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港媒:領先全球,中國風電場在超強台風中展現獨一檔的抗災能力

近日,據香港知名國際媒體《南華早報》報道,超級台風“摩羯”以接近 245km/h 的風速登陸中國海南文昌市,盡管一處風電場因更新未完成而受損,但其他風電場卻能夠抵抗台風的沖擊,這表明中國的風力發電技術已經足夠先進,使得台風不再是不可逾越的環境障礙。

港媒:領先全球,中國風電場在超強台風中展現獨一檔的抗災能力

觀察人士指出,世界上其他國家的風電場同樣面臨台風或類似極端天氣摧毀的隐患。特别是那些位于熱帶和亞熱帶地區的風電場,它們常常暴露在台風、飓風或熱帶風暴的威脅之下。中國風電場在抵禦自然災害方面展現了獨特的技術優勢,尤其是在台風多發的沿海地區。

通過專門設計的抗台風風機、浮動式風電平台、智能管理系統以及加強的基礎設施建設,中國風電場的抗災能力得到了顯著提升,成為全球風電行業在應對極端天氣方面的佼佼者。

這不僅幫助中國風電産業在國内迅速擴充,也為全球其他面臨極端天氣挑戰的國家提供了技術支援和經驗借鑒。

台風重創與風電場的表現

在剛剛過去的一周,超強台風“摩羯”橫掃中國南部,成為今年全球第二強的熱帶氣旋。這場自然災害給南部沿海地區帶來了巨大的破壞,其中一座風電場受到了嚴重損壞。但令人驚訝的是,其他風電場卻成功抵禦了這場強風的沖擊。

當“摩羯”以時速約245公裡(152英裡)的狂風登陸海南省文昌市時,一座位于海岸線上的風電場首當其沖,數台風力發電機遭遇重創。

港媒:領先全球,中國風電場在超強台風中展現獨一檔的抗災能力

然而,這個風電場并未處于運作狀态,因為其正處于更新改造過程中。項目計劃将32台小型風力發電機替換為16台更大且更高效的抗台風版本。

盡管新裝的風機尚未正式投入使用,但有些卻已經被台風摧毀。據風電場的營運方——華能海南發電有限公司的代表稱,至少五台風機被台風吹倒。這些風機的單台制造成本接近數千萬元人民币,可見此次損失的嚴重性。

過去,台風曾被認為是風力發電項目的“攔路虎”,尤其是在中國南部台風多發的沿海地區。然而,近年來,随着技術的進步,風電場在台風中的表現有了顯著的提升。

中國風能協會秘書長秦海燕指出,如今中國的風力發電機少有被台風摧毀的案例,這得益于中國在抗台風設計方面的快速發展。

如今,當強台風來臨時,風力發電機會自動停止旋轉,通過偏航控制系統調整方向,以減少風的阻力。然而,由于文昌的這座風電場尚未正式投入營運,偏航系統并未啟用,導緻風機在面臨側面大風時未能及時調整。

相比其他國家,中國在風電抗災技術方面已經取得了顯著的領先地位。中國的風電裝置制造商,如明陽智能和金風科技,專門為台風多發的沿海地區開發了抗台風型風機。

這些風機不僅具有更大的葉片直徑,還具備适應極端高風速的能力,并且能夠通過智能化控制系統,自動調整風機的方向來應對強風。

港媒:領先全球,中國風電場在超強台風中展現獨一檔的抗災能力

此外,中國開發了全球領先的浮動式風電平台,如明陽智能推出的“浮動式風電平台”技術,能夠在深海環境下自由移動,自動調整平台角度以面對台風的正面襲擊。

這種技術不僅在中國沿海台風多發地區得到廣泛應用,還對全球其他台風多發地區的風電開發提供了寶貴經驗。

雖然歐洲和美國的一些風電場也有類似的技術應用,但這些地區的風電場多位于中低風速區域,極端天氣頻率較低,是以對風電場的抗災設計需求不如中國迫切。

盡管歐美國家正逐漸開始在台風多發區進行抗台風風機的試點部署,但中國的規模化應用明顯更為廣泛,尤其在沿海和深海風電領域的技術成熟度遙遙領先。

值得一提的是,另一家中國風電企業——明陽智能能源——在海南建立的一座風電場中,其風機在這次台風中表現出色。

該風電場安裝了号稱“世界上單機容量最大的海上風力發電機”,該裝置具備超強的抗台風能力。盡管“摩羯”登陸僅幾天後,風電場卻安然無恙,展現了中國風電技術的進步。

這種先進的風機不僅具有高達20兆瓦的發電能力,其巨大的葉片直徑達292米,幾乎覆寫了九個足球場大小的面積。這種設計有效地提升了風能捕獲效率,并增強了風電機組在高風速環境下的穩定性,特别适用于台風多發地區。

港媒:領先全球,中國風電場在超強台風中展現獨一檔的抗災能力

通過這次台風的考驗,中國的風電産業展現了其應對自然災害的能力。這不僅是技術進步的結果,也是中國風電企業在全球範圍内競争力提升的表現。

過去,中國沿海地區的風電場常因台風而遭受損失,甚至有人認為台風多發的南部沿海并不适合風電開發。然而,近年來,中國企業憑借不斷的技術創新,逐漸克服了這一挑戰,甚至開始将這些技術應用于更為複雜的海洋環境中。

超強台風“摩羯”的到來,雖然給部分風電場帶來了損失,但更多的是展現了中國風電技術在面對極端天氣時的成熟與強大。

正如秦海燕所言,台風不再是中國風電發展的不可逾越的障礙。這次事件再次證明了技術創新在應對氣候變化和極端天氣中的重要性。

台風對中國風電産業的影響與全球對比

超強台風“摩羯”雖然對部分風電場造成了損害,但中國風電産業在面對這種自然災害時表現出了顯著的抗風險能力。

回顧過去十年的風電發展,中國風電産業在技術上的進步,使得中國不僅能夠有效應對台風等極端天氣,還能夠在國際市場上占據有利地位。與全球其他國家相比,中國在這一領域的經驗與技術優勢逐漸顯現。

港媒:領先全球,中國風電場在超強台風中展現獨一檔的抗災能力

在風電抗台風技術上,中國已經走在世界前列,但其他國家的風電場仍然面臨台風、飓風等極端天氣的威脅。例如,美國沿海的風電場經常受到飓風的沖擊,雖然有些項目采用了偏航系統和防風設計,但還沒有像中國這樣大規模部署專門針對台風的抗災技術。

此外,日本和菲律賓等台風多發國家,雖然也開始引入抗台風技術,但規模相對較小,并且多依賴進口裝置。

全球範圍内,歐美國家的風電場大多位于中低風速地區,極端天氣少見,是以對風電場的抗災要求不如中國沿海地區高。盡管他們在部分項目中開始試點抗台風風機,但尚未形成中國這樣廣泛的部署和技術應用。

中國不僅在國内大規模應用抗台風技術,還開始向全球其他台風頻發地區輸出這一技術。例如,東南亞地區如菲律賓和越南也面臨台風威脅,而中國的風電企業,尤其是明陽智能和金風科技,憑借其抗台風風機設計和技術積累,正逐漸向這些國家輸出裝置和解決方案。

浮動式風電平台是中國在深海風電領域的創新技術之一,尤其适合台風多發的沿海地區。全球範圍内,隻有少數國家(如挪威的Hywind項目)部署了浮動式風電平台,并且規模較小。

相比之下,中國在南部沿海和深海區域的大規模部署,使得這一技術在面對台風等自然災害時表現出了極強的抗風險能力。

未來,随着浮動式風電技術的進一步發展和成本的下降,中國有望向全球更多的台風多發地區提供這一解決方案,幫助其他國家和地區開發風資源,并提高其抗災能力。

港媒:領先全球,中國風電場在超強台風中展現獨一檔的抗災能力

中國風電産業應對自然災害的成功經驗為全球提供了重要的借鑒。尤其在台風多發的東南亞、北美和西太平洋地區,風電開發者面臨與中國類似的挑戰,而中國的技術突破和經驗積累表明,通過專門設計的抗台風風機和浮動式平台,可以有效減少自然災害對風電場的破壞。

随着全球風電行業的快速發展,抗災技術将成為未來風電場建設的重要考慮因素。中國通過智能風電場管理系統的部署和應用,進一步提升了風電場的防災能力。

這一系統能夠通過物聯網、大資料和人工智能技術,實時監控風電場的運作狀态,自動采取預防性措施,例如提前停機、調整葉片角度等。在台風來臨前,這種智能管理系統能夠迅速響應,減少損失。

歐美國家雖然也開始采用類似的智能風電場管理系統,但這些系統更多用于優化運維和提升效率,對極端天氣的預防性措施尚未大規模應用。

相比之下,中國已經在台風頻發的南部沿海大規模部署這種智能管理系統,確定風電場能夠在極端天氣中保持安全。

稍作小結

超強台風“摩羯”的來襲,雖然給中國部分風電場帶來了損失,但從整體來看,中國風電産業的抗災能力已經取得了顯著的進展。

特别是在台風多發的南部沿海地區,随着抗台風技術的不斷進步,中國風電場的安全性得到了極大的提升。與全球其他國家相比,中國不僅在抗災技術上領先,還通過浮動式風電平台和智能化管理系統,為全球提供了可借鑒的經驗和解決方案。

港媒:領先全球,中國風電場在超強台風中展現獨一檔的抗災能力

未來,随着全球氣候變化加劇,極端天氣的頻率和強度将進一步增加。中國在應對這些自然災害方面的經驗和技術,将為全球風電産業提供重要參考。

在技術輸出和國際合作的推動下,中國有望繼續在全球風電産業中保持領先地位,特别是在抗災技術領域的創新應用。

這不僅是中國風電技術的勝利,也意味着全球可再生能源的發展将迎來更強的抗災能力和更廣闊的前景。中國通過技術創新和規模化應用,不僅提升了自身的風電産業抗災水準,還為全球氣候應對提供了新的解決方案。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