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從稅收視角看美國的獨立程序①

2010年11月2日,在美國議會兩院的中期選舉中,一年前剛剛興起的茶黨猶如黑馬,一舉奪得了聯邦參議院的兩個席位,攪亂了美國傳統政治格局,使未來政策走向添加了變數。這愈發引起觀察者對茶黨的興趣與關注。

這個在中國語境中有着禅味的政黨,在美國語境中卻有着政治的意涵,它是尊嚴、反抗的象征,若追溯其曆史,它還是最終導緻美國革命——獨立戰争的導火索。

1773年12月16日夜,英國的北美殖民地馬薩諸塞波士頓城港口,一群化裝成印第安人的波士頓“自由之子”成員潛入在錨地停泊的英國東印度公司三艘商船,把裝載的300多箱茶葉全部扔到海裡。東印度公司的損失高達9萬多英鎊。這就是美國曆史上著名的“波士頓傾茶事件”。

從稅收視角看美國的獨立程式①

毀壞茶葉是嚴重的犯罪,但波士頓的絕大多數人卻贊成這一行為,一大群人聚集在港口為他們歡呼。這些反抗宗主國對殖民地茶葉征稅的人被稱為茶黨。

當“茶黨”的消息傳到倫敦,英國人怒火中燒,他們叫嚷要用大炮将波士頓夷平。幾乎所有人,連自稱為美洲殖民地朋友的議會下院議員埃德蒙·柏克,都同意給殖民地人一個教訓。英王喬治三世說:“我們要麼成為其主人,要麼讓其完全自行其是。”

英國的報複和殖民地的反抗終緻獨立革命由此揭開了序幕。但要知其詳,還得從美洲的曆史與發展說起……

裡糊塗得來的土地,自由放任成長的孩子

1492年,接受西班牙王室資助的意大利航海家克裡斯托弗·哥倫布率領三艘帆船由東向西在浩渺的大西洋上航行了3000多英裡,33天後,船員在帆船的桅杆上看到了月色下的一柱白光,盡管他當時認為這是他正在尋找的印度,但他的航行卻開啟了西歐人對超過世界陸地面積四分之一的美洲大陸的認識和随之而來的開發活動。

從稅收視角看美國的獨立程式①

在以後的100多年中,從歐洲各國擁來了大量的殖民者,安居于大西洋沿岸地區。到1600年,大約24萬西班牙人進入美洲,西班牙人建立了新西班牙。法國人在北美洲建立了新法蘭西。1607年,英國建立了詹姆斯敦城,這是英國在北美建立的第一個永久性殖民地。自17世紀中葉,随着資本主義的發展和宗教改革的深入,越來越多的英國人來到美洲,到18世紀中葉,已形成了13塊各自獨立的英屬殖民地。

歐洲的大部分移民,并非國家有組織的集體行為,基本上是為了争取更大的經濟機會才離開家園的。這種動機又因為對宗教自由的向往和逃避政治壓迫的決心而變得更加強烈。特别是1620年席卷英國的經濟危機,使許多底層貧民為了生計,遠渡大洋來到美洲這塊“新大陸”尋找新的機會。

1620年,一批英國清教徒乘船抵達北美洲,這就是被後世曆史學家津津樂道的“五月花”号。他們因為主張宗教改革而遭到排擠和迫害,被迫輾轉來到美洲。

登陸前,他們制定了一個共同遵守的《“五月花”号公約》,其内容為:組織公民團體;拟定公正的法律、法令、規章和條例。這樣,在美國曆史形成的初始階段,就有了這樣的信念:一個社會應以一整套由其成員制定出的規則為處理互相關系的基礎。而“政府來源于人們之間的社會契約”。

從稅收視角看美國的獨立程式①

比起西班牙人,甚至法國人、荷蘭人,英國人向北美殖民的程序要晚了近一個世紀,在伊麗莎白一世去世後的1603年,英國人才開始在美洲大規模地建立殖民地,即使在那個時候,建立殖民地的組織力量也主要是來自于商業資本,而非皇室的推動。

但是形式上,這些聯合股份公司是經過申請,得到國王準許的。1606年到1622年間,倫敦公司對英國人在北美占據并命名的第一塊土地“弗吉尼亞”(紀念處女的女王伊麗莎白)投資超過16萬英鎊,并派遣過大約6000多名移民。

為了維持殖民地的秩序,商人們任命其中一位殖民地人充當總督,其次,他們制定相關政策,以使殖民者可以更容易地獲得土地。到1619年,一個自治政府的架構已經初步形成:一個由各個地區選出的代表組成的下議院,在詹姆斯敦召開會議對地方事務向總督做出建議。公司雖然不受這些議員的限制,但是就此開始,代議制政府體系擴充開來,并形成了後來的美國模式。

聯合股份公司的墾殖計劃并沒有實作,在惡劣的環境和與印第安人不斷的血腥戰争雙重打擊下,殖民者士氣一落千丈。1624年,公司的特許狀被詹姆斯一世廢除,弗吉尼亞成為皇家殖民地。

從稅收視角看美國的獨立程式①

弗吉尼亞議會的召開

詹姆斯敦城和後來的弗吉尼亞州的形成與開發過程,是北美各個英國殖民地形成的縮影。在随後的100多年中,這些或主動或被公司派遣來的新殖民者懷抱着發财和堅守的信仰,開始在這片廣袤的新大陸進行艱苦卓絕的拓荒活動。他們從母國引進了耕畜和種籽,也從印第安人那裡學會了種植玉米和煙草。當然他們也與美洲的原住民印第安人由于争奪土地與财富發生了無數的沖突和血腥的戰争。為了解決種植人手不足問題,還從非洲大規模買入了奴隸。

雖然殖民者的權力來自于英國王室或者議會授予的特許狀,但除了投資者和倫敦官員偶爾的一些幹預外,殖民者基本上自我管理,隻關注純粹的地方性事務。殖民者從母國移植了政治與法律制度,在發展經濟的同時,教育等社會事業也受到了同樣的重視。

1636年,馬薩諸塞議會撥款400英鎊,以建立“一所學校或一所學院”,這所最初以培養清教牧師為主的學校最終因一位早逝的約翰·哈佛先生遺留下的800英鎊和一座圖書館而逐漸發展壯大為著名的哈佛大學;1701年,另一是以贊助人伊萊修·耶魯命名的學校創立,它就是以後同樣馳名的耶魯大學。

從稅收視角看美國的獨立程式①

約翰·哈佛

從稅收視角看美國的獨立程式①

伊萊修·耶魯

然而,在早期殖民階段,殖民地對英國的依賴仍然非常明顯,沒有任何人對英國的主權提出異議。殖民地對外事務完全由倫敦控制,對内政策則由皇室在美利堅的代表指導。在18世紀以前,除兩個殖民地外,各個殖民地的總督都是由英國官方任命的。皇家殖民地的總督由英王挑選,賓夕法尼亞等3地則由業主決定。

總督的權力與英國國王相似。他們必須執行當地法律、有權任命許多小官員、有權召集或解散議會、有權向議會提出立法建議等。他們也有權否決議會通過的法案、同英王一樣,在大多數殖民地,總督仍在财政上依賴自己的“臣民”。

每個殖民地也都有自己的議會,除賓夕法尼亞外,這些議會都由上下兩院構成。上院成員由英王任命。法官亦由英王任命,隻要願意就可以任職終身。下院議員由選舉産生,擁有包括控制财政在内的廣泛權利。

幾乎在每一個殖民地,下院都占有主導地位。其重要性一方面來自其财政權力(包括給總督設定工資收入的權力),另一方面也來自于公衆輿論這一強大的後盾。大部分議員都把下院當作英國下議院的縮影,一步步蠶食着英國皇室的權力。

從稅收視角看美國的獨立程式①

英國政府内,國王的樞密院有制定殖民地政策的責任,它起着針對殖民地事務争端的最後上訴法庭的作用,但每個案件都是單獨處理。并沒有一個人或機構對海外帝國的管理進行全面思考。當英王詹姆士二世試圖統一行政管理時,他的行為引起了殖民者的極度憎恨。在英國光榮革命之後,英國政府再也沒有企圖采取措施統一美利堅殖民地。

1696年,英國政府組建了一個新的機構“貿易委員會”,有權任命殖民地總督與其他高官,并主持制定一整套殖民地政策;它複審殖民地議會通過的所有法案,并将與英國政策相沖突的法案統統建議廢止。殖民者當然不喜歡自己制定的法律被廢止,不過倫敦當局在行使這一權力時也很克制,被複審的法律隻有百分之五被廢止。

美洲殖民地對于大英帝國,如一句老話所說是“稀裡湖塗得來的”。因之,英國對其除了主權的控制和商業的管制以外,其它的一切,基本采取自由放任的态度,柏克稱之為“善意的疏忽”。可以說,英國從來沒有對北美殖民地進行有效的、中央集權制的管治。它的殖民地“臣民”基本上是在自己管自己、自由放任的環境中成長并逐漸壯大起來的。

從稅收視角看美國的獨立程式①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