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姚遙:美國左右派在奧斯卡對決

姚瑤

南韓電影《寄生蟲》橫掃四項奧斯卡獎,成為國内中國人話題熱點。大衆輿論有兩種,一種是南韓電影很強,另一種是美國奧斯卡非常開放。這兩種贊美都有一定的道理,但如果隻是為了這個,即使以中國電影為參照,"悲哀"也是無視奧斯卡金像獎的"政治正确性",也無助于真正提升中國電影軟實力。

首先,好萊塢一直是民主黨的文化家園,奧斯卡獎一直是自由派的政治領頭羊。它變得越不平凡,奧斯卡金像獎就會以一種不穩定的飛躍來表達。今年的奧斯卡頒獎典禮将四個獎項授予了一部南韓電影,甚至很少同時獲得"最佳影片"和"最佳國際電影",更不用說好萊塢精英們渴望在民粹主義猖獗的時代用突出的全球主義來對沖特朗普的本土主義。

電影不僅是一種文化現象,還必須有其政治和經濟基礎。好萊塢的西海岸是蘋果,谷歌和Facebook等自由派人士的所在地,被特朗普稱為"左海岸"。在文化問題上,"左岸"确實取得了一些進展。然而,在文化多元化的背後,隐藏着支援跨國資本流動的政治和經濟動機;特朗普民粹主義的背後是一個渴望重振美國商業的當地工業集團。當地企業集團要求資本傳回美國,而跨國企業集團則希望資本流向世界以增加價值,這在特朗普與"左岸"哲學的鬥争背後造成了深刻的沖突。

其次,在金融危機後的十年裡,面對日益發酵的社會困境,特朗普選擇用民粹主義的反精英言論來誘導和動員憤怒的選民,而好萊塢則通過與跨國資本和建制精英的利益捆綁在一起,表現出一種模棱兩可的逃避主義。不敢觸及真正的沖突,它隻能是《美國隊長》等架空世界的虛拟英雄來安撫人心。随着2018年奧斯卡頒獎典禮創下曆史新低,特朗普立即在推特上嘲諷道:"好萊塢已經不複存在。現在我是唯一一個。"

今年的奧斯卡頒獎典禮可能是一個轉折點。在過去的一年裡,好萊塢制作了一批觸及現實沖突的優秀作品。那麼月桂樹寄生蟲在哪裡赢了呢?應該承認,這部電影描繪了南韓貧富分化的社會現象,但也模糊地回避了社會沖突的根源。影片中的富人容易上當和彬彬有禮的傻白甜,創作者顯然不願意批評富人,也不願意責怪窮人,更不願意觸及哪怕是一點點階級分化的深層原因。奧斯卡的領頭羊似乎提醒美國電影制片人要保持溫暖,因為批評窮人将與他們不斷宣稱的價值觀背道而馳,而批評富人将暴露他們最受追捧的利益之間的聯系。

孔福子說:"德語詞,仁慈勇敢。"一個人沒有改變世界的勇氣,就很難仁慈,一部沒有時代聲音的電影的意志一定很難被捕捉到。看到奧斯卡的背後和美國社會深刻的思想鬥争,将有助于我們更好地認識自己,區分善惡,努力制作出更加精彩、深刻的電影作品,用軟實力實作智者的理想。(作者為外交學院國家軟實力研究中心主任)

編輯:楊洋

版權作品未經全球網絡 huanqiu.com 書面授權,嚴禁複制,違者将承擔法律責任。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