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國粹,有華人的地方就有麻将,要說什麼是打破各地交友的限制,通仔認為,最直接的溝通方式就是——搓一盤麻将!
而在上個月的18日,香港本地麻将界的一代宗師,“雞記麻雀館”的第二代掌門人“雞叔”林國強去世,享年105歲。
(圖:香港01)
家人随後向外界公布了這一消息,并宣布将于8月11日為他舉行追悼儀式,次日即8月12日,将舉行出殡儀式并舉辦一場寓意喜慶的纓紅宴。
更令人感動的是,他們承諾将所有收到的帛金全部捐獻給慈善機構,專門用于幫助老年人。
說起“雞叔”林國強,就不得不提一提他在麻将界的傳奇人生。
(圖:香港01)
全港首家麻雀館
可能大家對麻将館的印象都來自香港警匪片:粗口橫飛,烏煙瘴氣,黑道橫行,洗黑錢,打群架......總之彌漫着一股濃濃江湖味,不是“正經人家”會涉足的地方。
(圖:網絡)
但在香港,麻将館不僅是一個合法的娛樂場所,更是一種本土文化。
而全港“最傳奇”的麻雀館,實際上也是全港第一間麻雀館,它的名字叫“雞記”。
(圖:網絡)
至于為什麼叫“雞記”而不叫“雀記”,故事要從上個世紀30年代說起。
當時,一位叫林坤的人父母雙亡,隻身流浪到香港尋求生計。
(圖:網絡)
經人介紹後,林坤的第一份工作在養雞場幹活,是以被人稱為“雞仔”或“阿雞”。
某天夜晚,他睡覺時夢見雞叫,于是被驚醒,索性起床,提早上班。
早上班也就意味着早下班,當天下班後,林坤跑去買了張馬票(香港的一種彩票),萬萬沒想到,一買就中了105元!
(圖:網絡)
105元在當年可謂是一筆巨款,他從中抽出15元在廟街開了一間小商店,賣綠豆沙等糖水和小食,吸引了附近大量街坊。
為了招攬生意,林坤為街坊們提供麻将玩樂。由于當時是竹制麻将,容易損壞,街坊們主動留下少許錢,作為修補麻将之用,這就是最早的“抽水”規矩。
(圖:雞記官網)
沒想到,越來越多的人玩麻将。林坤索性不開商店了,改開麻雀館。
就這樣,香港第一間麻雀館誕生了,位址位于廟街2-8号,取名為“雞記”,當然是為了“報答”夢中那隻帶來财運的雞。
(圖:東網)
麻雀館的生意越來越好,林坤卻染上吸鴉片的習慣,此後他将生意交給妻子,不再過問麻雀館二三事。
直到妻子逝世,麻雀館正式交由人稱“雞叔”的二兒子林國強——也是“雞記”能夠發展至今貢獻最大的人物。
(圖:東網)
“門不當戶不對”典範
林國強出生于1923年,他稱“我8歲就會打麻将了”。
在接手“雞記”之前,林國強當過警察,更是香港著名的騎師,受邀擔任“港九麻将協會主席”。
要知道,在那個年代,騎師的風頭不亞于明星。
(圖:星島頭條)
成為“雞叔”後,他很快就遇上了一個頭疼的問題:1955年,港英政府宣布實施禁賭,希望關閉全港所有麻雀館。
都知道中國人愛打麻将,麻雀館關閉後,去何處消遣呢?
身為當紅騎師的“雞叔”,獲邀出任首屆“港九麻雀商會”主席,代表全行業聘請律師,向港英政府遊說了整整六個月。
(圖:香港文彙報)
最終政府同意麻雀館合法化,但規定必須申請牌照。
一副麻将有144張牌,政府當年就發了144個牌照。
而“雞記”則是香港有史以來第一間獲得合法經營牌照的麻雀館。
(第一份牌照 圖:雞記官網)
從此,麻雀行業在香港大放異彩,“雞叔”更是開起了一間又一間分店,從九龍城到新蒲崗,再到觀塘。
而且難以想象的是,在當年,“雞記”開分店可是轟動全港的大新聞,整體街都擺滿了花籃,圍滿了人。
林國強在黑白兩道的人緣關系好,許多那個年代的大明星也會前來捧場,相當熱鬧!
(圖:東網)
不過,最為人津津樂道的,要屬林國強和妻子Betty(黃蓓蒂)的愛情故事。
在那個時代,林國強作為一位騎師,風光無限,常出入進階社交場所,與諸多權貴和名媛相識相交。
正是在一場賽馬會的表演宴會上,命運的紅線将他與黃蓓蒂緊緊相連。
黃蓓蒂,出身名門,留洋歸來,更有着“恰恰舞皇後”的美名。
(圖:香港01)
兩人心中皆有彼此,然而現實卻給他們戴上了身份地位的巨大鴻溝——一個是千金小姐,一個是家裡開麻雀館的。
這在當時世俗的眼光裡,簡直就是“門不當戶不對”的典範。
直到後來“雞叔”拿了香港冠軍騎師,他開着紅色敞篷跑車接送Betty,終于博得美人心。
(圖:香港01)
為了躲避門不當戶不對的世俗限制,兩人“閃”婚,頭一天登記,第二天就“私奔”到日本,旅行結婚。
出發前,他們還在各大報章上刊登了結婚啟事,大肆宣布這“閃婚”的消息。
就這樣,兩人不顧世俗眼光,厮守了一生。
(圖:香港01)
打破“負面印象”
話又說回香港麻雀館本身。
抛開曆史,香港麻雀館又有哪些獨特的文化?
拿“雞記”來說,為保障公平,“雞叔”在幾十年前就創造了一套碰法守則,沿用至今,比老店的招牌還堅挺。
(圖:雞記官網)
十多年前,警匪片裡的麻雀館總是黑幫橫行,為了消除麻雀館被影視化的負面影響,業界大佬們一拍即合,決定不再外借場地給電影拍攝,誓要摘掉這頂“黑帽子”。
(圖:香港01)
政府也是嚴陣以待,對麻雀行業監管得比誰都緊,老闆員工都得清清白白,以杜絕黑社會入侵,是以完全不會出現黑道人士“看場”的情況。
“雞記”的每張麻将桌都配着倆員工,買飯、交水電費、訂位……
隻要你想得到,他們就能辦到。
(圖:香港01)
如果是内地客來這裡打麻将打得太晚,員工還會貼心安排計程車送你到皇崗口岸,可以說比現在的“海底撈”還要貼心了。
問題來了,香港的人工這麼貴,養這麼多員工,養得起嗎?
其實,麻雀館靠的就是抽客人的水,每客5%,赢錢的客人每局都得往透明箱子裡放錢。
注碼越大,抽的水越多,這也是麻雀館的生存之道。
(圖:香港01)
香港每張麻将桌上都會挂一個小牌子,上面的數字即是這場牌桌的注碼,老人家一般都隻打50/100、100/200的小數額,通常三四十歲的人才會坐在1000/2000的桌子上。
麻雀館每天的營業額,6成歸老闆,4成按職位高低分給員工。
以“雞記”新蒲崗分店為例,主管級員工每月底薪加花紅可拿到4萬至5萬港币,端茶水的女工都能月入2萬。
(圖:網絡)
有些員工對麻雀館有感情,即使退休後也常常回來幫襯,下場陪客人打牌。
(圖:香港01)
當然,盡管“雞記”麻雀館曆經多年,且“雞叔”笑稱“一家三代牌藝都不精”,但它依舊風生水起。
這無疑展現了麻将作為一種社交活動的獨特魅力。
那麼,大家認為在香港,除了打麻将之外,還有哪些有趣的社交活動同樣深受喜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