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網8月7日訊(本網記者 葉伏國) 努力讀書,離開縣城,湧入大城市,是不少當代年輕人的奮鬥模版。沒去過北上廣深,沒進過大廠打拼的青春,似乎充滿遺憾。
但故事是否還有其他可能呢?96年的霞浦姑娘蘇斌玲給出了另一種答案。
海外留學歸來,學的是電子工程專業,曾在杭州“大廠”工作。目前,她在家鄉賣海參。
覺得不可思議?但這就是蘇斌玲的追夢故事,她用實際行動诠釋了何為跨界創業,何為實作夢想。暢想未來,蘇斌玲計劃将霞浦特色海産品推向更廣闊的市場。
研究所學生海歸為何返鄉?
海歸姑娘蘇斌玲返鄉創業賣海參。東南網記者 葉伏國 攝
蘇斌玲是霞浦縣蘇蘇文化傳媒有限公司總經理。别看1996年出生的蘇斌玲溫婉嬌小,但做事麻利。采訪當天上午,不斷有電話進來,客戶來了急單,她就一個人選樣、包裝、搬貨……毫不拖泥帶水。
蘇斌玲與團隊夥伴在觀察即食海參。受訪者 供圖
蘇斌玲是土生土長的霞浦人,大學就讀于西安郵電大學自動化專業,畢業後她選擇前往美國南加州大學繼續深造,攻讀電子工程專業的研究所學生學位。學成歸國後,她順利進入阿裡工作,擁有令人羨慕的“大城市”“好公司“高收入”等标簽。
在杭州工作不到一年,高強度的“996”工作節奏,讓她一度産生迷茫。2022年,她做出了一個決定,回鄉幫助父母親。
蘇斌玲的父母是當地海參養殖大戶,經營着5萬平方米的海參養殖基地,收入一直都穩定,讓蘇斌玲從小衣食無憂。很多人好奇,蘇斌玲所學專業和海參養殖并不相關,畢業後也不是馬上選擇回鄉,而是去杭州工作當白領,為什麼會突然選擇回鄉從事海參這條路?
“我的父母、家鄉的養殖戶他們辛辛苦苦養殖海參,等到收成時卻總是賣不到好價錢,我想改變這種局面。”蘇斌玲的回答很簡短,但目标很清晰。
“雖然在美國讀完了研究所學生,但我覺得總歸是要回到家鄉、報效家鄉的,最後兜兜轉轉确實回來了,就用自己所學的知識盡可能幫助家裡人。”蘇斌玲說。
開辟海參食用“新賽道”
回到家鄉後,蘇斌玲重新又當起了“學生”,隻不過這次她的老師不再是大學裡文質彬彬的教授,而是褲管一卷就能下海的養殖戶,漁排上一筐筐裡的海參成了她的“課本”。“這可比考研難多了!”每當回憶起那段時光,蘇斌玲總會露出一絲微笑。
通過調研,蘇斌玲發現目前霞浦同類型海參銷售業務的公司大約320多家,均承接海參粗加工、海參原材料批發業務,屬于傳統銷售方式。
蘇斌玲認為,父輩們的傳統養殖銷售方式已經落後了,産品過于單一,對企業的發展延伸沒有什麼太大的作用。
蘇斌玲說:“畢竟對于我們這個行業來說,不進則退。”以前是以海參養殖為主,多數為粗加工,主要銷往批發市場,或者有客商直接來收購,賣不到好價格。在蘇斌玲的堅持下,父親同意了轉變方式。
在家人的支援下,蘇斌玲創立了自己的品牌“蘇蘇源浦”,同時,利用自有優質海域養殖基地、改良更新海參泡發技術,研發出了定制款即食海參。
除此之外,經過一年多的創新研發,蘇斌玲和她的團隊還研制出了鮮食海參、火鍋海參和奶茶海參等多個創新品類,為海參提供了一種新穎的食用體驗。
蘇斌玲拍攝短視訊,為自家海參代言。視訊号截圖
好的産品除了需要研發,營銷推廣也是必不可少。從設計、宣傳到銷售等各個環節,蘇斌玲都親力親為,更是自己做起了模特,學習短視訊,利用微信視訊号等管道宣傳,為自家原生态産品代言,提升海參認知。
蘇斌玲說:“慢慢地,不光自己成長了,訂單也越接越多。”創業一年多,蘇斌玲已實作營收超120萬元,有望在下個年度實作30%增長。
讓更多人實作“海參自由”
如今,蘇斌玲家養殖的海參大多通過其手上銷售出去,銷售額也在逐漸攀升。她表示,要讓更多人實作海參的自由享用,關鍵在于縮短消費者與海參原産地之間的距離,借助現代電商、物流的強大力量,養殖戶就能夠有效地跨越傳統供應鍊中的多重中間環節,直接将滿載原産風味的海參,送達至每一位消費者的餐桌之上。
蘇斌玲說,未來她将推出“一日一參”為主題的入味零食款海參,讓更多年輕人愛上海參、實作海參自由。
同時,她還計劃讓海參與旅遊業和露營等體驗式活動結合,實作跨界合作,豐富産品的消費場景和體驗。通過與旅遊目的地合作,海參品牌可以開發特色旅遊産品,如海參捕撈體驗、海參烹饪課程,或者在旅遊套餐中加入海參美食品鑒,滿足消費者追求新鮮體驗和健康飲食的需求,帶動當地海參産業及相關産業鍊的共同繁榮。
“不僅要做品牌的建設者,更要做标準的探索者,讓霞浦海參成為品質與信任的代名詞。”蘇斌玲說,将會在這條路上一直走下去,用自己的一點點力量,改變霞浦海參現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