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把中國當成對手,選錯了對象。”
2023年10月,中國常駐聯合國代表張軍曾在聯合國安理會這樣講。
提醒以色列不要因為中方對巴以問題的态度,沒有順應以色列的意思,就把中方當成敵人,當成對手。
時隔一年,以色列忘記了中方的警告,不僅沒有收斂,反而變得更加猖狂。
以色列不僅沒把聯合國放在眼裡,該國國防軍,多次襲擊了聯合國派駐到黎巴嫩維和的臨時部隊(簡稱“聯黎部隊”)。
甚至還襲擊了中方部隊。
這一次,以色列為何敢肆無忌憚挑釁聯合國維和部隊?國際社會如何看待此事?
一、以色列國防軍,居然多次襲擊維和部隊
本月10日、11日,以色列國防軍襲擊了聯黎部隊,引起國際社會的強烈譴責。
截止到12日,已經有40多個國家站出來,對以色列的這種行為表示譴責。
而讓外界更為震驚的是,以色列無視譴責,變本加厲,居然在13日再次進犯聯黎部隊。
據媒體報道,13日淩晨4點半左右,兩輛隸屬于以色列國防軍的梅卡瓦主戰坦克,突然出現在了聯黎部隊的拉米亞營地。
不顧維和軍隊的制止,強闖到營地内部,行為非常嚣張。
以色列國防軍與營地的聯黎部隊對峙,營地一片混亂。
來自中國的維和部隊也被襲擊了,直至将近早上7點的時候才撤離。
以色列梅卡瓦主戰坦克
由于以軍強闖營地的時候,使用了數發炮彈,直接發射到營區内。
炮彈爆炸後産生的濃煙,最終導緻15名維和人員的身體,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問題。
次日晚些時候,中國外長王毅針對此事表态:
聯合國安理會授權聯黎部隊執行維和任務,以色列不能無視聯合國,也不應該做出襲擊聯黎部隊的事情。
而是應該采取切實有效的舉措,保障維和人員的安全。
正當外界紛紛譴責以色列軍方的行為時,以色列方面卻站出來,給出了一個非常可笑的解釋。
梅卡瓦主戰坦克不是故意強闖維和部隊的營地,而是遭遇到了反坦克飛彈襲擊,無力應戰。
隻好選擇撤退,在撤退過程中“誤入”了營地。
以色列官方給出的這個說法,難以服衆。
針對外界提出的以軍為什麼破壞了維和部隊營地的大門時,他們選擇視而不見。
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則表示,如果接下來能夠證明,以色列軍方是故意挑釁聯黎部隊,那麼,以軍的行為将構成戰争罪。
根據聯合國的相關法律規定,以軍的行為必須受到相應的法律制裁。
二、美國無視譴責,提供反導系統助長以色列肆意妄為
正當國際社會譴責以色列目無法紀,對聯合國維和軍下手的時候。
美國國防部卻選擇與以色列站在同一條戰線上,給本就緊張且混亂的局勢再次火上澆油。
美國國防部明确宣布,為了強化以色列的防空能力,美國會向以色列提供最尖端的薩德反導系統。
此外,美軍将親自前去指導以軍操作,確定反導系統充分發揮作用。
消息一出,國際社會認為,美國這次對以軍的援助,是具有标志性意義的行為。
不僅僅是對盟友提供防禦武器,增強了以色列應對可能來自伊朗等國,發動飛彈造成的空中威脅。
而且還隐藏着美國更邪惡的戰略企圖。
中東地區,從上世紀到現在,每一次發生武裝沖突,表面上是軍事行為,實則背後都能看到霸權主義國家的政治企圖。
美國這一次明确表态,為以色列撐腰,這也意味着未來阿拉伯國家之間的沖突将會進一步加劇。
美國總統拜登則對外說美國提供薩德反導系統,目的是保護以色列在這次戰争中的安全。
實際上,美國是以色列一個強有力的後盾,給以色列助威,這将導緻以色列變得肆無忌憚。
美國的做法,有悖公理,進一步惡化了中東國家之間的關系,引起了國際社會的廣泛不滿。
許多國家認為,在目前緊張的局勢下,美國不能再助長以色列的嚣張氣焰,導緻地區沖突進一步加劇。
而是應該扮演着中立的角色,促成地區沖突以和平方式解決。
正是有了美國的支援,以色列總理内塔尼亞胡,在面對以軍不同程度的襲擊聯合國維和部隊一事,從未因為外界的壓力而改變政策。
此外,内塔尼亞胡還公開喊話古特雷斯,要求其盡快下令位于黎巴嫩南部交戰區的聯黎部隊趕緊撤離。
聯合國派遣維和部隊,旨在讓交戰區域,盡早實作安全與穩定狀态。
如果以色列政府繼續無視聯合國,對以軍的軍事行動不加限制。
那麼,維和部隊的付出将變得沒有任何意義,這将導緻局勢變得更加緊張。
三、美國援助以色列,伊朗已經做好了備戰準備
其實,美國這次向以色列提供薩德反導系統,是美國長期以來對待中東問題的一個慣性行為。
回顧過往。
每當以色列在中東地區,遇到他國的威脅或者是與他國沖突沖突更新的時候,我們總能從中或多或少地看到美國的身影。
今年4月1日,以色列軍方在戈蘭高地,通過F-35戰機發射6枚飛彈,落在了伊朗駐叙利亞大使館。
造成13人死亡,其中包括7名伊朗軍人。
事件發生後,美國對以色列采取的态度仍舊是助纣為虐。
不僅公開支援以色列,還對受害者伊朗進行了經濟制裁。
已經熟悉美國這番操作的中東國家,在得知美國向以色列提供薩德反導系統之後,直接刺激到了伊朗等中東國家的神經。
伊朗外長阿拉格齊表示,伊朗政府繼續緻力于維護中東地區的和平與穩定,而以色列和美國應該對目前的中東混亂局勢負責。
他還建議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
在這個關鍵時刻,聯合國應該發揮自身的國際影響力。
向黎巴嫩與巴勒斯坦加沙地帶提供人道主義援助,停止中東混亂局面。
如果以色列與黎巴嫩的關系進一步惡化,那麼,伊朗很有可能也會受到戰火的影響。
阿拉格齊曾公開表示,即便伊朗希望以色列與黎巴嫩盡快以和平方式平息戰火,伊朗不希望再次卷入戰争。
但是這并不影響伊朗已經做好了随時進入戰争的準備。
伊朗進入備戰狀态,被外界認為是正面硬剛美國。
一直以來,伊朗在中東地區,以強勁的戰鬥力和先進的飛彈技術,位列軍事強國行列。
如果伊朗真的拿出武器開戰,那麼美國通過扶持以色列,實作本國在中東地區的利益,将不會順利實作。
同時還有可能會出現被威脅的局面。
向來通過強硬的軍事手段,幹涉中東事務的美國。
真的會為了保護以色列,向伊朗等中東國家,發動一場大規模的戰争?
目前還不得而知。
不過,美國雖然是軍事強國,但是同時陷入跟多個國家的戰争中,對美國來說也是一個極大的考驗。
此外,在中東地區發動戰争,對美國本土的經濟也會造成一定的影響。
戰争爆發,盛産石油的中東地區,将無法再像從前那樣供應石油,國際石油價格上漲。
對石油需求非常高的美國,也要承受高價格的石油。
是以,可以說,美國對以色列的保護,其實是一把雙刃劍。
一方面,薩德反導系統讓以色列在地區沖突中占據優勢地位,本國變得更加安全。
另外一方面,給美國帶來了難以預見的挑戰和影響,不排除美國未來會被卷入到無法控制的戰争中。
尤其是,伊朗官方宣布伊朗的備戰态度。
讓原來在中東混亂局勢中占據優勢地位的美國,地位發生了動搖。
中東局勢充滿了更多的變數和不确定性。
總結:
在這一次的沖突中,卷入其中的國家,都在為維護本國的利益而博弈。
作為旁觀者的我們,時刻期待着,中東地區的戰火盡快熄滅。
硝煙盡早散去,中東地區才能夠迎來真正的和平與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