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黃埔軍校建校100周年暨黃埔軍校同學會成立40周年之際,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發來賀信,代表中共中央向黃埔軍校同學會表示熱烈祝賀,向廣大海内外黃埔同學及其親屬緻以誠摯問候。
黃埔軍校(來源:“百年回望 薪火相傳”孫中山與黃埔軍校——紀念黃埔軍校建校100周年研讨會暖場視訊截圖,團結報社提供)
一百年前,黃埔軍校誕生在國民革命風暴中。這是一座由孫中山先生創立的,由蘇聯紅軍将領作為軍事顧問,衆多共産黨擔任要職的新式軍官學校。
1924年,孫中山在黃埔軍校開學典禮演講中指明了開辦軍校宗旨:獨一無二的希望,就是“創造革命軍,來挽救中國的危亡”。軍校一處門口貼有對聯:“升官發财請往他處,貪生畏死勿入斯門!”,橫額為“革命者來”。
黃埔軍校一期開學典禮,主席台上從左至右為廖仲恺、蔣介石、孫中山、宋慶齡
那時候,國共兩黨攜手并肩,一大批熱血青年集合在此。這些人中,尤其是大革命時期的第一至第六期,有很多成為國之棟梁、民族脊梁。在動蕩的歲月裡,他們高舉民族大義,将自己的命運同國家榮辱緊密相連。
“始終為了共産黨的光榮而奮鬥”
1960年4月7日,北京民族飯店迎來一批特殊客人,席間有人唱起黃埔校歌,衆人馬上附和起來。原來,國防部副部長陳赓宴請黃埔同窗,數月前結束改造獲得特赦的杜聿明、宋希濂、王耀武、鄭庭笈、周振強、楊伯濤等人歡聚一堂。宴席開始,陳赓不以勝利者自居,說道:
“我們從黃埔軍校到大革命是團結在一起的,由于革命形勢向縱深發展,把我們分向兩條截然不同的道路。此後大家各走各的路,以至兄弟阋牆,打了幾十年仗。打來打去,現在終于又合到一塊來了,這是很難得的。”
簡單的幾句開場白,使在座之人深受感動,紛紛把思緒拉到了三十多年前的青蔥歲月。
黃埔時期的陳赓(來源:紀錄片《鐵血傳奇》截圖)
1924年6月16日,中國國民黨陸軍軍官學校正式開學,軍校位于廣州東郊黃埔長洲島,因而俗稱“黃埔軍校”。
“從今天起,要用這個學校内的學生做根本,成立革命軍。諸位學生就是将來革命軍的好骨幹。有了這種好骨幹,成了革命軍,我們的革命事業便可以成功。如果沒有好革命軍,中國的革命永遠還是要失敗。”
在中國共産黨和蘇聯的幫助下,孫中山如願辦起革命軍校,開學講話意味深長,陳赓站在第一期學員隊伍中感觸很深。
1923年10月21日,孫中山、宋慶齡同蘇聯代表在虎門威遠炮台内會客廳前的合影
十幾歲,他離開湘鄉老家投效魯滌平部隊,身高差不多與步槍齊頭。那幾年,夾在南北中間的湖南省幾無甯日,目睹軍閥混戰帶來的破壞,陳赓有些迷失方向,遂脫離行伍,一邊在粵漢鐵路湘局做辦事員,一邊利用業餘時間彌補學業。19歲,陳赓加入共産黨,介紹人是“一大”代表何叔衡。
“1923年底,黨派我至上海轉廣東,投入程潛所辦之陸軍學校。”
據陳赓回憶,黃埔軍校建立,他就主張集中革命青年“到黃埔去”。後來第二次東征,陳赓作為連長帶傷攻城,勇救蔣介石脫險,成為軍中佳話。
陳赓妻子傅涯曾經深情撫摸他身上的六處傷疤,傾聽丈夫講述那些槍林彈雨的火線故事。1932年9月,鄂豫皖蘇區反“圍剿”,時任紅四方面軍參謀長的陳赓腿部負傷,在上海治療期間不幸被捕,宋慶齡奔走營救,當面斥責蔣介石:
“當初東江之役是他救了你一命,不然你也活不到今天。現在你要殺他,你天天講的禮義廉恥到哪裡去了!”
陳赓在曆經數月牢獄之災後,終于被營救出獄,繼續革命生涯,并在長征到達陝北後的直羅鎮戰役中再度負傷。
太嶽縱隊兼太嶽軍區司令員陳赓(立者)向部隊講話
陳赓是少數有寫日記習慣的解放軍進階将領。1937年9月6日處于國共合作共同抗日時期,他在日記中寫道:
“今日為了對付我們共同的敵人——日本帝國主義,結成全民族的聯合陣線,暫時将它(紅帽子)收藏一個時期,換上一頂青天白日的白帽。但我們永遠是黨軍,紅軍永遠是紅軍,任他換上什麼名義,戴上什麼帽子,我們始終為了共産黨的光榮而奮鬥。”
“太行浩氣傳千古”
1942年5月25日,為掩護八路軍總部、北方局機關和根據地群衆突圍轉移,八路軍副總參謀長左權壯烈犧牲,年僅37歲。他也是人民軍隊在抗日戰争時期犧牲的最進階别将領。彭德懷曾對左權女兒左太北講過這樣一段話:
“敵人打的第一顆炮彈是試探性的,第二顆炮彈準會跟着來,躲避一下還是來得及的。可你爸爸為什麼沒有躲避呢?要知道,當時的十字嶺上正集合着無數的同志和馬匹,你爸爸不可能丢下部下,自己先沖出去。他是死于自己的職守,死于自己的崗位,死于對革命隊伍的無限忠誠啊!”
1905年3月,左權出生在湖南醴陵的一個貧困農民家庭,一歲半喪父,幾位哥哥也先後撒手人寰。是以,左權早早幫助母親做起家務,拾柴火、割豬草。19歲那年,左權和十幾個同學結伴奔赴廣州,考入大學營軍政部長程潛建立的陸軍講武學校,後來并入黃埔軍校第一期。衆所周知,黃埔一期要數湘籍學員最多,占總人數近30%。是不是湖南挨着廣東近的緣故?也不全是。當時從湘省去廣東并不輕松,還得先從長沙到武漢,再經上海乘船南下。所謂“無湘不成軍”,加上程潛又是醴陵人,這恐怕是湘籍學員高居各省之最的重要原因。
左權将軍一家
1925年2月,左權經由同學陳赓等人介紹,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産黨。11月,被組織選送蘇聯學習,先後進入中山大學、伏龍芝軍事學院刻苦深造。1930年春,中共中央為擴大紅軍和鞏固各蘇區革命根據地,提前召回左權、劉伯承等一批留蘇幹部。在閩西革命根據地,25歲的左權成為一名年輕的紅軍軍長,鑒于表現出色,沒過多久即被調到中央蘇區,先後擔任紅一方面軍作戰參謀、參謀處長,紅十五軍政委、軍長,中革軍委作戰局參謀、副局長、局長,紅一軍團參謀長等職。第二至第五次反“圍剿”、二萬五千裡長征、山城堡戰役……左權幾乎全部參戰。
左權(來源:紀錄片《國家記憶》截圖)
全面抗戰開始,紅軍改編為八路軍,參謀長是葉劍英,副參謀長便是左權。部隊東渡黃河,左權給叔父回了一封信,他在信中說,
“中國人民的抗日戰争是自衛應戰,必然要持久下去,也隻有持久才能取得抗戰的勝利。”“我犧牲了我的一切幸福為我的事業來奮鬥,請相信這一道路是光明的,偉大的,願以我的成功的事業報你與母親對我的恩愛。”
左權緻叔父信(來源:中國國家博物館)
9月25日,八路軍第一一五師在山西平型關打了日軍一個措手不及。遠在南京的蔣介石高興地複電朱德、彭德懷:
“有日(25日)一戰,殲寇如麻,足證官兵用命,指揮得宜。捷報南來,良深嘉慰,尚希益勵所部,繼續努力,是為至盼。”
左權使用的比利時 0.32英寸SF 轉輪手槍(來源: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
在抗日戰争最艱苦的階段,左權協助彭德懷指揮百團大戰,精心組織黃崖洞保衛戰,“彭左”成了八路軍前方最高指揮機構的親切代名詞。左權殉職的噩耗傳到延安,朱德懷着悲痛心情寫下《悼左權同志》,其中有句“太行浩氣傳千古,留得清漳吐血花”着實令人動容。同年9月18日,中共遼縣縣委、縣政府舉行紀念“九一八”11周年暨遼縣易名典禮,通過改名為左權縣的方式,永遠銘記這位民族英雄。
“一生革命,一心一意”
趙一曼原名李坤泰,家境富裕,自幼敢于“叛逆”。她反抗摧殘婦女身心健康的纏足,并在大姐夫、中共川南黨組織建立人鄭佑之的支援下,不斷追求進步,組織婦女團體,專為受壓迫的女同胞伸張正義。趙一曼還積極加入共青團,并對鄭佑之說:
“在這個家庭中太郁悶了,我要像秋瑾那樣,到外面去闖一闖,再不能被這個封建家庭束縛了。”
二十一歲那年,趙一曼步行兩天走到宜賓縣城,進入女子中學讀書,不久成為一名優秀的共産黨員,後因從事革命運動不為校方所容,轉到中國共産黨開辦的中山中學。
趙一曼(來源:紀錄片《英雄志》截圖)
1926年10月,國民革命軍為了繼續推動北伐,需要培養更多的軍事政治人才,尤其是女性軍事幹部。黃埔軍校武漢分校醞釀而生,校務多由國民黨左派、總政治部主任鄧演達代理,政治教官及中下級軍事幹部多為共産黨員。武漢分校決定招收女生百名,趙一曼經由宜昌黨團組織同意,毅然投筆從戎。受到革命思想驅動,當時報考的女性人數超過預期,最初錄取183人,旋即合并湖南學兵團30名女生,總數達到213人。這是黃埔軍校曆史上首批女學員,被列為第六期。
第一次國共合作失敗,趙一曼遠赴莫斯科中山大學探索革命真理。第二年秋天,遵從組織安排準備回國。此時趙一曼已懷有身孕,臨行之際,丈夫陳達邦建議生下小孩再走不遲,趙一曼不同意,“黨的決定,不能讨價還價”。陳達邦轉而提出一同回國,但“她認為夫妻離别事小,求學的任務重大,勸夫莫作此想”。帶着身孕,趙一曼先是受命組建宜昌秘密交通站,後又前往上海、南昌等地從事情報工作。九一八事變發生後,東北淪喪,為了加強對黑土地抗日鬥争的上司,中共中央決定派出一批得力幹部北上。在沈陽、哈爾濱等地,趙一曼上司工會組織巧妙與敵僞展開周旋,經常到卷煙廠、電車廠勞工中間開展抗日宣傳活動。
九一八事變後,東北愛國群眾和軍人組成的抗日武裝
1934年4月,由于叛徒出賣,哈爾濱的黨組織遭到嚴重破壞,中共滿洲省委組織部部長何成湘着手疏散隐蔽。趙一曼說:
“我到東北這裡之後,徹底認識了日本侵略者的豺狼本性。我決定到遊擊區去,用槍杆子将日本侵略者趕出中國去,請黨組織考慮我的申請!”
何成湘有些擔心,認為遊擊區不要說戰鬥,就是平時的條件也很艱苦,怕趙一曼的身體吃不消。趙一曼則态度堅決:
“我學過軍事,現在正是用它來報效祖國的時候,至于我的身體,請組織放心,我能堅持!”
趙一曼與兒子的合影(資料照片)
1935年秋,趙一曼兼任東北人民革命軍第三軍第一師第二團政委,當地群衆親切地稱她“瘦李”“李姐”。11月中旬,第二團150餘名戰士苦戰珠河縣春秋嶺,陷入日僞軍包圍。22日,趙一曼帶着最後的幾名戰士堅守小亮珠河西北方向一處民房,左臂、左腳中彈負傷,依然頑強抵抗,直到彈盡糧絕。1936年8月2日,趙一曼英勇就義。
趙一曼生前曾經有位戰友好奇問起:“你為什麼叫趙一曼呢?” 她答道:
“我喜歡‘一’字,是以給自己起的名字都帶個‘一’字,一超,一曼,意思指一生革命,一心一意,一貫到底,絕不改變……”
“在中國将領之間以謙遜知名”
1924年春,20歲出頭的鄭洞國不顧家人勸阻,從湖南石門前往廣州考取黃埔軍校第一期。黃埔校軍第一次東征,鄭洞國報名參加奮勇隊,一手扶梯攀登,一手揮動駁殼槍連連回擊敵人,成功躍上敵軍防禦的城頭。政治部主任周恩來非常欣賞鄭洞國,第二次東征後期委派他管理潮州野戰醫院,旋又舉薦其為中校營長,鄭洞國從此順利跨入中級軍官行列。後來國共遼沈戰役,鄭洞國被困長春,毛澤東以中共中央軍委名義緻電前方:
“據恩來稱,鄭洞國人還老實,在目前情況下有可能争取其起義,則對整個黃埔系軍隊的影響當會很大。”
鄭洞國(來源:紀錄片《天涯共此時》截圖)
時間回到1933年3月,日本關東軍進逼長城各口,第二師第四旅少将旅長鄭洞國奉命北上,成為最早參加抗日的黃埔青年将領之一。南天門硝煙彌漫,古北口寸土必争,情況緊急時,鄭洞國顧不上安危,脫掉厚重棉軍服,深入最前線往複督戰。然而,無數将士的犧牲最終換來的卻是一紙紙妥協,《塘沽協定》《何梅協定》……北平軍政負責人何應欽屈從日方壓力,答應國民政府的中央軍、東北軍撤離河北全境。告别古都那一天,鄭洞國和全體愛國官兵心情悲痛,但又堅定信念,互相勉勵“我們必将回來”。
全面抗戰開啟,鄭洞國升任中将師長,“本師因參加過長城抗戰,對日作戰有一定經驗,加上受全國抗日救亡熱潮的影響,官兵們都對日寇懷有仇恨心理,故而士氣高漲”。第二師轉戰平漢鐵路北段,孤軍苦守保定,遲滞日軍進攻步伐;台兒莊大戰,攻棗莊、圍峄縣,執行指令從來不打折扣。抗戰中期,國民政府軍隊第一個機械化軍——新編第十一軍組建,鄭洞國調任榮譽第一師師長,協助副軍長杜聿明強化練兵。新編第十一軍改番号為第五軍,杜聿明扶正,鄭洞國升任副軍長兼師長。1939年冬,日軍登陸欽州灣,輕取南甯和昆侖關要隘,第五軍風風火火馳援桂南抗日戰場,擊斃日軍旅團長中村正雄。
在黃埔軍校上課的莘莘學子
中國遠征軍入緬作戰失敗,部分退入印度境内,中緬印戰區美軍司令史迪威主張“要兵不要官”,試圖大刀闊斧改革中國駐印軍架構。蔣介石當然不能接受,決定成立新編第一軍,軍長人選非鄭洞國莫屬:
“你去那裡是會有困難的,同外國人打交道不容易,但抗戰需要盟國幫助,必須有人擔負這項重任,我反複考慮過,你去是最合适的。”
鄭洞國和盟軍将領謹慎相處,同時注意維護民族尊嚴,1944年夏秋榮升中國駐印軍副總指揮,制定“掘壕推進,分割包圍,逐個殲滅”的正确作戰方針,進而確定密支那戰役取得最後勝利。著名曆史學家黃仁宇當年在駐印軍任副官,堅定認為鄭洞國的長處“在于堅韌不拔,在中國将領之間以謙遜知名”。
《鄭洞國抵哈爾濱車站》(1948年9月,鄭景康攝),這幅作品發表于《東北畫報》(來源: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
1984年6月,黃埔軍校同學會在北京成立,副會長鄭洞國真誠呼籲中國台灣和海外校友:
“重溫孫中山先生的教導,正視曆史和現實,繼承和發揚真正的黃埔精神,為實作祖國統一大業,共建振興中華的宏圖而做出新的貢獻,也為自己的一生寫下最後的,也是最光輝的篇章。”
雖然曾經分屬國共不同陣營,但晚年鄭洞國念念不忘華夏統一,他語重心長地對長孫鄭建邦說:
“我現在對國事、家事均無所憾,隻可惜沒有看到祖國統一。一旦國家實作了統一,國民革命就算徹底成功了!”
“大義昭著,薄海同欽”
聽說廣州大學營軍政部長程潛要辦軍校,湖南醴陵小夥陳明仁奔赴羊城,先是進入陸軍講武學校,後來并入黃埔軍校第一期。陳明仁在蔣介石陣營官至中将,因為性格過于耿直,幾次遭遇“飛來橫禍”,不無影響戎馬生涯。
陳明仁(來源:紀錄片《經典傳奇》截圖)
據說抗戰中後期,陳明仁任預備第二師中将師長,駐軍雲南昆明附近,不服蔣介石批評所部官兵服裝破爛,抗辯“衣服品質太差,一件棉衣規定要穿兩年,事實上一季都穿不到。去年冬天,又隻發給我們四成新的棉衣,是以士兵服裝自然是很爛的”。甚至情緒失控當場撕掉領章符号,揚言“這個中将不當也罷”。
1942年3月1日,蔣介石約見陳明仁,想要仔細問問服裝破爛緣由,不巧的是,第十一集團軍總部始終打不通預備第二師電話,大概考慮到委員長趕時間飛往緬甸臘戍,總部也就沒有派車去找陳師長。第二天,陳明仁獲知此事,心中暗暗叫苦:
“總部疏忽,未将電話打通,亦不派汽車來接,必引起委座憤怒無疑。”
毛主席接見陳明仁
3日,陳明仁接到調任第七十一軍副軍長的指令,不禁感慨萬千:
“竊思五年來費盡心血,無一不在其他部隊之上,好處不能給上峰知曉。此次兩椿差處,均與餘毫不相幹,服裝隻發四成,當然破爛。其他部隊皆然,不僅本師也。召見不到,乃是總部疏忽。命也如斯,夫複何言。”
蔣介石決定再給學生一次解釋機會,豈料4日下午,陳明仁“甚放肆,大言無忌,因之發怒,令憲兵扣押赴渝”。對照陳明仁日記,内容更為詳細:
“三時半晉谒,不數語即引起委座大發雷霆。餘亦以此事太遭不白之冤,恃受妄言,說明服裝破爛,餘不能負責。當時态度言辭不免過劇,緻被收押,責令憲兵十三團于明日送往重慶。餘以無罪,心甚泰然。侍從室諸友勸餘暫時在該處休息,等待機會,俟其怒氣稍平,當可挽回。”
蔣介石與陳明仁合影
多虧黃埔一期同學,第九集團軍總司令關麟征、第十一集團軍總司令宋希濂說情,蔣介石漸漸息怒,答應不再追究。
1944年秋,第七十一軍參加滇西反攻,陳明仁代理軍長職務,一舉攻克畹町回龍山,頗有幾分揚眉吐氣:
“今日之勝利,争得莫大之面子,官兵殊能用命,欣慰之至。”
1949年8月,陳明仁順應時局率部湖南起義,毛澤東稱頌此舉“大義昭著,薄海同欽”。20世紀50年代,中國人民解放軍撤銷兵團建制,毛澤東建議陳明仁到大軍區任職,享受副大區待遇,陳明仁表示自己喜歡帶兵,仍以上将軍銜繼續擔任第五十五軍軍長,心甘情願肩負雷州半島守衛任務。
“黃埔之鷹,民族之雄”
1943年4月1日,國民政府為犧牲在緬甸抗日前線的戴安瀾師長舉行全國性追悼大會,共産黨人紛紛撰寫紀念文字,毛澤東所作的挽詩引人注目:
“外侮需人禦,将軍賦采薇。師稱機械化,勇奪虎罴威。浴血東瓜守,驅倭棠吉歸。沙場竟殒命,壯志也無違。”
戴安瀾
周恩來挽詞“黃埔之英、民族之雄”,充分肯定戴安瀾發揚黃埔精神,為了國家和民族的生存,征戰異域壯烈犧牲的光輝一生。
戴安瀾号海鷗,安徽無為人,黃埔軍校第三期畢業,所部第二〇〇師最早是國民政府軍隊唯一的機械化師。在第五軍杜聿明麾下,鄭洞國曾和戴安瀾朝夕相處,戴雖是軍人,卻酷愛文學寫作,鄭晚年說起戴:
“他那飒爽的風度和無所畏懼的性格,都給我留下了極深的印象。”
鮮為人知的是,作為中央軍将領,戴安瀾較早就認識到國民黨正面戰場的弊端,據《新華日報》采訪部主任陸诒追憶,全面抗戰第二年,戴安瀾對他說:
“國民黨内還有一部分人害怕動員群眾,這次調我們到武漢外圍作戰,戰地老百姓竟逃避一空,連找個向導都困難,這隻能從政治上去找原因。要争取最後勝利,必須堅持抗戰,堅持團結,将來勝利以後要建設,仍然需要國共合作,民主建國。”
挽詩中提到的“東瓜”(亦譯同古、同固)“棠吉”均為緬甸地名。1942年2月,緬甸首都仰光岌岌可危,中國遠征軍奉命入緬援英,蔣介石要求第二〇〇師在平滿納、同古地區占領陣地,掩護第五軍主力集中。3月19日拂曉,從仰光北上的日軍進抵同古以南皮尤河。戴安瀾深知惡戰難免,召集營長以上軍官會議,帶頭宣布陣亡後的替代人,同時緻書妻子荷馨:
“餘此次奉命固守同固,因上面大計未定,與後方聯絡過遠,敵人行動又快,現在孤軍奮鬥,決以全部犧牲,以報國家養育!”
激戰至28日,第二〇〇師仍然有效控制着陣地。翌日,杜聿明認為戰略達成,下令戴安瀾率部轉移,同古之戰被譽為同盟國緬甸戰場上“堅持時間最長的防衛行動”。
中國遠征軍二〇〇師師長戴安瀾在抗日時期使用的方位儀(來源: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
英方一再延遲中國軍隊入緬時間,中方高層指揮系統混亂,緻使中英聯軍始終未能掌握戰場主動權。4月中旬,日軍第五十六師團包抄滇緬公路起點臘戍,中國遠征軍總指揮史迪威、司令長官羅卓英同意第五軍直屬部隊半數及第二〇〇師,調頭攻向棠吉試圖封堵東線之敵。25日,棠吉告捷,按照蔣介石和參謀團主任林蔚的意思,杜聿明、戴安瀾應該繼續朝着雷列姆尾擊,“斷敵後路,以解臘戍之圍”。史迪威覺得第二〇〇師單獨執行東進任務足以,嚴令第五軍直屬部隊傳回中路。沒想到日軍集中幾百輛汽車一路狂飙,戰力受損的第二〇〇師行動保守,未能起到積極作用。29日,臘戍陷落,中國遠征軍歸國的主要通道被切斷。
杜聿明不願意跟随史迪威入印,打算沖過緬北重鎮密支那,撤回滇西騰沖。5月18日,第二〇〇師在穿越昔蔔、摩谷公路時,遭到日軍伏擊,戴安瀾中彈,身受重傷,起初精神狀态尚好,躺在擔架上照常訓示部隊行動,但因醫藥匮乏,傷口迅速化膿。26日,突圍隊伍行至緬北茅邦村,戴安瀾不幸傷重殉職,第二〇〇師曆盡艱辛,回到國内時僅存2600餘人。1956年9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内務部(1969年撤消。相應的部門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追認戴安瀾為革命烈士。
美國陸軍部頒發給中國遠征軍第二〇〇師師長戴安源的軍團功勳章和軍功榮譽獎狀(來源: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
回望百年風起雲湧,在長期艱苦卓絕的中國革命程序中留下了那些優秀黃埔師生的身影,他們有的成為中國共産黨紅色軍隊的名将,有的成為抗擊日寇的國軍英雄,在不同的戰線、不同的曆史時刻為中華民族的獨立和解放作出了貢獻,形成了“愛國、革命”的黃埔精神。現在,百年黃埔留下的文化精神,仍然能激勵後人砥砺前行,激發兩岸同胞的曆史記憶和文化認同,彙聚海内外中華兒女推進祖國和平統一,共築中華民族偉大複興中國夢的磅礴力量。
參考文獻:
傅涯:《陳赓大将圖傳》,解放軍出版社2013年版。
陳赓:《陳赓日記》,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
胡兆才:《太行英雄左權》,南京出版社2016年版。
左太北:《左權家書》,中共黨史出版社2014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