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张至真:汉语言表达的“崇高美”探微

张至真:汉语言表达的“崇高美”探微

汉语言表达的“崇高美”探微

作者丨张至真

曾听长辈讲过一个故事,某书法爱好者从王羲之模仿米芾,再到董其昌,可惜的是都不像,连做梦都在练笔力、练字形,一不小心划到老婆的肚皮上,老婆大吼一声:“干什么?”将丈夫惊醒。丈夫告诉其苦恼,见过世面的老婆哈哈大笑说:“你练你的字,尽可能在你的肚皮上划,干嘛划到我的肚皮上,各人各体。睡觉!”一句话点醒梦中人,丈夫一下悟出了其中的道道,写字不也是这样吗?各人各体,为什么要学人家呢?王羲之的是王羲之的体,董其昌是董其昌的体,天下没有绝对相同的两朵树叶,我为什么不能创立自己的书体呢?这个人最终成了书法大家。由于当时还小,已忘记了是哪位书法家了。

张至真:汉语言表达的“崇高美”探微

本来嘛,萝卜青菜,各有所爱。话说“语文”学习,作为人文学科,自有其体系,但就文本的构成,不外乎各路作家的选文,就算是“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朱自清和俞平伯所写的就不一样,它往往表现为个性化的表达,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只要能自圆其说,得到大家的认可,那就是真理。美学家说“丑到极致也是种美”。

张至真:汉语言表达的“崇高美”探微

语文的学习,终极目标就是追求“崇高美”,以自己的意志实现自身的价值。那么什么是崇高美呢?又怎样达到呢?

首先,是语文的情态美。汉字本身就是最美的情态,自古以来,作为表意文字的汉字,本身就是生活化的描述,从甲骨文到现今的楷体,不外乎从象形字、会意字等的引申发展,人们可能不能读出其音,但大多能猜测出其中的含义,当然这是从字、词的角度来审视,如果扩展到词语、句子的表达,即遣词造句,谋篇布局,同样可以从它的所处的位置上、结构,达成思维的表述,字句安顿之妙的境界,透过字面,能体悟到其中的潜台词,从而发出会心的微笑。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阐释的“有我之境”、“无我之境”,其境界表述的就是语言的情态美,要有感染力。

张至真:汉语言表达的“崇高美”探微

其次是语文的音韵美。从《诗经》开始,韵文是语文的基本形式,每当语言的表达从内容上被写绝了以后,于是就转为形式的创新追求,从骈体文到元“小令”、宋词,再到现在的自由体诗歌,每当其文达到美的形态时,必然是音韵和谐,朗朗上口,正如评价李白的那句“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余光中语)。语言是有节奏的,声音的高低、长短、强弱都有自己的节奏,汉语声调的抑扬顿挫,赋予音节优美旋律,读起来会产生美的感受。

韵律是汉语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启功在《诗文声律论稿》中说:“所以要谈汉语构成,先得说汉字,先得说汉字的声调。高高矮矮、抑抑扬扬的汉语诗歌是有音乐性的,诗句的音乐性正来自汉语单字的音乐性”。同时他又说:“散文句中也有各节抑扬的问题,篇中也有句式、句脚的排列问题。只是字面的对偶、句式的长短、句次的排列等都不那么严格机械罢了。”汉语的音乐美是我们的文化血脉。

张至真:汉语言表达的“崇高美”探微

第三是语文的洗练美。中国人的语言是很有概括性的,且有多元的解读形式,借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汉语言是联合国所运用的官方语言之一,据说其文本以汉语的表述最薄、最洗练。郑板桥说“删繁就简三秋树”。人们也常说“一叶知秋”。该繁的时候就运用其“缓笔”,竭尽铺陈,该简时绝不啰嗦,三言两语直达主旨。

鲁迅说“写完之后至少看三遍,将可有可无的字、词、句删去”。俄国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契诃夫说“写作的艺术,实际上就是怎样把不好的部分删去的艺术”。

张至真:汉语言表达的“崇高美”探微

所谓“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的境界。上古、中古时的中文表达,是那样的言简意赅,一部《道德经》,仅三千言,但其中的丰富内涵,至今的大学者、大文豪哪怕写下连篇累牍的文字,仍然无法完善的揭示其意义,《易经》中的八卦,就源自于阴阳两图,即一个圆中的两条小鱼,用一条S形的曲线分隔,但黑白的相对却概括了世界的一切逻辑。

中国的文字可以表现为清澈见底的纯净,如《社戏》中那段看戏时的少年的实话实说中的描述,小孩子看不懂戏中的角色,看不清内在的关联,更听不懂那戏只是对现实生活的浓缩念唱。那小孩儿急于去“偷”自己家的毛豆”,以供同伴们去羡慕、去快乐。多么的天真,又多么的纯澈。童趣跃然纸上。

张至真:汉语言表达的“崇高美”探微

还有周先慎先生所写的小品文《简笔与繁笔》中那极简的文学表述,甚至减到只剩下标点符号中的省略号——《为了忘却的记念》中的“原来如此!……”还有什么不可理解呢?古人说“情至不堪处,付诸流水,以不尽尽之”,而文字都已成多余,其内涵、其情感足以让人去联想,去品味,大家都心知肚明了。当然还有思想情感的正能量、道德品质的衡量标准等,“文以载道”。

张至真:汉语言表达的“崇高美”探微

总之,“崇高美”就是作者的人文涵养、表达技巧、情感抒发、道德情操等的综合能力的体现,个性化的表达,赢得了大家的认可,其中的丰富内涵虽说可以得出千差万别的理解,正如“一千个人看《哈姆雷特》,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但都能催人奋进,提升情怀。原本苍白的文字一旦融进了作者的知性,也激发了读者的情愫,感染了大家,得到认可,才有伟大作家的确立。

张至真:汉语言表达的“崇高美”探微

各人各体,才能成就文学史上的一个个大家、文学画廊中的一个个典型,从《诗经》中的“氓”,到《阿Q正传》中的“假洋鬼子”,再到现在的《高山下的花环》中的“靳开来”、《平凡的世界》中的“孙少安”,更不要说《红楼梦》中的“将甄士隐”去、“贾雨村”言。于是文学作品中各类典型精彩呈纷,哲学著作对人性百态、社会思考有了深度解读和阐释,连文字本身都成了书法和绘画的艺术,以美的形态装点着世界。

语文的学习,永远是个性化的终极解读。而“崇高美”自现。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