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阿克塞縣自然資源局堅持以履行“兩統一”職責為核心,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全面推進礦山生态修複、濕地生态保護、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祁連山生态保護和修複、草原生态恢複治理、林草産業發展,全縣生态環境治理取得顯著成效。
一、狠抓生态項目建設,夯實保護根基
阿克塞縣位于河西走廊西端,青藏高原北緣,氣候幹旱,水資源短缺。近年來,阿克塞縣自然資源局持續加大國土綠化、防沙治沙力度,狠抓林草項目,開展防沙治沙生态建設工作。為保證生态項目科學實施,縣自然資源局主要負責人深入田間地頭,全面了解當地情況,探索優化項目先進技術及管理機制,累計投資6億餘元,先後組織實施了祁連山北麓水源涵養與生态保護修複、三北防護林五期六期、國家沙化土地封禁保護、草原生态修複治理生态工程,完成封山育林26.98萬畝,封沙育林9.7萬畝,森林撫育5500畝,退化林修複0.8萬畝,退化草原修複6.01萬畝,圍欄封育5萬畝,沙化草地草方格治理0.305萬畝,人工種草1.33萬畝,草原鼠蟲害防治216.55萬畝,沙障0.29萬畝,草原圍欄17168.7萬米,毒害草治理0.6萬畝,草原改良126.47萬畝,工程固沙3.2萬畝,人工草地建植410畝,荒漠化、沙化面積逐年減少,水土保持和水源涵養能力得到持續提升。
二、做實國土綠化文章,厚植生态底色
每年的春季造林季節,是項目區風沙最大的季節,吹得人睜不開眼睛。為保證造林綠化的科學性,阿克塞縣自然資源局上司班子成員不畏困難,大力弘揚和踐行“八步沙六老漢”精神,帶領局下屬相關事業機關負責人和技術人員深入園區地塊、鄉村、公路沿線實地“踩點”,合理确定造林區域,規劃造林選址,研究制定造林綠化方案,確定造林成效。在局上司的帶領下,縣自然資源局以“三沿一部”區域綠化為重點,投資1699.53萬元,實施春季造林綠化工程,規劃造林20餘處,栽植苗木138.33萬餘株,完成人工造林3262畝,補植補造729.9畝,經濟林提質增效30畝,苗木成活率達85%以上,實作全縣森林覆寫率3.24%,生态環境明顯改善。
為全面推進生态建設,縣自然資源局積極向上對接,争取資金2159.75萬元,在肅阿公路東出口三角帶采用“大喬木+中喬木+小喬木+大灌木+小灌木”多層立體結構,營造景觀林118.87畝。 2021年,全省自上而下推行林長制,阿克塞縣自然資源局作為牽頭機關,不等不靠,積極與縣委、縣政府和上級業務部門對接彙報,深刻領會省、市、縣林長制會議精神,“一條龍”抓好方案制定、機構組建、任務分解等環節,聚焦國土增綠、森林提質、資源保護等任務,在“增綠、管綠、護綠、用綠、活綠”上下功夫,全力建構“縣級指導、鄉鎮主責、村級運作”三級林長制責任體系,實行“林長+專管員+林管員+監管員+執法人員”五級關聯管護機制,配套林長會議、部門清單、考核評價等制度,設立縣、鄉、村三級林長58人,聘用生态護林86人。在推進國儲林、生态林建設過程中,積極探索國家儲備林建設新融資模式,完成全縣生态林2.72萬畝建設任務。
三、拓寬技術推廣管道,助力鄉村振興
為有效降低土地沙化趨勢,積極探索節水治沙、節水種植途徑。投資107萬元,與深圳華大集團、重慶交通大學合作實施阿克塞縣“沙膜”技術推廣應用試點項目,示範面積約120畝,試種牧草100畝,配套種植柽柳、梭梭混交防護林20畝,可有效提升防風固沙、水土保持功能,促進生态可持續發展,為大規模作物種植奠定基礎。
為全面推動林草産業發展拉動生态建設,大力推進特色林果産業發展,向外引進西梅、桃樹、梨樹、蘋果樹、杏樹等品種,在紅柳灣經濟林示範園區試點培育杏、桃、山楂、西梅等林果新品種,示範面積300畝,發展林下甘草種植400畝。加快示範點提質增效程序,在省級防沙治沙優化基地建立生态造林科技服務示範點1個,示範面積1000畝以上,核心示範面積400畝以上,為提高村民收入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為助力全縣鄉村振興發展,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縣自然資源局緊盯農事季節,紮實開展了“兩評兩比”“兩調兩促”、林果專家“五個一”、“五進五送五落實”等林果科技服務活動。上司幹部和專技人員充當“土專家”角色,加大林技推廣力度,結合縣域特色林果發展實際,在田間地頭親自示範,手把手教農民種植經濟林木,通過細緻地講解,當地農戶不僅學會了相關種植技術,還在思想上了解了種植經濟林木給他們帶來的好處,變“讓我種為我要種”,大幅提高了經濟林木的成活率和管護效果。
縣自然資源局在加大林農教育訓練上狠下功夫,積極邀請省市專家學者來阿授課,傳道授業解惑,舉辦林果科技專題教育訓練講座12場(次),開展各類林果科技教育訓練講座30餘場次,選派科技特派員上門指導30餘次,累計教育訓練林農和鄉土專家500餘人(次)。
四、下足草原修複功夫,守好草畜平衡
據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資料顯示,阿克塞縣草地分溫性草原、溫性荒漠草原、溫性荒漠、高寒荒漠、高寒荒漠草原、高寒草原、低地草甸等7個類型,草原總面積達2390.09萬畝,草原植被蓋度達18.78%。近年來,受全縣氣候幹旱因素影響,草原退化不同程度顯現,對此縣自然資源局采取人工修複、自然恢複相結合的方式,科學推廣了“圍欄封育+禁牧”、“補播+施肥+補水”、“圍欄封育+補播+網格沙障”、“圍欄封育+滅鼠”、鄉土野生植物“梭梭+柽柳”等多種治理模式,建制優質紫花苜蓿、燕麥、冰草等人工種草1.05萬畝,進一步增強了草地資源的生态服務功能。
嚴守草原生态保護紅線,持續加強草原禁牧區和草畜平衡區的監督管理,按照“禁牧不禁養、減畜不減收”的總體目标,縣紅柳灣鎮、阿克旗鄉、阿伊納鄉199戶牲畜載畜量嚴格控制在600頭(隻),阿勒騰鄉2個村105戶牲畜載畜量嚴格控制在750頭(隻)内,全縣草畜平衡區減畜任務嚴格控制在20萬個羊機關内,草原承載壓力顯著降低,草原超載率明顯下降。科學制定全縣基本草原優化調整方案,協調三鄉一鎮開展全縣基本草原劃定,形成了初期劃定成果,做到應劃盡劃。
縣自然資源局加大政策宣傳力度,精心籌備和謀劃,高位推動落實,于2022年成功舉辦了全省草原禁牧及草畜平衡教育訓練班暨普法宣傳月活動,圍繞草原保護、草原監測、退化草原修複治理、草原征占用管理等組織集中教育訓練,懸挂宣傳橫幅50條,制作宣傳展闆40塊,發放宣傳手冊、宣傳單等各類宣傳資料2000餘份,宣傳品300份,現場接待群衆200餘人(次),營造了良好社會氛圍,赢得了全省各縣(市)上司的一緻好評。
五、守好資源管護防線,守牢生态安全
開展林草種質資源普查與收集工作,調查距離606公裡,調查樣線404條,調查樣方4848個,為科學保護和有效利用種質資源打下堅實基礎。組建林草濕生态系統外來入侵物種普查工作小組,調查距離5056.51公裡,踏查線路681條,設定林草濕樣地數9個、樣方數70個,未發現外來入侵物種。有序推進林業有害生物防治檢疫,完成全縣55個有害生物防治監測點、14個天牛檢測點和3個蘋果蠹蛾檢測點重新打點及監測标志牌安裝,設縣、鄉、村三級監測網絡體系專兼職監測人員10人,釋出有害生物發生趨勢預報20餘期,測報準确率均達到95%以上。實地開展全縣天然牧草返青期、盛花期野外調查資料分析,完成82個樣地、471個樣方監測任務。開展野生動物疫源疫病監測,完成遠、近野生動物疫源疫病監測巡護689次,救助受傷野生動物16隻,成功繁育幼崽6頭(隻),維護了野生動物多樣性,營造野生動物安全家園。
加強林、草、濕等自然資源監管,規範建設項目占用林地稽核審批1宗,收繳森林植被恢複費1.58萬元、林地補償費7.38萬元、林木補償費8456元。加強草原征占用審批管理,辦理征占用草原審批17件,征收草原植被恢複費952.25萬元。全面啟動濕地保護體系建設,以建立濕地生态效益補償機制為契機,配合第三方監測機關完成了濕地監測、變化圖斑及祁連山國家公園監測80個點工作,辦理濕地占補平衡3起90.759公頃,確定濕地保護紅線和濕地資源安全。
縱深推進林長制工作更新,進一步健全涉林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銜接,推行“刑事懲治+公益訴訟+生态賠償”生态檢察模式,強化林區治安網格化管控、涉林案件線索摸排、涉林隐患排查整治,實行“一林一警”分區負責制,每個鄉鎮落實1名以上森林警長專門跟進涉林涉草案件辦理,建構責任明晰、治理有力的森林資源保護機制。
壓緊壓實森林草原防火責任,完善防滅火應急預案,組建森林草原火災應急救援隊,開展森林草原防火演練8次,有效提升了綜合應急救援隊伍實戰和救援能力。夯實防火基礎設施建設,積極争取資金1400萬元,建設草原防火瞭望塔10座,防火物資庫840㎡,配備防火車7輛,防撲打火機具260餘台(套),防火語音警示杆20個,構築森林草原“防火牆”。緊盯森林草原防火重要節點,加強區域人員和野外火源管控,努力消除森林草原火災隐患。
六、做好礦山治理功課,築牢生态屏障
堅持“生态優先、綠色發展”理念,強化頂層設計,編制完成《阿克塞縣礦山地質環境保護和綜合治理規劃(2018-2022年)》《阿克塞縣國土空間生态修複規劃(2021-2035年)》,為礦産生态保護奠定基礎。按照“一礦一策”,全面完成自然保護地内礦業權清理整治,分類退出礦業權7宗。累計投入資金3980萬元,實施了紅柳溝石棉礦不穩定斜坡和塌陷治理、石棉礦山地質環境恢複治理一期、二期3個治理項目,紅柳溝石棉礦地質環境整治達到了階段性整治成效,16處需工程恢複治理的曆史遺留無主礦山已全部治理完成。采取“資源利用富縣”工作專班推進石棉尾礦及資源綜合開發利用,完成了17家石棉礦采礦權和股權的轉讓及采礦權證辦理。深挖生态修複優惠政策紅利,投資1434萬元,哈爾騰—多壩溝一帶無主礦山生态修複治理建設項目,完成渣堆削坡整平122.11萬立方米,植草89.27萬平方米,土方拉運113.28萬立方米,渣堆挖運22.90萬立方米建設任務。嚴格落實持證礦業權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監管職責,積極指導中鴻控股青石溝石英岩礦、恒立新黃草灘脈石英礦等2家企業開展綠色礦山建立工作。
七、畫好濕地生态畫卷,涵養生态綠肺
全面落實河(湖)長制,認真履行大、小蘇幹湖省級自然保護區日常巡湖職責,開展業務巡湖100餘次,巡查400餘次,動态掌握自然資源消長。完成自然保護地整合優化,大蘇幹湖省級候鳥自然保護區整合優化後總面積9632.57公頃(14.4萬畝),小蘇幹湖省級候鳥自然保護區整合優化後總面積2400公頃(3.6萬畝)。完成大、小蘇幹湖省級自然保護區确認确界、勘界和總體規劃編制報批,進一步夯實自然保護區可持續發展之基,為全縣自然保護區生态旅遊提供科學依據。
加強大、小蘇幹湖自然保護區濕地生态環境監測,編制完成《阿克塞大蘇幹湖省級候鳥自然保護區陸生野生動物監測工作方案》及矢量資料庫、工作圖,進一步建立健全保護區管理、管護、巡護、森林草原防火制度。依托“網際網路+智慧祁連”資訊化應用系統(平台),堅持實地觀測和遠端視訊監控監測相結合,實作保護區鳥類觀測、保護和科研工作的數字化和規範化,為自然保護地建設提供科學依據。以“天地一體化”遙感監測系統和遠端監控系統為手段,持續開展“綠盾”行動,深入排查大、小蘇幹湖自然保護區人類活動點位和河湖“四亂”問題,未發現狩獵、捕撈、采藥、開礦、旅遊等違法行為,自然保護區管理秩序持續向好。
為加強自然保護區建設,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相處,近年來,縣自然資源局積極向上争取資金660萬元,先後實施自然保護區補助、濕地補助等項目5個,開展自然保護區資源本底調查、勘界立标報告編制、自然保護地濕地監測,架設監測監控裝置6套,修建瞭望塔1座,維修鳥類巡護棧道1.8千米,退化濕地恢複200畝,購置監測裝置28台(套),建設完成風光互補供電供暖設施2套、病蟲害滅殺3000畝,修建宣傳牌20餘處,進一步夯實自然保護區發展基礎。
八、傾力親情為民解難,務實調研作風
阿克塞縣林地确權登記工作于2010年實施,涉及4個村民小組180戶,确權面積1403.32畝,确權戶率達100%。為保證群衆的合法權益,縣自然資源局上司班子準确領會清理規範林權确權登記曆史遺留問題工作精神實質,深入各鄉鎮林地确權點開展實地調查,逐宗核查林地确權登記過程中存在如錯漏證、林地确權不完善等問題,按照土地使用權類别,分類建立林權确權登記檔案,切實解決權屬交叉、地類重疊等難點問題,分類建立台賬180宗,建立林權登記資料,實作一戶一檔歸檔,發證110本110戶,涉及面積73畝。在處理草場糾紛難題時,充分借鑒“楓橋經驗”和“浦江經驗”,對個别牧戶因草場界限不清、索要草場、變更草場證、尚未領取草原承包證等情況逐個調查分析,對政策允許、能夠現場解決的,協調鄉鎮、村等部門立即調解解決,對暫時無法解決和辦理的,對相關政策法規和辦事流程給予耐心解釋說明,共受了解決疑難複雜信訪案件20餘起。
踔厲奮發勇擔當,砥砺前行再揚帆!阿克塞縣自然資源局把生态建設作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責任擔當,讓蓊郁林木和廣袤草原為戈壁沙漠批綠裝,為實作生态增綠、經濟增效的“雙赢”目标,全面建設生态和諧、幸福美好的阿克塞縣貢獻力量!
撰稿:王婕
稽核:王愛玲
總監:楊金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