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履生态保护之责 走绿色发展之路—阿克塞县自然资源局守好生态“责任田”擦亮绿水青山底色

履生态保护之责 走绿色发展之路—阿克塞县自然资源局守好生态“责任田”擦亮绿水青山底色

近年来,阿克塞县自然资源局坚持以履行“两统一”职责为核心,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全面推进矿山生态修复、湿地生态保护、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祁连山生态保护和修复、草原生态恢复治理、林草产业发展,全县生态环境治理取得显著成效。

一、狠抓生态项目建设,夯实保护根基

阿克塞县位于河西走廊西端,青藏高原北缘,气候干旱,水资源短缺。近年来,阿克塞县自然资源局持续加大国土绿化、防沙治沙力度,狠抓林草项目,开展防沙治沙生态建设工作。为保证生态项目科学实施,县自然资源局主要负责人深入田间地头,全面了解当地情况,探索优化项目先进技术及管理机制,累计投资6亿余元,先后组织实施了祁连山北麓水源涵养与生态保护修复、三北防护林五期六期、国家沙化土地封禁保护、草原生态修复治理生态工程,完成封山育林26.98万亩,封沙育林9.7万亩,森林抚育5500亩,退化林修复0.8万亩,退化草原修复6.01万亩,围栏封育5万亩,沙化草地草方格治理0.305万亩,人工种草1.33万亩,草原鼠虫害防治216.55万亩,沙障0.29万亩,草原围栏17168.7万米,毒害草治理0.6万亩,草原改良126.47万亩,工程固沙3.2万亩,人工草地建植410亩,荒漠化、沙化面积逐年减少,水土保持和水源涵养能力得到持续提升。

二、做实国土绿化文章,厚植生态底色

每年的春季造林季节,是项目区风沙最大的季节,吹得人睁不开眼睛。为保证造林绿化的科学性,阿克塞县自然资源局领导班子成员不畏困难,大力弘扬和践行“八步沙六老汉”精神,带领局下属相关事业单位负责人和技术人员深入园区地块、乡村、公路沿线实地“踩点”,合理确定造林区域,规划造林选址,研究制定造林绿化方案,确保造林成效。在局领导的带领下,县自然资源局以“三沿一部”区域绿化为重点,投资1699.53万元,实施春季造林绿化工程,规划造林20余处,栽植苗木138.33万余株,完成人工造林3262亩,补植补造729.9亩,经济林提质增效30亩,苗木成活率达85%以上,实现全县森林覆盖率3.24%,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为全面推进生态建设,县自然资源局积极向上对接,争取资金2159.75万元,在肃阿公路东出口三角带采用“大乔木+中乔木+小乔木+大灌木+小灌木”多层立体结构,营造景观林118.87亩。 2021年,全省自上而下推行林长制,阿克塞县自然资源局作为牵头单位,不等不靠,积极与县委、县政府和上级业务部门对接汇报,深刻领会省、市、县林长制会议精神,“一条龙”抓好方案制定、机构组建、任务分解等环节,聚焦国土增绿、森林提质、资源保护等任务,在“增绿、管绿、护绿、用绿、活绿”上下功夫,全力构建“县级指导、乡镇主责、村级运行”三级林长制责任体系,实行“林长+专管员+林管员+监管员+执法人员”五级联动管护机制,配套林长会议、部门清单、考核评价等制度,设立县、乡、村三级林长58人,聘用生态护林86人。在推进国储林、生态林建设过程中,积极探索国家储备林建设新融资模式,完成全县生态林2.72万亩建设任务。

三、拓宽技术推广渠道,助力乡村振兴

为有效降低土地沙化趋势,积极探索节水治沙、节水种植途径。投资107万元,与深圳华大集团、重庆交通大学合作实施阿克塞县“沙膜”技术推广应用试点项目,示范面积约120亩,试种牧草100亩,配套种植柽柳、梭梭混交防护林20亩,可有效提升防风固沙、水土保持功能,促进生态可持续发展,为大规模作物种植奠定基础。

为全面推动林草产业发展拉动生态建设,大力推进特色林果产业发展,向外引进西梅、桃树、梨树、苹果树、杏树等品种,在红柳湾经济林示范园区试点培育杏、桃、山楂、西梅等林果新品种,示范面积300亩,发展林下甘草种植400亩。加快示范点提质增效进程,在省级防沙治沙优化基地建立生态造林科技服务示范点1个,示范面积1000亩以上,核心示范面积400亩以上,为提高村民收入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为助力全县乡村振兴发展,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县自然资源局紧盯农事季节,扎实开展了“两评两比”“两调两促”、林果专家“五个一”、“五进五送五落实”等林果科技服务活动。领导干部和专技人员充当“土专家”角色,加大林技推广力度,结合县域特色林果发展实际,在田间地头亲自示范,手把手教农民种植经济林木,通过细致地讲解,当地农户不仅学会了相关种植技术,还在思想上理解了种植经济林木给他们带来的好处,变“让我种为我要种”,大幅提高了经济林木的成活率和管护效果。

县自然资源局在加大林农培训上狠下功夫,积极邀请省市专家学者来阿授课,传道授业解惑,举办林果科技专题培训讲座12场(次),开展各类林果科技培训讲座30余场次,选派科技特派员上门指导30余次,累计培训林农和乡土专家500余人(次)。

四、下足草原修复功夫,守好草畜平衡

据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数据显示,阿克塞县草地分温性草原、温性荒漠草原、温性荒漠、高寒荒漠、高寒荒漠草原、高寒草原、低地草甸等7个类型,草原总面积达2390.09万亩,草原植被盖度达18.78%。近年来,受全县气候干旱因素影响,草原退化不同程度显现,对此县自然资源局采取人工修复、自然恢复相结合的方式,科学推广了“围栏封育+禁牧”、“补播+施肥+补水”、“围栏封育+补播+网格沙障”、“围栏封育+灭鼠”、乡土野生植物“梭梭+柽柳”等多种治理模式,建制优质紫花苜蓿、燕麦、冰草等人工种草1.05万亩,进一步增强了草地资源的生态服务功能。

严守草原生态保护红线,持续加强草原禁牧区和草畜平衡区的监督管理,按照“禁牧不禁养、减畜不减收”的总体目标,县红柳湾镇、阿克旗乡、阿伊纳乡199户牲畜载畜量严格控制在600头(只),阿勒腾乡2个村105户牲畜载畜量严格控制在750头(只)内,全县草畜平衡区减畜任务严格控制在20万个羊单位内,草原承载压力显著降低,草原超载率明显下降。科学制定全县基本草原优化调整方案,协调三乡一镇开展全县基本草原划定,形成了初期划定成果,做到应划尽划。

县自然资源局加大政策宣传力度,精心筹备和谋划,高位推动落实,于2022年成功举办了全省草原禁牧及草畜平衡培训班暨普法宣传月活动,围绕草原保护、草原监测、退化草原修复治理、草原征占用管理等组织集中培训,悬挂宣传横幅50条,制作宣传展板40块,发放宣传手册、宣传单等各类宣传资料2000余份,宣传品300份,现场接待群众200余人(次),营造了良好社会氛围,赢得了全省各县(市)领导的一致好评。

五、守好资源管护防线,守牢生态安全

开展林草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工作,调查距离606公里,调查样线404条,调查样方4848个,为科学保护和有效利用种质资源打下坚实基础。组建林草湿生态系统外来入侵物种普查工作小组,调查距离5056.51公里,踏查线路681条,设置林草湿样地数9个、样方数70个,未发现外来入侵物种。有序推进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检疫,完成全县55个有害生物防治监测点、14个天牛检测点和3个苹果蠹蛾检测点重新打点及监测标志牌安装,设县、乡、村三级监测网络体系专兼职监测人员10人,发布有害生物发生趋势预报20余期,测报准确率均达到95%以上。实地开展全县天然牧草返青期、盛花期野外调查数据分析,完成82个样地、471个样方监测任务。开展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完成远、近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巡护689次,救助受伤野生动物16只,成功繁育幼崽6头(只),维护了野生动物多样性,营造野生动物安全家园。

加强林、草、湿等自然资源监管,规范建设项目占用林地审核审批1宗,收缴森林植被恢复费1.58万元、林地补偿费7.38万元、林木补偿费8456元。加强草原征占用审批管理,办理征占用草原审批17件,征收草原植被恢复费952.25万元。全面启动湿地保护体系建设,以建立湿地生态效益补偿机制为契机,配合第三方监测单位完成了湿地监测、变化图斑及祁连山国家公园监测80个点工作,办理湿地占补平衡3起90.759公顷,确保湿地保护红线和湿地资源安全。

纵深推进林长制工作升级,进一步健全涉林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推行“刑事惩治+公益诉讼+生态赔偿”生态检察模式,强化林区治安网格化管控、涉林案件线索摸排、涉林隐患排查整治,实行“一林一警”分区负责制,每个乡镇落实1名以上森林警长专门跟进涉林涉草案件办理,构建责任明晰、治理有力的森林资源保护机制。

压紧压实森林草原防火责任,完善防灭火应急预案,组建森林草原火灾应急救援队,开展森林草原防火演练8次,有效提升了综合应急救援队伍实战和救援能力。夯实防火基础设施建设,积极争取资金1400万元,建设草原防火瞭望塔10座,防火物资库840㎡,配备防火车7辆,防扑火机具260余台(套),防火语音警示杆20个,构筑森林草原“防火墙”。紧盯森林草原防火重要节点,加强区域人员和野外火源管控,努力消除森林草原火灾隐患。

六、做好矿山治理功课,筑牢生态屏障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强化顶层设计,编制完成《阿克塞县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规划(2018-2022年)》《阿克塞县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1-2035年)》,为矿产生态保护奠定基础。按照“一矿一策”,全面完成自然保护地内矿业权清理整治,分类退出矿业权7宗。累计投入资金3980万元,实施了红柳沟石棉矿不稳定斜坡和塌陷治理、石棉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一期、二期3个治理项目,红柳沟石棉矿地质环境整治达到了阶段性整治成效,16处需工程恢复治理的历史遗留无主矿山已全部治理完成。采取“资源利用富县”工作专班推进石棉尾矿及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完成了17家石棉矿采矿权和股权的转让及采矿权证办理。深挖生态修复优惠政策红利,投资1434万元,哈尔腾—多坝沟一带无主矿山生态修复治理建设项目,完成渣堆削坡整平122.11万立方米,植草89.27万平方米,土方拉运113.28万立方米,渣堆挖运22.90万立方米建设任务。严格落实持证矿业权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监管职责,积极指导中鸿控股青石沟石英岩矿、恒立新黄草滩脉石英矿等2家企业开展绿色矿山创建工作。

七、画好湿地生态画卷,涵养生态绿肺

全面落实河(湖)长制,认真履行大、小苏干湖省级自然保护区日常巡湖职责,开展业务巡湖100余次,巡查400余次,动态掌握自然资源消长。完成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大苏干湖省级候鸟自然保护区整合优化后总面积9632.57公顷(14.4万亩),小苏干湖省级候鸟自然保护区整合优化后总面积2400公顷(3.6万亩)。完成大、小苏干湖省级自然保护区确认确界、勘界和总体规划编制报批,进一步夯实自然保护区可持续发展之基,为全县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提供科学依据。

加强大、小苏干湖自然保护区湿地生态环境监测,编制完成《阿克塞大苏干湖省级候鸟自然保护区陆生野生动物监测工作方案》及矢量数据库、工作图,进一步建立健全保护区管理、管护、巡护、森林草原防火制度。依托“互联网+智慧祁连”信息化应用系统(平台),坚持实地观测和远程视频监控监测相结合,实现保护区鸟类观测、保护和科研工作的数字化和规范化,为自然保护地建设提供科学依据。以“天地一体化”遥感监测系统和远程监控系统为手段,持续开展“绿盾”行动,深入排查大、小苏干湖自然保护区人类活动点位和河湖“四乱”问题,未发现狩猎、捕捞、采药、开矿、旅游等违法行为,自然保护区管理秩序持续向好。

为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近年来,县自然资源局积极向上争取资金660万元,先后实施自然保护区补助、湿地补助等项目5个,开展自然保护区资源本底调查、勘界立标报告编制、自然保护地湿地监测,架设监测监控设备6套,修建瞭望塔1座,维修鸟类巡护栈道1.8千米,退化湿地恢复200亩,购置监测设备28台(套),建设完成风光互补供电供暖设施2套、病虫害灭杀3000亩,修建宣传牌20余处,进一步夯实自然保护区发展基础。

八、倾力亲情为民解难,务实调研作风

阿克塞县林地确权登记工作于2010年实施,涉及4个村民小组180户,确权面积1403.32亩,确权户率达100%。为保证群众的合法权益,县自然资源局领导班子准确领会清理规范林权确权登记历史遗留问题工作精神实质,深入各乡镇林地确权点开展实地调查,逐宗核查林地确权登记过程中存在如错漏证、林地确权不完善等问题,按照土地使用权类别,分类建立林权确权登记档案,切实解决权属交叉、地类重叠等难点问题,分类建立台账180宗,建立林权登记数据,实现一户一档归档,发证110本110户,涉及面积73亩。在处理草场纠纷难题时,充分借鉴“枫桥经验”和“浦江经验”,对个别牧户因草场界限不清、索要草场、变更草场证、尚未领取草原承包证等情况逐个调查分析,对政策允许、能够现场解决的,协调乡镇、村等部门立即调解解决,对暂时无法解决和办理的,对相关政策法规和办事流程给予耐心解释说明,共受理解决疑难复杂信访案件20余起。

踔厉奋发勇担当,砥砺前行再扬帆!阿克塞县自然资源局把生态建设作为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责任担当,让蓊郁林木和广袤草原为戈壁沙漠批绿装,为实现生态增绿、经济增效的“双赢”目标,全面建设生态和谐、幸福美好的阿克塞县贡献力量!

撰稿:王婕

审核:王爱玲

总监:杨金星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