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的北京高考成绩出来之后,李泰伯以总分703分的惊人成绩,勇夺北京市理科状元。
拥有这样傲人的成绩,一时间里李泰伯直接被推上了风口浪尖。随着媒体的不断深挖,他们发现了李泰伯身上更多的“秘密”!
原来,李泰伯居然在高考之前就曾经拒绝过清华和北大的保送邀请,并且还曾经向11所国外高校投出过申请,但无一例外全部被拒绝。
因此,当时媒体的风向一下子就转变了,许多不明真相的群众转过头来开始“攻击”这个天才。那么当时到底发生了什么,李泰伯为何会拒绝顶尖高校?他难道真是“崇洋媚外”的人吗?
因为头条改版,所以解锁全文需要您观看5s广告,创作不易,希望各位关注老爷体谅!
幼年天才,拒绝清北保送
要说到李泰伯如此天才的原因,就不得不提到他的父母。李泰伯的成长离不开他父母的支持和引导。这对高学历父母并没有将自己的期望强加于孩子身上,而是以开放的心态培养着这个天资聪颖的小男孩。也正因如此,李泰伯从小对各种知识都充满了兴趣。
在李泰伯的童年,家中的书架上不仅有深奥的机械、电工和哲学书籍,还有艺术类读物,甚至连插花的书籍也能在其中找到一席之地。这种丰富多样的阅读环境,无疑拓宽了李泰伯的视野,培养了他对知识的广泛兴趣。
在音乐方面,李泰伯对莫扎特作品的痴迷得到了父母的全力支持。他们不仅让孩子自由地聆听、感受,还鼓励他创作。李泰伯创作的纯音乐甚至成为了父母手机的铃声,这份认可无疑给了年轻的李泰伯极大的鼓舞。
在选择学校时,李泰伯的父母也展现了他们的远见。他们将孩子送入北京的名校丰台小学,为李泰伯创造了一个能够充分施展才华、与优秀同伴共同进步的环境。
而入学之后,李泰伯与身边的同龄人的不同就更加明显。因为从小就喜欢读书,李泰伯显得十分“成熟”,并且为人处事面面俱到俨然一副“谦谦君子”的模样。
无论身边的同学怎样的和他发生矛盾,他总会主动道歉。并且在别人请教他问题时,他也总是不厌其烦的对待每一个人。这样德智体美劳发展的同时,大家总怀疑他是不是个“超人”,为什么有这么多的时间去吸收那么多的知识。
当李泰伯读了高中之后,他更是在全国数学竞赛中连续三次获得一等奖。这样优异的成绩让他吸引到了来自国内顶尖学府的关注。
当身边的人得知李泰伯受到清华与北大的邀请时,纷纷都震惊了,但更加令人震惊的是。李泰伯居然直接拒绝了这两所大学的邀请,反而向最顶尖的11所外国名校提交了申请。
而李泰伯拒绝的理由则是:我喜欢有挑战的东西,我希望不断的去挑战以此来寻找我的人生目标。
李泰伯本人也没想到的是,挑战会来的如此之快。在申请书寄过去没多久,他就收到了各个大学拒绝的回信,那么难道是这样的天才不足以吸引国际高校的赏识吗?
其实原因令人哭笑不得,原来,李泰伯本人因为当时年纪小,并且也从来没有申请的经验。他所提交的申请里全部都是对学校的喜爱,但是自己所得到的所有成绩都没附上,所以被人毫不犹豫的拒绝了。
但这个原因媒体并不会去注意,反而对着他数学天才,对外申请被拒的事情大肆报道。也导致李泰伯本人遭受到了很大的压力与质疑,而他本人也在这种压力中完成了高考。
高考状元,世界名校“挨个上”
703分的成绩一出,李泰伯用自己的实力打击了那些造谣者的脸面。同时,他也按照自己的兴趣进进入了清华电子系。
在这个天才云集顶尖高校里,李泰伯却依旧发光发彩。在清华读了一年之后,李泰伯就收到了香港大学的邀请成为了交换生。但这样傲人的成绩,才仅仅是他求学生涯的刚刚开始。
并且为了展示诚意,香港大学甚至给出了4年64万港币的奖学金,而李泰伯的“野心”也并非于此。在这个国际化的教学环境中,李泰伯对国际名校的教学方法产生了更加浓厚的兴趣,于是他再度向哈佛等几个名校提交了申请。
但哈佛还没回信,麻省理工的邀请就提前先到了。于是李泰伯就这样飞到了美国,去往了麻省理工拜读,而在麻省理工学习的期间,他还曾去剑桥大学交换了一年。
大学四年去了四个学校的他,还是成功成为了麻省理工的硕士。如果你觉得这已经足够传奇的话,那么李泰伯接下来的选择将会更让你惊讶。
继续挑战:医学、哲学双博士
在完成自己的硕士学业之后,李泰伯本人却并未选择读博。反而,他对于医学和哲学又充满了兴趣。按照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他更加喜欢具有挑战性的东西。
于是,李泰伯再度动笔给全世界的顶尖名校寄去了申请书。而这一次,李泰伯两度无缘的哈佛很快就给出了同意的答复,但李泰伯本人却选择去了另一所名校——霍普金斯医学院。
这所全美排名第一的医学院,同年就向全世界招收了10名新生,而李泰伯就是其中之一。更加让人震惊的是,李泰伯在学期间不仅攻读医学的博士,甚至还兼修了哲学的博士。
在李泰伯取得这样傲然成绩的之后,他再度接受媒体采访时,被问及当初的被舆论攻击时有什么想法。李泰伯出人意料的回答道:我还是很庆幸当年被名校拒绝,
或许正是那个跟头,才让聪明过人的李泰伯明白不是所有事都可以一帆风顺的。现如今的他依旧行走在挑战自己的路上。
2022年元旦时,李泰伯在说新年愿望时,依旧是说希望能碰到以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去改变那些现如今生活中的“糟粕”。
来源: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