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姚遙:西方“黑翻譯”陷害的不止華為

來源:環球時報

近日,《華爾街日報》不厭其煩地"引用"華為創始人任正非的"名言":"沖啊,一邊沖殺,讓血沾我們路。"西方媒體随後上演了一場經典的八卦劇,澳洲的《每日電訊報》甚至吹噓華為威脅要讓西方流血。然而,事實是,任正非的講話是針對華為的研發團隊,他們正在研究這項技術,原來的短語是一句熟悉的日常漢語:"殺血路"。"誤區"澄清後,一些西方媒體仍然拒絕承認自己的錯誤,BBC打趣說任正非不認識英國人,"西方公衆,生活在和平社會中半個多世紀",并不普遍認同中國商人的軍事詞彙,以鼓舞士氣。

西方輿論誤讀、抹黑、誣陷中國,有意或無意的誤譯,這在陽光下并不新鮮,反映了對軟實力的深刻競争。

首先,向中國擴張的标簽反映了人們自身的文化偏見。中華民族的性格是農業文明的土地遷移,在大江流域給予自然肥沃的土壤,農民隻要辛勤耕耘就能收獲,是以不要尋求空間擴張,隻希望時間拉長。儒家文化一向主張"文德",雖然孔子贊成西周為百姓的義行而殺生意,但對于使用武力使用武王華宣或多或少還是有所保留的,孟子尤其對牧野之戰中"血流成河"的慘劇場面有所保留。在這裡,中西文化産生了一個關鍵的差別——中國改寫,西方依然吳。作為西方文明的源頭,古希臘和古羅馬是典型的海洋文明,受制于半島鹽堿地肥力低和不同時期地中海氣候的雨熱,為了彌補糧食缺口隻能延伸到外來的農業區。羅馬人征服埃及後,最重要的任務是帶走面包和面包師。直到古羅馬淪陷,歐洲形成了封建領主制度,古英語詞源中的"領主"一詞是"面包的守護者"——生怕别人把面包拿回來。直到今天,從擴張主義、殖民主義和霸權主義一路走來的西方世界,仍然不能了解中華民族的外交傳統——"不求而為"。

其次,使用誤導性術語翻譯成中國,反映了将鹿稱為馬的輿論政策。事實上,幾個世紀以來,西方學者一直在用故意錯誤的詞語來解釋中國。美國學者包華實曾做過研究:為什麼歐洲學者在17-18世紀掀起了"中國熱"和"中國紅",而在19世紀突然變成了"中國冷"和"中國黑"?熱度變冷,紅發黑,但這隻是一種貶低他人、擡高自我的"文化政治",翻譯政策是強化某種陳詞濫調的"西方優越論"。與歐洲的古羅馬奴隸制和中世紀農奴制不同,中國被主流文化認可為"王侯将擁有不同的生活",自封建制度的廢除和秦朝人民的形成以來,中國有了曆史的進步。同時,中國自古以來就設立了一個皇家曆史站來監督人民的統治,毫無疑問,這樣的政治功能将消除西方對所謂中國獨裁統治的偏見,以至于自19世紀以來,西方學者傳統上将其誤譯為"審查人民"而不是"監督官員"。近年來,類似的例子不勝枚舉,美國學者将中國堅持"窺探"轉化為殺人機器的隐蔽力量,等待時機,輿論背後的動機是明确的。

第三,中國形象失真,反映出自身軟實力不足。在美國的官方話語中,"軟實力"始終與"意識形态鬥争"緊密相連,美國長期以來在國際規範層面建構了某種"軟霸權",使任何不容忍所謂自由世界秩序的國家處于弱勢地位,在很多情況下并非處于不利地位。據統計,在當代中國的社會科學領域,有280個來自西方的關鍵詞。也就是說,20世紀以來,中國的任何曆史現象都隻能在别人的概念架構中來解釋,仿佛沒有别人的命名體系,我們就無法了解自己在做什麼,我們生活的意義來自于對他人的定義。但是,漢語和西方語言所代表的曆史文化傳統有很大不同,在術語和口語的翻譯中,如果不深入到文化和價值層面,結果必然是不被引用的。是以,當中國政府、企業和文化界與世界互動時,關鍵的使命是反映中國與西方的客觀差異。隻有盡快彌補軟實力不足,才能客觀地展現出愛國親民、外部支援薄弱的中國形象,才能呼籲更多國家與中國攜手合作,走出西方大國"國強霸權"的道路,建構新型國際關系和人類命運共同體。更具包容性,包容性和公平性。(作者為外交學院國家軟實力研究中心主任)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