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在近代一直遭到英國和沙俄兩國的蹂躏。沙俄要的是地盤,阿塞拜疆就是被他們順利割走的。英國要的是港口和市場,伊朗南部的港口,長期被英國人把持着。
伊朗卡紮爾王朝到了末代,連清朝末期都比不上,1907年,本就不大的領土,在英俄的運作下,一分為三,北部是沙俄的勢力範圍,南部是英國的勢力範圍,卡紮爾王朝隻能管轄中間一小部分。
1917年沙俄覆滅,英國趁勢打算在伊朗一家獨大,是以在1919年妄圖将伊朗的軍事、财政等方面的權力收歸己有,徹底将伊朗卡紮爾王朝變成自己的保護國。
然而英國人的如意算盤再響,也扛不住伊朗人大規模的反對。在這種情況下,伊朗的愛國軍官禮薩汗,為了擺脫這種殖民命運,趁機拿到了全國軍權,進而在1925年取代卡紮爾王朝,建立了伊朗巴列維王朝。
二戰中,禮薩汗下崗
禮薩汗統治下的伊朗,開始進行西方化的改革,在教育、醫療、工業、基礎設施等方面,全部向西方現代化國家看齊。甚至還派遣了大批留學生到西方學習先進的科技技術,其中他兒子巴列維就是留學生中的一員。
伊朗原來是一個宗教國家,十分傳統。但是禮薩汗這麼一搞,就把這個國家完全帶入了世俗化。這事兒引起了那些傳統的教士集團的強烈不滿。
教士集團們自然希望伊朗可以走複古化的道路,哪怕成為殖民地,也要保全教士集團們應有的地位。禮薩汗的改革,則完全把教士集團扔在了一邊,這在宗教國家自然是大忌。這也為後來巴列維王朝的覆滅,埋下了伏筆。
當時英國依舊牢牢掌控着伊朗的石油業務,而蘇聯也取代沙俄,妄圖染指伊朗北部。在這種情況下禮薩汗隻好盡量避免和英國、蘇聯打交道,取而代之的是選擇與德國、法國、意大利等國進行貿易往來。
這是一種維持平衡的政策,隻有更多列強參與進來,英俄才不會在伊朗擁有絕對的話語權。但是這事兒也為禮薩汗帶來了不小的麻煩。
二戰期間,伊朗雖然是中立國,但他們的位置太重要了。當時英國和蘇聯結為同盟,一起對付德國。同盟國需要将大量的援助物資運送到蘇聯,從伊朗走是最友善的。
為此,英國和蘇聯便以伊朗窩藏大量德國技術人員為由,在1941年德國入侵蘇聯後,強行出兵占了伊朗。1942年美國又來了,這三家一起把伊朗給瓜分了。伊朗則成了同盟國向蘇聯輸送物資裝備的重要管道。
至于禮薩汗,那可就慘了,由于他拒不向英國低頭,不願和德國徹底鬧掰,是以他被英美蘇三國給趕了下去,取而代之的是他的兒子巴列維。
巴列維國王為何輕易讓出權柄
巴列維剛繼位的時候,其實是個空架子,實權都在英美蘇手裡,等到英美按照約定退出伊朗後,蘇聯妄圖将伊朗西北阿塞拜疆人聚居地給分出來,為此雙方一直僵持到1946年。
巴列維利用這段時間,逐漸掌控了伊朗的軍隊,他從他老爹那兒明白一個道理,手裡有軍隊,那麼巴列維王朝才能延續下去。
1951年,改革派的代表摩薩台成為了伊朗話事人,他利用石油國有化這事兒,赢得了一片民心,但也得罪了英國。按照摩薩台的計劃,就是要把巴列維徹底供起來,讓他有職無權,成為立憲君主。
不過摩薩台的激進行為得罪了英國,是以1953年摩薩台被英國給推翻了,巴列維國王重新逐漸掌握了伊朗的局勢。
此後的巴列維,開始将自己徹底打造成一個親西方的君主,并且開始按照西方的标準進行改革。比如給予婦女投票權,消除國内文盲,土地改革等等。
伴随着巴列維的改革逐漸深入人心,伊朗有見識的人越來越多。這對教士集團們來說可不是什麼好事。
當初你們沒啥文化的時候,我們随便怎麼忽悠你都能接受。可是如今你們學習了大量的現代科技文化,我們再想忽悠你們,就不太容易了。
是以,教士集團是極力反對巴列維改革的。
尤其是巴列維國王,自稱是波斯帝國的皇族後裔,是以他極力希望恢複波斯文化對伊朗的影響力。可伊朗是一個典型的伊斯蘭國家,自從阿拉伯帝國征服這片土地開始,這地方就已經無法擺脫伊斯蘭文化了。
這也是巴列維與教士集團之間最大的沖突。
教士集團們都快被巴列維父子倆給逼瘋了,他們父子不僅要削弱教士集團的影響力,更要降低伊朗的伊斯蘭率,這還了得?不制止怎麼得了!
巴列維改革的過程中,形成了國内嚴重的貧富差距,不可避免地讓一部分先富起來的人,擁有了足夠的特權。是以教士集團利用這個機會,果斷在1979年發動了反擊。
巴列維王朝的富裕階層,僅限于城市當中,絕大多數農村和偏遠地區,都處于極度貧困的地步。再加上改革過程中,出現了一大幫腐敗分子。是以教士集團所聯絡的,大多數都是這些對命運感到不公的人起來搞事情。
事情很快就有了進展,當時巴列維緊急聯系老美,希望得到老美的支援。隻要老美點頭,他完全可以動用軍隊,将這幫教士集團給打下去。
結果老美卻讓巴列維不要沖動,因為老美對巴列維也是失望透頂,而且他們對霍梅尼集團居然抱有希望,結果估計腸子都悔青了。
沒有老美點頭,就算巴列維強行出動軍隊,也隻會站在現代社會的對立面,幹出一系列反人類的罪行。是以最終巴列維沒敢用軍隊對付教士集團,最終讓霍梅尼順利拿到了國家權柄。
還想複辟?何其難也
前段時間,巴列維國王的兒子禮薩巴列維,以巴列維王朝繼承人的身份通路了以色列,得到了内塔尼亞胡的高規格接待。
這事兒引起了不小的風波,有人認為這是小巴列維打算借助以色列的力量,完成複國的夢想。那麼問題來了,這有可能嗎?
我覺得是不現實的,當初他們家輕而易舉就把權柄給丢了,如今再想奪回全部,怎麼可能那麼容易呢?
至少人民不會再相信他們家族的意志力。
統領一個國家,不是看你有多少正義感,也不是看你有多精明,而是要看你的意志力是否頑強,是否真的有勇氣帶領這個民族走向強盛。
在困難面前輕易低頭的人,怎麼可能有能力将民族帶向富強呢?當初禮薩汗被趕下來以後,巴列維之是以還能掌握權柄,那是因為禮薩汗雖敗猶榮,至少他守住了底線,沒有向殖民者輕易低頭,他的意志力是足夠頑強的。
可巴列維的表現呢?人民已經給過你們一次機會,可你們不中用啊!
再說了,巴列維國王在位期間,雖說讓一部分人富裕了起來,但造成了嚴重的貪腐現象,他本人所帶領的統治階層更是活在紙醉金迷當中,根本沒能力改變這一局面,你說這能不讓伊朗人民寒心嗎?
隻要能複位,當誰的棋子不重要
在巴列維家族看來,過去現在和将來,他們家族都可以成為别人手裡的棋子。巴列維國王在位期間,不就是英美手裡的棋子嗎?這完全不影響他們在伊朗可以作威作福。
如今小巴列維開始向以色列傾斜,大有借助以色列的力量,重新回到伊朗主政的想法。這一想法雖然有點天方夜譚,但好歹是能夠得到一個強有力的力量的支援。
他們現在想做的事情,自然是結交更多國際上強有力的勢力,進而讓自己有強大的後盾。哪天伊朗在那幫教士集團的統治下,陷入天怒人怨的地步時,一切就水到渠成了。
至于将來會和誰來分享權柄以及伊朗的資源,對巴列維家族來說,其實無所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