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蔣龍龍)科技進步是推動社會發展的核心動力,而未來産業往往代表了最新的科技發展方向,能夠帶動整體社會進步。日前,國務院國資委召開擴大會議,強調大力推進科技創新和産業創新,縱深推進戰略性新興産業、未來産業發展。
發展未來産業大勢所趨
未來産業由前沿技術驅動,目前處于孕育萌發階段或産業化初期,是具有顯著戰略性、引領性、颠覆性和不确定性的前瞻性新興産業,主要包括未來制造、未來資訊、未來材料、未來能源、未來空間和未來健康等産業。未來産業代表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産業變革的發展方向,是重塑全球創新版圖與經濟格局最活躍的先導力量,更是牢牢把握未來發展主動權的關鍵所在。随着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加速演進,圍繞科技創新的競争繼續更新,搶占未來産業新高地成為國際競争、國内發展的共同需要。大力發展未來産業,已經成為引領科技進步、帶動産業更新、培育新質生産力的戰略選擇。
國際上,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主動加大資源投入支援培育未來産業。美國2021年釋出培育未來産業的法案,提出到2025年每年投入100億美元支援未來産業發展,大力支援量子資訊和人工智能發展。歐洲釋出面向未來歐盟産業報告,旨在圍繞歐洲六大戰略性産業和面向未來産業,包括網際網路、清潔能源、自動駕駛汽車、氫技術及其系統、工業網際網路、網絡安全等,塑造全球競争力和上司力。
在國内,我們黨和政府高度重視前瞻布局未來産業發展。《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标綱要》明确部署,“在類腦智能、量子資訊、基因技術、未來網絡、深海空天開發、氫能與儲能等前沿科技和産業變革領域,組織實施未來産業孵化與加速計劃,謀劃布局一批未來産業”。2023年8月,工信部印發《關于組織開展2023年未來産業創新任務揭榜挂帥工作的通知》,超前謀劃布局一批未來産業。今年1月,工信部、科技部和國務院國資委等七部門聯合印發《關于推動未來産業創新發展的實施意見》,圍繞制造業主戰場加快發展未來産業。今年3月,工信部高新技術司專門設立“未來産業處”,負責未來産業方面的工作,這一舉措也意味着未來産業已進入國家産業布局規劃,以技術創新推動産業創新、加快産業落地和壯大将成為未來産業發展的方向。
在中央倡導和推動下,未來産業已經遍地萌芽。2023年9月,北京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印發《北京市促進未來産業創新發展實施方案》的通知,提出打造未來産業策源高地。2024年杭州市《政府工作報告》指出,要争創國家未來産業先導區。上海、深圳、合肥、成都、西安等城市也或先或後,制定了關于未來産業的發展規劃、實施方案,全面布局未來産業。
中國電信創新打造行業新增長極
未來産業是新質生産力的核心載體,未來資訊則是未來産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建設網絡強國的國家隊、主力軍,中國電信充分發揮資源禀賦優勢,持續推動企業從傳統電信營運商向科技型企業轉型,聚焦人工智能、雲計算、大資料等重點領域,積極培育未來産業,加快形成新質生産力,為強國建設提供有力支撐。
中國電信積極推動新一代資訊通信基礎設施建設,建成全球首張、規模最大的5G SA共建共享網絡,開通5G共享基站超過121萬站;打造大寬帶、低延遲時間全光網底座,推進網絡全光化、扁平化、智能化,建成全球規模最大的ROADM全光網絡和國内規模最大的千兆光纖網絡。在全國優化形成“2+4+31+X+O”的算力布局,加快推進雲智、訓推一體的新型算力基礎設施建設,在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成渝等區域中心建成大規模、多可用區的天翼雲4.0資源池,在重點城市建設“一城一池”節點。打造“息壤”“雲骁”“慧聚”三大智算平台,提升算網感覺、跨域排程、随願自治等能力。此外,中國電信加快推動天地一體,強化新一代全球高軌衛星移動通信系統技術創新,加快推進“天星+地網+樞紐港”的能力布局。
面對人工智能浪潮,中國電信乘勢而上,以“星辰”為品牌,形成“1+1+1+M+N”的人工智能總體布局,紮實推進“人工智能+”行動。自主研發覆寫語義、語音、視覺、多模态的星辰大模型産品矩陣,綜合能力進入國内一線陣營。積極推動人工智能應用創新,全面開放場景,聯合産業夥伴推動大模型深度應用,面向新型工業化、應急、教育、醫療等垂直領域推出30多個行業大模型,服務政企客戶7000多家;面向數字政務、智慧城市和數字鄉村等場景,推出了AI+攝像頭、AI+數字平台等一系列數字化創新産品和服務。
(圖檔來源:攝圖網)
如何持續推進未來産業發展?
國家統計局資料顯示,2024年上半年,大陸規模以上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8.7%;高技術産業投資同比增長10.6%,快于全部投資6.7個百分點。截至5月底,全國建立5G基站46萬個;規劃具有高性能計算機叢集的智算中心達10餘個,智能算力占算力總規模比重超過30%。從資料來看,大陸未來産業加速布局,高技術産業投資增長較快,未來産業的探索和發展勢頭可喜、遠景可期。
但事物的發展不可能永遠一帆風順,總會面臨問題。在布局未來産業的過程中,大陸也面臨着不少挑戰。比如大陸在未來産業的一些關鍵領域和核心技術上還存在供應鍊不完備、關鍵核心技術缺失等短闆;新技術往往處于探索階段,成熟度和穩定性有待驗證,可能會在未來産業發展中帶來技術風險和市場風險。
針對“推進中國未來産業發展”,中國科學院學部主席團名譽主席白春禮院士指出,未來産業高度依賴于前沿和整體創新生态,需要強化未來産業總體性、前瞻性研究布局,在基礎研究、技術攻關等領域強化布局。在産學研發展體系方面,需要探索建構未來産業的合作平台,推動研究機構、高校、龍頭企業形成發展未來産業的合力,強化産業鍊上下遊的協同。
國家資訊中心未來産業和平台經濟研究中心秘書長胡擁軍表示,未來産業發展需要避免各地區各部門“各播各的種,各撒各的肥”,亟需堅持“全國一盤棋”統籌優化未來産業布局。未來産業的時空布局突出動态調整、因地制宜的原則,既要根據技術成熟度、市場發育度變化,堅持“走一步、看三步”,又要結合各地科教資源、産業基礎等差異,不搞齊步走、一刀切。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國際知識中心副研究員李蒼舒指出,發展未來産業,首先必須對未來産業進行科學的布局。未來産業的布局需要充分考慮區域優勢和特點、交通與基礎設施、人才儲備和教育資源、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産業協同和銜接等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