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的北京聯考成績出來之後,李泰伯以總分703分的驚人成績,勇奪北京市理科狀元。
擁有這樣傲人的成績,一時間裡李泰伯直接被推上了風口浪尖。随着媒體的不斷深挖,他們發現了李泰伯身上更多的“秘密”!
原來,李泰伯居然在聯考之前就曾經拒絕過清華和北大的保送邀請,并且還曾經向11所國外高校投出過申請,但無一例外全部被拒絕。
是以,當時媒體的風向一下子就轉變了,許多不明真相的群衆轉過頭來開始“攻擊”這個天才。那麼當時到底發生了什麼,李泰伯為何會拒絕頂尖高校?他難道真是“崇洋媚外”的人嗎?
因為頭條改版,是以解鎖全文需要您觀看5s廣告,創作不易,希望各位關注老爺體諒!
幼年天才,拒絕清北保送
要說到李泰伯如此天才的原因,就不得不提到他的父母。李泰伯的成長離不開他父母的支援和引導。這對高學曆父母并沒有将自己的期望強加于孩子身上,而是以開放的心态培養着這個天資聰穎的小男孩。也正因如此,李泰伯從小對各種知識都充滿了興趣。
在李泰伯的童年,家中的書架上不僅有深奧的機械、電工和哲學書籍,還有藝術類讀物,甚至連插花的書籍也能在其中找到一席之地。這種豐富多樣的閱讀環境,無疑拓寬了李泰伯的視野,培養了他對知識的廣泛興趣。
在音樂方面,李泰伯對莫紮特作品的癡迷得到了父母的全力支援。他們不僅讓孩子自由地聆聽、感受,還鼓勵他創作。李泰伯創作的純音樂甚至成為了父母手機的鈴聲,這份認可無疑給了年輕的李泰伯極大的鼓舞。
在選擇學校時,李泰伯的父母也展現了他們的遠見。他們将孩子送入北京的名校豐台國小,為李泰伯創造了一個能夠充分施展才華、與優秀同伴共同進步的環境。
而入學之後,李泰伯與身邊的同齡人的不同就更加明顯。因為從小就喜歡讀書,李泰伯顯得十分“成熟”,并且為人處事面面俱到俨然一副“謙謙君子”的模樣。
無論身邊的同學怎樣的和他發生沖突,他總會主動道歉。并且在别人請教他問題時,他也總是不厭其煩的對待每一個人。這樣德智體美勞發展的同時,大家總懷疑他是不是個“超人”,為什麼有這麼多的時間去吸收那麼多的知識。
當李泰伯讀了高中之後,他更是在全國數學競賽中連續三次獲得一等獎。這樣優異的成績讓他吸引到了來自國内頂尖學府的關注。
當身邊的人得知李泰伯受到清華與北大的邀請時,紛紛都震驚了,但更加令人震驚的是。李泰伯居然直接拒絕了這兩所大學的邀請,反而向最頂尖的11所外國名校送出了申請。
而李泰伯拒絕的理由則是:我喜歡有挑戰的東西,我希望不斷的去挑戰以此來尋找我的人生目标。
李泰伯本人也沒想到的是,挑戰會來的如此之快。在申請書寄過去沒多久,他就收到了各個大學拒絕的回信,那麼難道是這樣的天才不足以吸引國際高校的賞識嗎?
其實原因令人哭笑不得,原來,李泰伯本人因為當時年紀小,并且也從來沒有申請的經驗。他所送出的申請裡全部都是對學校的喜愛,但是自己所得到的所有成績都沒附上,是以被人毫不猶豫的拒絕了。
但這個原因媒體并不會去注意,反而對着他數學天才,對外申請被拒的事情大肆報道。也導緻李泰伯本人遭受到了很大的壓力與質疑,而他本人也在這種壓力中完成了聯考。
聯考狀元,世界名校“挨個上”
703分的成績一出,李泰伯用自己的實力打擊了那些造謠者的臉面。同時,他也按照自己的興趣進進入了清華電子系。
在這個天才雲集頂尖高校裡,李泰伯卻依舊發光發彩。在清華讀了一年之後,李泰伯就收到了香港大學的邀請成為了交換生。但這樣傲人的成績,才僅僅是他求學生涯的剛剛開始。
并且為了展示誠意,香港大學甚至給出了4年64萬港币的獎學金,而李泰伯的“野心”也并非于此。在這個國際化的教學環境中,李泰伯對國際名校的教學方法産生了更加濃厚的興趣,于是他再度向哈佛等幾個名校送出了申請。
但哈佛還沒回信,麻省理工的邀請就提前先到了。于是李泰伯就這樣飛到了美國,去往了麻省理工拜讀,而在麻省理工學習的期間,他還曾去劍橋大學交換了一年。
大學四年去了四個學校的他,還是成功成為了麻省理工的碩士。如果你覺得這已經足夠傳奇的話,那麼李泰伯接下來的選擇将會更讓你驚訝。
繼續挑戰:醫學、哲學雙博士
在完成自己的碩士學業之後,李泰伯本人卻并未選擇讀博。反而,他對于醫學和哲學又充滿了興趣。按照他自己的話來說,就是他更加喜歡具有挑戰性的東西。
于是,李泰伯再度動筆給全世界的頂尖名校寄去了申請書。而這一次,李泰伯兩度無緣的哈佛很快就給出了同意的答複,但李泰伯本人卻選擇去了另一所名校——霍普金斯醫學院。
這所全美排名第一的醫學院,同年就向全世界招收了10名新生,而李泰伯就是其中之一。更加讓人震驚的是,李泰伯在學期間不僅攻讀醫學的博士,甚至還兼修了哲學的博士。
在李泰伯取得這樣傲然成績的之後,他再度接受媒體采訪時,被問及當初的被輿論攻擊時有什麼想法。李泰伯出人意料的回答道:我還是很慶幸當年被名校拒絕,
或許正是那個跟頭,才讓聰明過人的李泰伯明白不是所有事都可以一帆風順的。現如今的他依舊行走在挑戰自己的路上。
2022年元旦時,李泰伯在說新年願望時,依舊是說希望能碰到以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去改變那些現如今生活中的“糟粕”。
來源: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