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張至真:漢語言表達的“崇高美”探微

張至真:漢語言表達的“崇高美”探微

漢語言表達的“崇高美”探微

作者丨張至真

曾聽長輩講過一個故事,某書法愛好者從王羲之模仿米芾,再到董其昌,可惜的是都不像,連做夢都在練筆力、練字形,一不小心劃到老婆的肚皮上,老婆大吼一聲:“幹什麼?”将丈夫驚醒。丈夫告訴其苦惱,見過世面的老婆哈哈大笑說:“你練你的字,盡可能在你的肚皮上劃,幹嘛劃到我的肚皮上,各人各體。睡覺!”一句話點醒夢中人,丈夫一下悟出了其中的道道,寫字不也是這樣嗎?各人各體,為什麼要學人家呢?王羲之的是王羲之的體,董其昌是董其昌的體,天下沒有絕對相同的兩朵樹葉,我為什麼不能創立自己的書體呢?這個人最終成了書法大家。由于當時還小,已忘記了是哪位書法家了。

張至真:漢語言表達的“崇高美”探微

本來嘛,蘿蔔青菜,各有所愛。話說“國文”學習,作為人文學科,自有其體系,但就文本的構成,不外乎各路作家的選文,就算是“槳聲燈影裡的秦淮河”,朱自清和俞平伯所寫的就不一樣,它往往表現為個性化的表達,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隻要能自圓其說,得到大家的認可,那就是真理。美學家說“醜到極緻也是種美”。

張至真:漢語言表達的“崇高美”探微

國文的學習,終極目标就是追求“崇高美”,以自己的意志實作自身的價值。那麼什麼是崇高美呢?又怎樣達到呢?

首先,是國文的情态美。漢字本身就是最美的情态,自古以來,作為表意文字的漢字,本身就是生活化的描述,從甲骨文到現今的楷體,不外乎從象形字、會意字等的引申發展,人們可能不能讀出其音,但大多能猜測出其中的含義,當然這是從字、詞的角度來審視,如果擴充到詞語、句子的表達,即遣詞造句,謀篇布局,同樣可以從它的所處的位置上、結構,達成思維的表述,字句安頓之妙的境界,透過字面,能體悟到其中的潛台詞,進而發出會心的微笑。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闡釋的“有我之境”、“無我之境”,其境界表述的就是語言的情态美,要有感染力。

張至真:漢語言表達的“崇高美”探微

其次是國文的音韻美。從《詩經》開始,韻文是國文的基本形式,每當語言的表達從内容上被寫絕了以後,于是就轉為形式的創新追求,從骈體文到元“小令”、宋詞,再到現在的自由體詩歌,每當其文達到美的形态時,必然是音韻和諧,朗朗上口,正如評價李白的那句“繡口一吐就是半個盛唐”(餘光中語)。語言是有節奏的,聲音的高低、長短、強弱都有自己的節奏,漢語聲調的抑揚頓挫,賦予音節優美旋律,讀起來會産生美的感受。

韻律是漢語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啟功在《詩文聲律論稿》中說:“是以要談漢語構成,先得說漢字,先得說漢字的聲調。高高矮矮、抑抑揚揚的漢語詩歌是有音樂性的,詩句的音樂性正來自漢語單字的音樂性”。同時他又說:“散文句中也有各節抑揚的問題,篇中也有句式、句腳的排列問題。隻是字面的對偶、句式的長短、句次的排列等都不那麼嚴格機械罷了。”漢語的音樂美是我們的文化血脈。

張至真:漢語言表達的“崇高美”探微

第三是國文的洗練美。中國人的語言是很有概括性的,且有多元的解讀形式,借各種修辭手法的運用。漢語言是聯合國所運用的官方語言之一,據說其文本以漢語的表述最薄、最洗練。鄭闆橋說“删繁就簡三秋樹”。人們也常說“一葉知秋”。該繁的時候就運用其“緩筆”,竭盡鋪陳,該簡時絕不啰嗦,三言兩語直達主旨。

魯迅說“寫完之後至少看三遍,将可有可無的字、詞、句删去”。俄國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契诃夫說“寫作的藝術,實際上就是怎樣把不好的部分删去的藝術”。

張至真:漢語言表達的“崇高美”探微

所謂“增之一分則太長,減之一分則太短,著粉則太白,施朱則太赤”的境界。上古、中古時的中文表達,是那樣的言簡意赅,一部《道德經》,僅三千言,但其中的豐富内涵,至今的大學者、大文豪哪怕寫下連篇累牍的文字,仍然無法完善的揭示其意義,《易經》中的八卦,就源自于陰陽兩圖,即一個圓中的兩條小魚,用一條S形的曲線分隔,但黑白的相對卻概括了世界的一切邏輯。

中國的文字可以表現為清澈見底的純淨,如《社戲》中那段看戲時的少年的實話實說中的描述,小孩子看不懂戲中的角色,看不清内在的關聯,更聽不懂那戲隻是對現實生活的濃縮念唱。那小孩兒急于去“偷”自己家的毛豆”,以供同伴們去羨慕、去快樂。多麼的天真,又多麼的純澈。童趣躍然紙上。

張至真:漢語言表達的“崇高美”探微

還有周先慎先生所寫的獨幕喜劇文《簡筆與繁筆》中那極簡的文學表述,甚至減到隻剩下标點符号中的省略号——《為了忘卻的記念》中的“原來如此!……”還有什麼不可了解呢?古人說“情至不堪處,付諸流水,以不盡盡之”,而文字都已成多餘,其内涵、其情感足以讓人去聯想,去品味,大家都心知肚明了。當然還有思想情感的正能量、道德品質的衡量标準等,“文以載道”。

張至真:漢語言表達的“崇高美”探微

總之,“崇高美”就是作者的人文涵養、表達技巧、情感抒發、道德情操等的綜合能力的展現,個性化的表達,赢得了大家的認可,其中的豐富内涵雖說可以得出千差萬别的了解,正如“一千個人看《哈姆雷特》,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樣,但都能催人奮進,提升情懷。原本蒼白的文字一旦融進了作者的知性,也激發了讀者的情愫,感染了大家,得到認可,才有偉大作家的确立。

張至真:漢語言表達的“崇高美”探微

各人各體,才能成就文學史上的一個個大家、文學畫廊中的一個個典型,從《詩經》中的“氓”,到《阿Q正傳》中的“假洋鬼子”,再到現在的《高山下的花環》中的“靳開來”、《平凡的世界》中的“孫少安”,更不要說《紅樓夢》中的“将甄士隐”去、“賈雨村”言。于是文學作品中各類典型精彩呈紛,哲學著作對人性百态、社會思考有了深度解讀和闡釋,連文字本身都成了書法和繪畫的藝術,以美的形态裝點着世界。

國文的學習,永遠是個性化的終極解讀。而“崇高美”自現。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