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作家劉醒龍:文學是精神生活的正餐,短視訊是小吃點心

茅獎作家劉醒龍繼《蟠虺》後又一部以考古和青銅器為題材的長篇小說《聽漏》自七月出版以來,已經入圍了探照燈好書7月中外文學佳作,并上榜《光明日報》七月書榜、好書品讀月度書榜(5-6月)等。

作家劉醒龍:文學是精神生活的正餐,短視訊是小吃點心

七月光明書榜

作家劉醒龍:文學是精神生活的正餐,短視訊是小吃點心

入圍探照燈好書7月中外文學佳作

本月初,《聽漏》研讨會在京舉辦。解密千年曆史,緻敬煙火人間 | 劉醒龍長篇新作《聽漏》研讨會實錄

日前,劉醒龍接受了中新網的采訪,首次分享了自己對于文學和短視訊的關系的看法。

//

作家劉醒龍:不愛湊熱鬧的寫作者

中新網北京7月20日電(記者 上官雲) 著名作家劉醒龍今年68歲了。他形容自己是個不愛湊熱鬧的人,對于寫作,也素來慢工出細活,一部長篇小說從構思到完成,可能需要數年甚至更長時間才能跟讀者見面。

最新寫完的小說《聽漏》便是如此,花掉了劉醒龍十年時間。在幾十萬字的篇幅中,圍繞着青銅重器“九鼎七簋”,他搭建起一個龐大的故事世界,聽漏工、考古工作者、專家學者,甚至在武漢三鎮最風光的六十四路雙層公共汽車都輪番登場。

實際上,寫了幾十年,劉醒龍一直把對命運、人性的思考放進作品之中,并不斷尋求寫作上的突破。他說,對于小說家而言,最了不起、最有味道的就是不斷在新的領域進行發現。

寫作之外,他善于觀察生活,也看到了短視訊對生活的巨大影響,但始終認為,一兩分鐘的短視訊宛如老一輩欣賞的茶餘飯後的說唱藝術,茶餘飯後總會有供人消遣的某種流行。

相較于視覺語言,文字承載的資訊量要更大。劉醒龍比喻道,文學是向人們提供精神生活的正餐。正餐就要有正餐的品相和品質,小吃點心的口味再好,也隻能作為佐餐之用。

作家劉醒龍:文學是精神生活的正餐,短視訊是小吃點心

作家劉醒龍。受訪人供圖

劉醒龍曾說,“獲獎是過年,寫作是過日子。”他熱愛文學,往後也還會細水長流地寫下去。

是命運的“破綻”,也是寫作的切入口

熟悉劉醒龍的人都知道,每到一個地方,如果有空閑時間,那麼他多半會選擇去博物館走一走,這個習慣保持了很久。

考古發掘現場,以及從事文物修複的工廠中的房間同樣吸引着他,但這不是為了看稀奇,而是想要盡可能多的積攢知識。在不打擾别人的前提下,他經常會跟從業人員聊聊天。

經年累月,這些積攢起來的文物知識,成了劉醒龍創作考古題材小說的一份助力。

最近出版的《聽漏》,就是劉醒龍“青銅重器”系列小說的第二部,以“九鼎七簋”為線索,通過兩代考古人的命運糾葛,展現了半個世紀以來的社會風雲。

某種意義上,寫作是一個創新的過程。對成熟的寫作者來說,破除創新之路上遇到的難題,是基本功。動筆寫《聽漏》之前,劉醒龍查資料,設計寫作思路,做了很多準備工作。

“面對命運的曲裡拐彎和生命的神秘莫測,如何找出它們的破綻,并将難得一見的破綻,作為寫作的切入口,對寫作者來說,這是最難的。”劉醒龍說。

他如此解釋《聽漏》,“九鼎七簋”既是曆史留下來的破綻,也是現實人生暗中指引的方向,“朝着這個方向走下去,寫作上的問題便迎刃而解了。”

作家劉醒龍:文學是精神生活的正餐,短視訊是小吃點心

《聽漏》。長江文藝出版社出版

從“坐家”,到成為作家

著名作家、茅盾文學獎得主……劉醒龍身上貼着許多與寫作相關的身份标簽。如果以時間為衡量标準,那麼,他的寫作曆程可以追溯到幾十年前。

劉醒龍的第一份工作,其實跟寫作沒什麼關系。他是湖北人,高中畢業後,進入英山縣水利局,當了一名施工員,經常扛着測量花杆到處跑。

沒過多久,他又成了閥門廠的車工。跟别人不同,每天下班後,劉醒龍喜歡待在宿舍寫東西,是個貨真價實“文學青年”。

然而,那時他并沒得到命運的眷顧,不停地創作、不停地被退稿……很長一段時間内,他都是工友們調侃的對象。大家開玩笑說他是“坐家”,劉醒龍也不生氣,往往一笑了之。

又過了幾年,他的處女作才終于在《安徽文學》上發表。從此之後,寫作這條路仿佛終于順暢了起來,劉醒龍相繼寫出數十部中篇小說,獲得首屆魯迅文學獎,又創作了十幾部長篇小說,并憑借《天行者》獲得茅盾文學獎。

一草一木,哪怕是小島上的沙窩,都可能成為劉醒龍寫作靈感的來源,隻不過這個過程相對漫長。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他以青銅器為寫作對象,是二十年前起的念頭。

文學創作講究的就是沉澱、積累。他的一部作品,常常要打磨很久,2014年,劉醒龍開始構思《聽漏》,直到2024年才寫成出版。

“一顆種子需要埋藏在沃土裡,等待時機生根發芽,經過春夏秋冬季節的考驗,才能開花結果。寫作亦如此。”劉醒龍說,“靈感要放在心裡一點點焐熱,經過漫長的時光滋養,方可有所收獲。”

潛移默化,細水長流

國内文學界流傳着一個說法,“劉醒龍遇事愛較真”,他承認這一點,“十年工廠工廠中的房間的生活,對産品品質的一絲不苟的要求,讓我養成了對人對事一點也不敢馬虎的态度。”

作家劉醒龍:文學是精神生活的正餐,短視訊是小吃點心

作家劉醒龍。受訪人供圖

在率性随意的文壇上,這樣的性子有時顯得格格不入,但也并非全無益處。對待筆下的文字、細節,哪怕是配角的刻畫時,劉醒龍一直字斟句酌,力求能有“神來之筆”。

作家往往善于觀察生活。時下的文化熱點,他不太去湊熱鬧,但大都知曉,“文學是文化傳承的主要形式,隻要動筆,文化的力量就會不請自來。”

短視訊席卷網際網路,一向不愛湊熱鬧的劉醒龍,不可避免受到了影響。《聽漏》出版後,他做過一場直播,也拍過幾個短視訊,都是頭一回,覺得挺新鮮,也很有趣。

“短視訊就是說什麼事隻需直截了當,大白話來,大白話去,就像碰上一個談得來的人,你來我往,不挑詞,不用字眼。”他描述道,就跟“與居家過日子”差不多。

這樣做最大的好處是輕松自然,容易讓人接受。難處則是,萬一碰上的一些看稀奇的,俗話說是“打野”的人,隻是想通過直播看看作家長什麼樣,主播磨破嘴皮也是白說。

由此,劉醒龍得出了一個觀點,通過直播或者短視訊變着法去影響别人、吸引人來讀書,動機沒問題,重點是效果,比如能不能讓人把書買到手後認真閱讀。

“否則流量再大,如果不能真正讓人愛上閱讀,那落到實處的也隻是一種走馬觀花的風景。”他總結道,而文學更多時候還是潛移默化,細水長流,潤物無聲。

//

《聽漏》 | 劉醒龍

| 内容簡介

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家劉醒龍繼《蟠虺》後又一部以考古和青銅器為題材的長篇小說。

20世紀60年代出土的青銅重器九鼎七簋,因為缺失一簋而成為考古界的熱門課題。“完整的九鼎八簋雖然成了兩周時期的文化符号,不完整的九鼎七簋才是兩周時期政治文化的集大成者。”如何破解“九鼎七簋”中隐含的先秦文化奧秘,就此成了楚學院同人必須完成的一樁曆史使命。圍繞這一課題,某省楚學研究院專家學者、民間考古愛好者、聽漏工、盜墓賊等各路人馬紛紛登場,各顯身手,試圖揭開這一千古之謎。随着這一謎底的漸漸揭開,往昔一段刻骨銘心的情感和現今幾位人物的傳奇神秘身世也展現在讀者眼前。曆史與當下、世情與人心的真實而複雜的面相也一一呈現。

除了有關“鼎簋”的考古知識性叙事,《聽漏》中還講到了有關“矰矢”“青銅方壺”“竹筒葬”“喝早酒”等多種楚地青銅器具或民情風俗的故事。情節緊張,懸疑感強,也在曆史謎底的揭開和情感身世的追溯中,展現了對曆史和現實的深刻思辨。

| 作者介紹

劉醒龍,湖北團風縣人,1956年生于古城黃州。中國作家協會小說委員會副主任。1984年開始發表作品,代表作有中篇小說《鳳凰琴》《秋風醉了》《大樹還小》《挑擔茶葉上北京》等。出版有《寂寞歌唱》《痛失》《聖天門口》等長篇小說11部,長篇散文《一滴水有多深》及散文集多部,中短篇小說集約20種。曾獲魯迅文學獎、第二屆中國小說學會長篇小說大獎、中國當代文學學院獎長篇小說大獎等。2011年,長篇小說《天行者》獲第八屆茅盾文學獎。

長江文藝出版社微信矩陣

點選關注

圖文編輯 吳蒙蒙

責任編輯 吳蒙蒙審 核 陽繼波

長江文藝出版社微信矩陣

圖文編輯 郭婧婧

責任編輯 吳蒙蒙審 核 陽繼波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