍心動蕩,宋廷采取循序漸進的手段。首先撤換劉光世,随後派遣都府參議呂祉前去接收淮西軍,同時在軍中提拔王德為新任統帥。然而,這種折中做派反而引火燒身。

淮西軍中另一員統帥郦瓊見王德獨獨獲擢,大為憤慨。他懷恨在心,氣焰嚣張,竟帶頭揭竿而起,率領四萬多官兵叛變,裹挾淮西全軍六萬人一同向金國投靠。

這支氣焰嚣張的叛軍,最終投效于金國在宋金夾縫中扶持的傀儡政權大齊王朝。大齊在開封建都,其南翼正是淮西地區。淮西軍的突然叛變,令南宋長江防線瞬間出現一個巨大缺口,淮西前沿重地徹底淪陷,江北一隅陷入真空,使淮東軍報大軍來犯時更加遊離無憑。于是,原本就寡不敵衆的宋軍,陷入了更加危機重重的境地。

金太宗駕崩後,金國朝野權力開始洗牌。原本支援金國傀儡大齊政權的重臣完顔宗翰,在新一輪的權力更疊中節節敗退,最終抑郁而終。完顔宗翰的衰落,意味着大齊政權在金國失去了最大靠山。

兩位新興權臣完顔昌和完顔宗弼借此機會迅速崛起,在朝野展開新一輪的角力較量。他們分庭抗禮,在金國内部形成了針鋒相對的好戰派和反戰派。

地圖上的戰争:南宋整頓軍務,淮西軍悍然兵變,4萬大軍叛變北上

完顔昌主張借助外交手段,與南宋達成和解;而完顔宗弼則大力鼓吹發動進攻,一舉鏟除南宋的根基。兩人在朝中唇槍舌戰,互不相讓。然而,他們在一個問題上卻不約而同——都痛恨位于金國和南宋間的緩沖政權大齊王朝。

當他們得知淮西四萬叛軍投奔大齊王朝後,完顔昌和完顔宗弼立刻備受驚擾。他們深恐這股異軍突起,如果與大齊聯手南下,足以重創金國在中原地區的統治;反之,如果叛軍北上,亦将直接威脅河北河南一帶的金國軍閥。是以,平定這股叛軍無疑成為擺在兩人面前的當務之急。

紹興七年十一月,完顔昌和完顔宗弼揮師南下,以南征的名義遣将逼近開封。及至抵達武城,他們以商議軍事為由,誘騙大齊王朝繼承人劉麟前來。不料劉麟剛一露面,完顔昌就當場将其擒獲,徹底切斷了大齊王朝對軍隊的控制權。

第二天,兩人又迅速逼近開封。他們借口閱兵的名義,将大齊傀儡皇帝劉豫強行擁出城池,不僅徹底終結了劉豫的帝王生涯,還将其貶為一介蜀王,從此失去了一切實權。

與金國朝野的權力紛争同一時期,西北邊陲地區也醞釀着新的動蕩因子。一支由西北民族小酋帥楊世真所統率的軍隊,正逐漸崛起為新興的軍事勢力。

地圖上的戰争:南宋整頓軍務,淮西軍悍然兵變,4萬大軍叛變北上

楊世真原本不過是一介蠻族小酋,仰仗着殘暴兇狠、手腕狠辣的作風,自沙漠腹地逐漸做大了自己的軍閥地盤。他手持重兵,以"掃窮盡殘"的狠辣手段,将河套地區的一衆部落脅迫納降,或徹底肅清。

紹興七年,楊世真已将河套一帶全部納入自己的階下囊中。他的鐵蹄此時正踏遍大沙漠、小沙漠,意欲将勢力版圖進一步擴充至整個河西走廊。狂妄自大的他,甚至癡心妄想有朝一日能統一整個大漠之西的廣闊疆土。

楊世真本是番族出身,卻生來愛慕華夷文明,癡迷于讀書習武。他集結了不少遊學漢人為其軍中謀劃,又從金國收納了一批遺老舊将,将其編入親軍之列。如此一來,楊世真雖是番邦之人,其軍中卻内含漢人番人兩股力量。

他手持沙場上強悍無匹的騎兵,雄踞河套之地,四面吞并沙場豪傑。到了紹興八年,楊世真揚言要遷都定都沙州,振振有詞,自诩要開創一個"大沙漠王國"。這令金朝氣數已盡的王朝大為恐慌,惟恐其真有滅金複辟漢人王朝的野心。

就在金國内鬥不休、南宋步步進逼之際,西北邊陲突然形成了楊世真和金國兩股并峙的新軍事格局,對金國而言無疑雪上加霜。金國雖然暫時憑借高超的騎射技藝,将沙漠上新興的楊世真威懾住,但久攻不下,雙方陷入了曠日持久的相持階段。楊世真這把未雨绐雲的新軍釘,足以令上百年來一路高歌的金人蒙古鐵騎陣腳大亂。

地圖上的戰争:南宋整頓軍務,淮西軍悍然兵變,4萬大軍叛變北上

金國内部權力更替和西北邊陲新軍閥崛起,無疑為南宋王朝帶來了難得的喘息機會。宋廷從未放棄奪回中原的雄心壯志,隻是暫時處于被動應對的困境。

金國内鬥方酣,完顔昌和完顔宗弼兩股勢力旗鼓相當,彼此消耗大量精力。他們根本無暇顧及南下征伐南宋的大計,隻得暫時擱置了對南宋的軍事行動。

宋高宗趙構敏銳地捕捉到了這一時機。淮西軍雖已叛變,但仍未徹底決裂,宋廷若能積極主動出擊,扭轉戰局,或許仍有轉機。于是,趙構遽令撫宋名将、時年五旬的嶽飛整頓邊防,聚集大軍于蔡洲。

嶽飛深知此次形勢對宋廷扭轉乾坤至關重要。他晝夜兼程,三月内便在蔡州集結了精銳八萬餘衆。這是一支訓練有素的精兵勁旅,骁勇善戰,充滿了反擊金人的鬥志。

與此同時,南宋另一路大軍也在積極備戰。宋延嗣、傅行等人在湘、浙等各路調集軍馬,隻待嶽飛出川作戰後,即可三路并進,直插中原。

相較之下,完顔昌和完顔宗弼這對金國新貴卻無暇分身。他們須在開封防範叛軍可能卷土重來,同時還要繼續派遣大軍北上,與西北邊陲的楊世真對峙。内憂外患,金國的軍事力量幾乎已被分散殆盡。

地圖上的戰争:南宋整頓軍務,淮西軍悍然兵變,4萬大軍叛變北上

南宋暫時打了個翻身仗,終于積蓄起了反攻金國的銳氣。然而,這一切僅是暫時的喘息,真正的決戰還在後頭。金人雖内鬥紛擾,但終歸骁勇善戰,素有骠騎大将軍的美譽。他們如何會就此放任南宋逞淩威風,坐視中原歸于宋廷統治?雙方決戰一觸即發,華夷大戰的硝煙很快就将重新揮灑在中原大地。

紹興八年三月,宋軍在淮西大舉進剿,嶽飛親自統兵十餘萬大軍出蔡,以武威之勢渡淮河。這是南宋自從靖康之難後百年未遇的大舉出擊,足以令金國側目。

宋軍先攻淮陽、鳳陽諸郡,頃刻間将叛軍逐出長江沿岸。嶽飛乘勝追擊,并分軍分路沿江西上,直逼大軍歸附金國的叛軍陣營黃州、永城等地,一時間攻勢如虹。

金人絲毫沒料到嶽飛進擊之快,雜亂無章之中,隻得拼死阻擋。完顔宗弼見形勢危急,急調中原大軍南下,與叛軍會師抗宋。雙方于紹興八年六月在汴京西北隅黃泥岘一帶遭遇,彼此硬拼數十日,你攻我守,白刃格鬥,展開了驚心動魄的拉鋸戰。

此役雙方僅是開胃小戰,宋金兩軍即已折損幾萬人馬。可見,決戰一旦拉開序幕,雙方所要付出的犧牲将是何等慘重。決戰勝負關乎國運存亡,南宋宋徽宗當然不會止步于此,将嶽飛一軍命之以開路之錐;而金人亦自恃舊将多鐵騎精銳,志在反撲奪回黃河中下遊。于是,汴梁大道的街頭巷尾開始熱火朝天地打造槍矛刀戟,兩軍準備燃起決戰的大火。

地圖上的戰争:南宋整頓軍務,淮西軍悍然兵變,4萬大軍叛變北上

雙方大軍此後漸次調撥到位,由黃泥岘阻擊戰點燃戰火,直至紹興九年正月,他們終于全面交鋒于汴梁大道的東、西兩路,嶽飛所部對陣完顔宗弼和楊世真部衆,而宋延嗣等軍隊則與完顔昌親軍遙遙對壘。

華夷大戰正式拉開序幕。雙方騎射精銳在汴梁大道兩路酣戰連年,一時間濠河漩血,馬铳交加,浴火重生,金戈鐵馬遍及汴梁兩鎮,宛如第二個靖康之難将重溫華夏大地。南宋扭轉戰局的唯一希望,就寄托在嶽飛這員命将一軍的身上。然而,戰局最終将何去何從?中原華夏版圖的歸屬亦一如既往的撲朔迷離。曆史的烽煙正缭繞在熊熊燃燒的戰火之中,華夷雙方在并峙對壘中,都在惟恐這一次,揚威複位的代價将更加沉重。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