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全球和中國電子IT行業市場剖析

随着資訊時代的來臨,電子資訊技術作為一種擷取、傳遞、處理和運用資訊的現代化技術,在現代社會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電子資訊産業是人類有史以來發展速度最快的産業,作為一種高新技術産業,從某種意義上而言,電子資訊技術已經發展成為衡量一個國家科學技術發展水準的重要名額。加快電子資訊科學與技術的研究,調整發展戰略,可為大陸各行業技術的提升奠定基礎。在激烈的市場競争環境下,世界各國都努力加大電子資訊技術發展的各種投入,希望在電子資訊技術領域取得領先地位,并通過電子資訊技術的發展帶動相關産業的發展,實作經濟複蘇和發展。

本文重點從IT、電子電器、半導體&晶片等方面展開分析。

  1. IT

IT行業即資訊技術行業,又稱資訊行業,它是運用資訊手段和技術,收集、整理、儲存、傳遞資訊,提供資訊服務,并提供相應的資訊手段、資訊技術等服務的行業。

IT主要分為三部分:軟體、硬體和應用。硬體主要指資料存儲、處理和傳輸的主機和網絡通信裝置;軟體包括用來搜集、存儲、檢索、分析、應用、評估資訊的各種軟體;應用主要指搜集、存儲、檢索、分析、應用、評估使用各種資訊。

  1. IT産業政策彙總

信創産業即資訊技術應用創新産業,作為戰略性新興産業,國家不斷出台相關政策對行業的發展進行支援。政策扶持對于信創産業發展推進的意義重大,大陸信創産業競争力不斷突破,國産化程序穩步推進。2019年大陸提出發展信創産業,随後出台了一系列支援政策,2020年作為信創發展元年,國家一連頒布五項政策對信創産業發展規劃提出相關規定。2022年開始政策重點提及“數字經濟”、“數字政府”和國家資訊化。

時間 釋出機關 政策名稱 重點内容
2022-6 國務院 《關于加強數字政府建設的指導意見》 提高自主可控水準。加強自主創新,加快數字政府建設領域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強化安全可靠技術和産品應用,切實提高自主可控水準。
2022-5 工信部 《關于開展"攜手行動” 促進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2022-2025年)》 發揮大企業數字化牽引作用。提升中小企業數字化水準。增強工業網際網路支撐作用。以金融為紐帶,優化大中小企業資金鍊;以平台載體為支撐,拓展大中小企業服務鍊等。
2022-3 國務院 《"十四五"國家資訊化規劃》 規劃指出,以開源生态建構為重點,打造高水準産業生态;以軟體價值提升為抓手,推動數字産業能級躍升;以科技創新為核心,推動網信企業發展壯大。
2022-1 國務院 《"十四五"數字經濟發展規劃》 規劃指出,要加快推動數字産業化,增強關鍵技術創新能力,提升核心産業競争力。提升核心産業競争力方面,要着力提升基礎軟硬體、核心電子元器件、關鍵基礎材料和生産裝備的供給水準,強化關鍵産品自給保障能力。

資料來源:國務院、工信部、發改委

  1. IT産業案例分析

根據中國企業聯合會、中國企業家協會釋出的“2020中國戰略性新興産業領軍企業100強榜單”,有28家新一代資訊技術産業企業上榜,數量位列産業第一,其中華為以8588.3億元的收入居榜單之首。

全球和中國電子IT行業市場剖析

資料來源:中國企業聯合會、中國企業家協會

華為是全球領先的ICT(資訊與通信)基礎設施和智能終端提供商。華為的主要業務包括:ICT基礎設施業務、終端業務和智能汽車解決方案業務,并在“數字産業化、産業數字化”的趨勢中領銜發展。

  1. IT産業重點應用分析

內建電路産業是資訊産業的核心。近年來,在内外資企業的共同努力下,中國內建電路産業規模不斷壯大。2021年國内內建電路全行業銷售額首次突破萬億元,2018-2021年複合增長率為17%,是同期全球增速的3倍多。不過,大陸內建電路産業仍面臨産業基礎薄弱、高端晶片供給不足等問題。下一步,工信部将做好《新時期促進內建電路産業和軟體産業高品質發展的若幹政策》落實工作,堅持融合創新,不斷為産業發展注入活力,推動産業鍊各環節的創新發展,做大做強市場。

除了內建電路,種類繁多、應用廣泛的電子元器件則是支撐資訊技術産業發展的基石,也是保障産業鍊供應鍊安全穩定的關鍵。

  1. 電子電器

電子是指電氣工程的弱電部分,主要研究資訊的處理、變換;電器泛指所有用電的器具,如電視機、電冰箱、風扇、電腦等,從專業角度上來講,主要指用于對電路進行接通、分斷,對電路參數進行變換,以實作對電路或用電裝置的控制、調節、切換、檢測和保護等作用的電工裝置、裝置和元件。

  1. 全球電子電器産業分布情況

從手機成品的角度看,中國、東南亞及南亞目前為主要生産地,但歐美等占消費端近4成,生産與消費存在一定錯配。從産業鍊的角度看,行業發展超10年,整個消費電子産業鍊分工相對明确,以智能手機為例:歐美主供核心半導體器件及精密通訊器件;日韓主供面闆、存儲及CIS、MLCC等核心零部件;中國則聚焦零部件供應、整機組裝等領域,中後段環節産業配套相對完善;東南亞及南亞地區的印度、越南以承接消費電子零部件供應和整機組裝為主,菲、馬、新、印尼則各有側重。從主要産業鍊公司的布局來看,目前亞洲仍然是消費電子制造公司的主要聚焦區域,部分消費電子龍頭公司已經形成了東亞/東南亞/南亞制造+亞歐美研發+全球銷售的全球化布局。

全球家電的銷售區域多集中于亞太、北美和歐洲市場。根據海爾智能家居集團上市檔案披露的資料,2020年,亞太地區為全球最大的家電市場,零售額占比為45%;其次為北美市場,零售額占比為22%;歐洲市場的零售額占比緊随其後,為20%。

全球和中國電子IT行業市場剖析

資料來源:海爾智能家居集團、Statista

  1. 電子電器産業相關政策

國家将電子電器行業視為戰略性發展産業,出台了多項支援政策,驅動行業向技術更新方向發展,打造以新一代電子資訊技術為基礎的全新産業結構。

2014-2019 年間,相關利好政策頻出,為電子行業快速發展保駕護航。2020 年 3 月,國家發展改革委、工信部等 23 個部門聯合印發《關于促進消費擴容提質加快形成強大國内市場的實施意見》,鼓勵加快推進“智能+”消費生态體系,為智能終端、物聯網場景提供新的增長需求,産業鍊上端晶片廠商、中端模組廠商迎來大好機遇。2022年9月,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電子電器行業管理制度改革的意見指出要全流程優化電子電器行業生産準入和流通管理,加強事前事中事後全鍊條全領域監管,大幅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激發企業創新動力和發展活力,促進技術産品研發創新和市場公平競争,切實維護電子電器相關産業鍊供應鍊安全穩定,加快推動電子電器行業高品質發展。

  1. 電子電器行業發展趨勢

全球電子産業目前已進入智能手機創新的瓶頸期,而 5G 時代的到來将創造萬物互聯的廣闊應用場景,推動電子終端及上遊元器件的創新更新。相較于美國、日本、中國台灣而言,大陸電子産業向上遊材料、裝置以及高端模組方面延伸有限,但向下遊品牌終端的拓展卓有成效,目前,智能手機品牌華為、OPPO、 vivo、小米,電視品牌海信、長虹、TCL,家電品牌格力、美的等廠商已在世界範圍取得了相當知名度和話語權。品牌終端的崛起能夠為上遊元器件、模組以及材料裝置廠商提 供“研發—産品—盈利”的 正循環,為上遊廠商進一步提升技術 競争力、突破核心技術提供支撐。是以, 電子産業将從以量取勝轉變為以質取勝,進入高品質發展階段。

全球化、多元化、智能化、高端化是現代電器行業發展主要方向。Statista資料顯示,中國占據是全球最大的家用電器市場,2021年大家用電器、小家用電器市場規模占比達24.4%、20.2%。 面對廣闊的海外市場,中國家用電器企業拓展空間仍大,未來有待依靠突出的産品競争力與經營管理優勢繼續深挖海外市場,提高市場佔有率;随着經濟增速放緩,快速城鎮化時期已經基本結束, 目前城鎮化率提高增速已放緩至每年1%左右。為了尋找新的增長動力,家用電器企業紛紛進行多元化拓展。随着物聯網、雲計算技術的日漸成熟,“智能化”将通過智能單品和全屋智能家居兩種方式,不斷賦能家居生活,提高家居使用的便捷性和互動化;此外,進入第三消費社會為大陸高端家用電器持續更新建構了大背景。

  1. 半導體&晶片

半導體是指在室溫下導體和絕緣體之間具有導電性的材料,廣泛應用于消費電子、通信系統、醫療儀器等領域;晶片是電子技術中實作電路小型化的一種方法,通常是在半導體晶圓的表面制造。

  1. 中國半導體&晶片産業地區分布情況

從半導體企業數量的所屬地分布來看,廣東省是半導體産業企業數量最集中的省份,江蘇省排名第二,其次還有浙江、山東等省份;從代表性企業的所屬地分布來看,江蘇省是半導體産業代表性企業的集中地,華潤微、南大光電、江化微等半導體企業均分布在江蘇省。與此同時,浙江省、上海市、北京市、廣東省均有代表性企業分布;從半導體産業園區分布來看,中國半導體産業園區集中分布于東部沿海地區,其中廣東省相關産業園區分布最為密集,江蘇産業園數量位列第二,浙江、福建等地産業園區分布也相對密集。

目前,大陸現存晶片相關企業超17萬家。從區域分布來看,廣東省以3.95萬家晶片相關企業排名第一,江蘇、山東分别有晶片相關企業1.51萬家、7545家,位居前三。此後依次為浙江、上海、福建等省份;從城市分布來看,深圳有2.16萬家晶片相關企業,位居榜首。廣州、蘇州分别有晶片相關企業1.15萬家、4433家。此後依次為西安、南京、廈門等城市。

全球和中國電子IT行業市場剖析
全球和中國電子IT行業市場剖析

資料來源:企查查

“十四五”規劃對于半導體産業做出重要指引,并強調了第三代半導體的發展。據此,産業内上市企業紛紛認識到高端産品研發、實作國産替代的重要性,積極布局高端晶片及第三代半導體材料領域。

  1. 中國半導體裝置進出口情況分析

根據海關總署公布的資料顯示, 2022年大陸半導體裝置的主要出口國家或地區有:新加坡、中國台灣、美國、南韓、日本、馬來西亞、中國香港、越南、印度、泰國等。新加坡、中國台灣和美國是大陸主要的出口地,市場佔有率占比超過10%。從單獨國家或地區看,排名前十的國家或地區出口額普遍增長,僅中國香港下跌,其中印度、泰國的出口額同比增加超過100%。

從進口來源國看,2022年,大陸半導體裝置主要進口國家或地區有:日本、美國、新加坡、南韓、中國台灣、荷蘭、馬來西亞、德國、奧地利等。日本、美國、新加坡、南韓是大陸重要的海外進口地,其中日本的進口占大陸進口總額的三分之一。排名前十的國家或地區進口額普遍下滑,美國、南韓、荷蘭下滑比例超過20%;僅馬來西亞、奧地利兩個國家的進口額同比增長。

全球和中國電子IT行業市場剖析

資料來源:海關總署

  1. 中日半導體産業現狀分析

日本經産省公開宣布将從2023年7月23日開始,對23種半導體制造裝置實施對華出口管制措施。然而半導體産業是日本的支柱産業之一,而中國市場恰恰是日本最主要的半導體出口地。在2022年,日本出口中國的半導體制造裝置總金額超過8200億日元,占到了日本對外半導體裝置出口總額的30%。

自美國發起對中國的貿易戰後,中國出台了多項行政法令,以促進本土半導體技術的快速發展,取得了不少成果,比如搞出了先進的量子晶片生産線。2019年年末,中芯國際就明确表示,其自我研發生産的14納米晶片生産裝置已投入量産階段。在2021年,中芯國際的14納米晶片生産良品率已達到95%,追趕上了台積電同類型産品的技術水準。與此同時,大陸的7納米級别的晶片也已經小規模投産。日本目前的制裁,會使中國投入更多的科研力量和資金,逐漸實作晶片的完全國産化。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