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讓小日本走火入魔的愛國主義

明治維新後,日本官方對佛教采取極端限制,對本國原始宗教神道教極力尊崇。神道教認為天皇是天照大神的後裔并且是其在人間的代表;日本民族是神的後裔,其他國家則是神創造日本時濺出的泡沫凝聚而成。

讓小日本走火入魔的愛國主義

二戰期間,日本人留下了不少極端的愛國主義記錄。戰敗後剖腹自盡的有之;二戰時,組成“神風”敢死隊,沖向美艦有之。

我們稱二十世紀前半期的日本是軍國主義國家。

軍國主義(Militarism):指崇尚武力和軍事擴張,将窮兵黩武和侵略擴張作為立國之本,将國家完全置于軍事控制之下,使政治、經濟、文教等各個方面均服務于擴軍備戰及對外戰争的思想和政治制度。它的基本理論包括對和平的否認,堅持戰争是不可避免的,甚至認為戰争本身是美好和令人向往的。

由此看來,軍國主義是政府行為,是政策行為。這種政策需要人民的極端民族主義和愛國主義做支撐。

日本軍國主義把自己搞成“武瘋子”,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兒,那需要一個漫長演化的過程。

日本學界認為日本民族主義的形成是在“外患”壓力下形成的,按石田一良的說法,“日本近代化的序曲,奏響于18世紀中葉俄國的南下。”俄國的威脅使日本民族主義首次登場,并催生了日本的近代國家意識。

明治維新後,日本國力快速提升。1894年的中日甲午戰争的主要原因是:日本上層認為,日本本土是“生命線”,而日本周邊的國家是“利益線”.日本周邊的庫頁島、北韓半島、乃至琉球等等,日本不能坐視不管。沙俄地理上離日本最近,對日本的傷害最深、已奪走庫頁島。認為假設俄國舉國進攻日本,在當時的條件下,最經濟的辦法,就是以北韓為基地、直接對日本發動攻擊。是以,日本覺得左右北韓的政局,才更安全。

因而日本人的愛國主義從一開始就是兼具“内聚性”和“擴張性”的“二位一體”。

愛國是個人的一種自然的感情,并不是一種“主義”。成為“主義”了,性質就是政府行為了。成為主義的的愛國,會很輕松地滑進極端的或激進的民族主義的陷阱。日本人就是這樣,不斷想象着一決生死的戰争。不斷以排外仇外的方式表達對本民族的忠誠。以極端的、非理性的、好鬥的态度和行為方式對外。

1882年,明治天皇親自向陸軍卿頒授《軍人敕谕》,強調自神武天皇以來的日本軍隊,“世世代代由天皇統帥”,“朕為汝等軍人之大元帥,故朕賴汝等為股肱,汝等仰朕為首腦”,這就把武士對豢養自己的大名(将軍)盡忠兌換成軍隊對天皇的盡忠。

1890頒布的《教育赦谕》把武士道精神從武士擴充至全體國民。公民日常要遵守各種禮儀道德規範,規定了對内對外的雙重道德标準,對内恭儉禮讓,有仁愛之心,對外則隻需“長刀殺敵人”。短不過200餘字的《教育赦谕》對後世産生了極重要的影響,從頒布之日起到二戰結束,對其進行闡述的文本有六七百種之多。

民族主義——愛國主義——軍國主義。從娃娃抓起,宣傳忠君愛國,宣傳“大和魂”。在曆史教育中編造出大量本民族的神話和其他民族的鬼話,來強化民族自豪感和對其他民族的蔑視和仇視心理。這種教育非常成功,在年青一代内心裡注入了仇恨的毒液。不過幾歲的日本孩童,眼神已經變得十分恐怖。“喝狼奶長大的”一代,能夠很輕松地談論戰争。

渲染先人的輝煌卓越往往是在面臨外來生存壓力時,重拾民族自信心的利器。在日本,傳統勢力和現代戰争機器的另一個成功的嫁接品種是武士道的擴充。

日本“武士道”理論,本是300多年前的日本古學派的先驅者山鹿素行根據中國宋儒提倡的守“忠節”、“武勇”、“義理”而總結出的“盡忠死難”的所謂“武士精神”。進入20世紀後,“武士道”精神被日本軍國主義者廣泛利用,作為激勵士氣、鞏固軍隊、禁锢和統一國民思想、實施侵略擴張政策的有力工具。

甲午一役使日本一舉實作了“大陸政策”的前計劃,台灣、北韓、遼東半島都收進囊中。而2.3億兩的戰争賠款則相當于當時日本4年的财政收入。這筆意外之财,讓日本上下喜出望外。當時的外務大臣井上馨說:“這筆賠款以前,日本的财政官廳從未談到數萬萬元的大數位。國庫收入僅達8000萬(日)元。是以3.5億(日)元巨款流入國内,在朝在野的人,都認為是無盡的财富。國營也好,私營也好,各方面都是以實行大大的擴張了。”

日本政府用戰争賠款主要做了3件事:擴充軍備、确立金本位制、推行義務教育。擴軍開支占去了賠款的62.8%。在擴軍計劃下,日本成為繼英、法、俄之後的第四海軍大國。金本位的建立,使日本迅速融入世界經濟體系。在甲午戰争之前,日本謀劃将銀本位改為金本位,但因資金匮乏難以啟動,7600餘萬日元的甲午戰争賠款“及時”地彌補了資金缺口。

在甲午戰争之後短短20餘年的時間裡,“大日本膨脹論”、“支那分割論”、“大亞細亞主義”、“大東亞新秩序”相繼出台,“東洋史”、“支那史”、“支那國民性研究”相繼出爐。軍國主義文人編造劇本,在《國姓爺合戰》中不惜把鄭成功說成是日本人,還别出心裁,以《金瓶梅》為分析母本,羅列中國人劣根性,借以抵禦自卑感,增強信心·。

為了讓所有日本群眾接受戰争、支援戰争,電台裡連篇累牍地通報“皇軍”的神勇。很多在日本享有盛名、在中國也廣為人知的作家和藝術家,諸如夏目漱石、芥川龍之介、黑澤明都曾是法西斯軍國主義的吹鼓手。

1905年,在軍國主義教育下,日俄戰争使日本獲得滿洲、北韓以及遠東的霸權。日本舉國掀起軍國主義狂熱。日本軍部舉行了盛大的慶祝儀式并進行了神社祭祀儀式。

二戰期間,日軍攻下南京與新加坡時,日本老百姓高舉太陽旗、高喊萬歲、提燈遊行、煮紅豆飯慶祝。軍民狂歡,表達他們畸形的愛國。其實他們已成軍國主義炮灰犧牲品。

使日本人更相信“日本的天皇将成為世界的天皇的日子必将到來”、“世界上最優秀的日本民族将征服世界”。日本政府和軍方在戰争教育和軍事化訓練上做了大量的文章

《軍人敕谕》的宗旨:“獲得此等(自我犧牲)榮譽重于泰山,肉身之死則輕于鴻毛”。如甲級戰犯東條英機最崇拜的人物是曾在日俄戰争中發明“肉彈”攻擊的日軍司令乃木希典,“贊揚”士兵以鮮血和白骨去填平天皇制軍國主義的“勝利道路”。

1938年秋,裕仁天皇來到靖國神社,參拜那些像神一樣進入神社享受祭祀的軍人,這讓日本軍民備受振奮。因為在日本軍民心中,戰死的官兵們已成為帝國守護神。他們不再是凡人,已經變成帝國的棟梁。正因為他們已經成了國家的支柱,才得以享受天皇和全體群眾的祭奠。

愛國主義教育強化的結果是讓人民去送死。在二戰末期,“神風特攻隊”自殺式進攻就是為天皇而獻身的典型事例。隻有十七八歲的青少年,在得知自己“榮幸地”充當“神風特攻隊”隊員去駕機撞沉美國軍艦時,異常興奮地來到靖國神社前做最後的參拜,他們瘋狂地揮舞着雙手高喊:“明日必死!明日必死”。據戰後日方統計,僅“神風攻擊”一役,就有2198名日軍喪生,損失自殺飛機1192架。

1962年日本曾經出版過”永松淺造”撰寫的《自殺終戰殉國者的記錄》,裡面提到:包括将級軍官在内,自殺将士合計527人。裡面,陸軍大将5人,中将11人,少将6人,大佐16人,占全體自殺者的7%。最可怕的一件事發生在天皇裕仁宣布投降當天,橫濱一所國小聽到天皇投降诏書後,校長便帶領一群國小生集體投海自盡。

由于灌輸了太多的仇恨,尊重人、夫妻、夫妻類、愛和平這些現代社會最重要的價值,在日本那一代極端民族主義者那是缺失的。

值得慶幸的是,1945日本戰敗,一億日本人的未來被交給了一個美國人——麥克阿瑟,他不僅收繳了全部日本武器,甚至把每個家庭的武士刀也收繳銷毀。懲處軍國主義分子, 鏟除與日本軍國主義關系密切的舊勢力。起用親美的、具有西方民主色彩的一代新人, 推行以美國為楷模的民主化改革。他力主保留天皇體制,皇位可世襲,天皇職能基于憲法行使。1947年,制定出新的《日本憲法》。使日本成了一個以天皇為象征的議會制國家。

戰後的日本,取消了學校一切愛國主義宣傳教育。甚至連“為了國家”這幾個字,都被嚴禁出現在任何教科書中。禁止強迫唱國歌。然而,卻誕生了一代又一代對日本、對自己的生存環境無比珍惜、熱愛的日本人。

為什麼沒有愛國主義教育的日本,反而收獲了群眾發自内心的愛?

好了今天的文章到這裡就結束了,感謝你氣質那麼好還來看小甲的文章,喜歡曆史和房産知識的朋友,可以關注一下小甲,每天都會更新好文章哦^_^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