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日報大武漢用戶端訊7月30日,武漢城投武漢三鎮控股集團黃家湖污水處理廠分布式光伏項目并網發電,預計覆寫廠區27%電力需求。
鳥瞰黃家湖污水處理廠分布式光伏發電項目。長江日報記者何曉剛 攝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提出,必須完善生态文明制度體系,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加快完善落實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體制機制。
黃家湖污水處理廠位于洪山區張家灣街道,服務範圍135平方公裡,服務人口超80萬人。日處理污水40萬噸,是武漢市的大型污水處理廠。
8月1日上午,長江日報記者來到黃家湖污水處理廠探訪。走進廠區,映入眼簾的是并排兩個圓形的二級沉澱池,二沉池背後是生物池。
黃家湖污水處理廠分布式光伏發電項目。長江日報記者何曉剛 攝
現場負責人介紹,污水會從進水口緩緩流入,經過格栅除渣、沉砂池沉澱、生物反應池淨化、深度處理等多個環節,再從出水口流出。在一系列高科技裝置的作用下,這些水還能再用于農業灌溉、城市綠化等。
與傳統污水處理廠不同,黃家湖污水處理廠的上方是一片深藍色的“海洋”。從空中俯瞰黃家湖污水處理廠,7個足球場大小的場地中鑲嵌着巨大的光伏發電區域,深藍色的雙玻光伏闆緊密排列,覆寫住地面上的污水處理池。負責人介紹,這些光伏闆平均每天可發電近2萬度。對廠區來說,白天用的電都是廠區自産。
2021年,黃家湖污水處理廠總用電量約2713.8萬度,每天平均7.3萬度,屬于“用電大戶”。
降碳,從減少耗電量着手。
黃家湖污水處理廠分布式光伏發電項目。長江日報記者何曉剛 攝
與長江設計集團多次溝通後,該廠決定圍繞綠色科技創新,實施光伏發電項目,即在有限空間内實作發電量最大化。
經過建設,黃家湖污水處理廠共安裝雙玻元件1萬多塊,總建設規模7.18兆瓦。按照每年可提供清潔電能約723.9萬度電計算,該廠一年可節約标煤2606噸,減少二氧化硫排放量約22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約6700噸。
減污,緊盯尾水出水水質。
在采用“多級AAO生物池+二沉池+超濾膜池+消毒”工藝後,黃家湖污水處理廠三期尾水出水水質主要名額優于《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染物排放标準》中的一級A标準,部分名額達到地表水四類,可以達到“排放水質能養魚”的效果。尾水除了能澆花養魚,還能作為生态補水流向青菱河,惠及周邊80多萬居民。
黃家湖污水處理廠黨支部書記張燕稱,該廠目前已經實施了三期擴建工程,污水處理能力從原有的20萬噸/日提升至40萬噸/日。随着城市的發展和人口的增長,黃家湖污水處理廠還将繼續擴建四期。
(記者汪文漢 通訊員姚德春 代毅婷 實習生賈雯)
【編輯:符櫻】
【來源:長江日報-長江網】
聲明:此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将及時進行處理。郵箱位址:[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