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黃河”命名再探析

“黃河”命名再探析

黃河,母親河。為何姓黃?李鄂榮認為“‘河’被稱為‘黃河’,顯然是由河水的顔色得了姓。”果真如此?我們詳查典籍,發現其觀點不完全正确。黃河得名,除了與河水有關外,當還有他因。我們對此進行了重新梳理。

一、河水清與濁

黃河水到底何時主色為黃?這個問題困擾學界多年。有人援引《逸周詩》:“俟河之清,人壽幾何!”說明黃河之水一直是渾濁的。這好似不太恰當。首先,該句話在現有《詩經》中沒有發現,要想确認該句話的真實存在,隻有等日後出土材料來證明。其次,該句話明顯具有文學修辭色彩。我們不能用不能證明并且具有文學修辭色彩的話語去證明河水一直為渾濁。

我們先看看典籍中對黃河水的記載:

1. 公元前595年(周定王十二年):河水赤三日。(民國《山東通志》卷三)

2. 公元前531年(周景王十四年):河水赤于龍門三裡。(《竹書紀年》卷下)

3. 公元前457年(周貞王十二年):河水赤三日。(《竹書紀年》卷下)

4. 公元前439年(周考王二年):河水赤于晉龍門三日。(《文獻通考》卷297)

5. 公元前367年(周顯王二年):河水赤于龍門三日。(《竹書紀年》卷下)

6.165年(漢延熹八年):四月,濟陰、東郡、濟北、平原河水清。(《後漢書·五行志》)

7.171年(漢建甯四年):二月,河水清。(《後漢書·五行志》)

8.447年(宋元嘉二十四年):夏四月,河、濟俱清。(《南史·宋文帝本紀》)

除此之外,我們還查詢到了54條有關黃河河水的記載,這54條記載的時間都在公元447年之後。54條文獻記載中,僅有1條記載黃河河水為濁,其餘皆記載河水為清。

先看材料1“河水赤三日。”也就意味着平時河水主要是清。再看材料8“夏四月,河、濟俱清。”就意味着河水準時主要是濁。再根據上面62條材料的記載,我們發現,在公元前367年之前,材料記載以“河水赤”為主,而公元165年之後,材料記載以“河水清”為主。也就是說明在公元前367年之前,黃河之水主要為清,公元165年之後,黃河之水主要為濁。那麼,根據現有材料就可以認為:公元前367年至公元165年之間,應該是黃河河水的轉變時期,這個時間段主要是在秦、兩漢時期。也就是說秦、兩漢時期是黃河水由清變濁的關鍵時期。

張金路等先生在《黃河三角洲文化概要》談到黃河最重要的7次改道,前面三次是:(1)上古三代時,黃河自今河南武陟東北,流經浚縣西,折北流至今河北平鄉北,分為九條支流。(2)到西漢時,黃河自今河南浚縣西南,東北流至今山東高唐南,折北經今德州市東、河北南皮西,又東北流經今滄縣入海。(3)從東漢永平十三年(70年)到唐末,黃河主河道固定在現行河道。公元70年,有一個重要事情發生,就是王景成功治理黃河。黃河改道,途經黃土高原,攜帶了大量流沙,河水自然容易變色。故我們可以将黃河水變濁的時間段前移至西漢初年,也即兩漢之前,河水以清為主,兩漢之後(包括兩漢),河水以濁為主。

我們再來看看黃河的稱呼,在兩漢以前,黃河主要稱為“河”“河水”“大河”。《書·禹貢》:“島夷皮服,夾右碣石入于河。”《呂氏春秋·有始》:“何謂六川?河水、赤水、遼水、黑水、江水、淮水。”《楚辭·九章·悲回風》:“望大河之洲渚兮,悲申徒之抗迹。”

然而到了兩漢時期,黃河的稱呼除了“河”“河水”“大河”之外,又新添“濁河”“黃河”。

濁河,該稱謂主要因河水渾濁而得名,最初使用在兩漢時期。《史記·高祖本紀》:“東有琅邪、即墨之饒,南有泰山之固,西有濁河之限,北有波海之利。”“濁河”在《史記》中,僅出現3次,也是最早使用“濁河”的文獻,故“濁河”最早使用不會超過公元前145年。

“黃河”一詞出現很早,《漢書·高惠高後文武功臣表》:“使黃河如帶,泰山若厲,國以永存。”“黃河”與“泰山”對文,對照工整。該詞在唐朝之後已經成為黃河的主要稱呼詞。李傳軍認為“有足夠的證據表明,黃河之得名,肇源于西漢初年,而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即已經成為十分常見的稱呼。”此說可信。由此可知“黃河”出現早于“濁河”。

兩漢時期,河水已經開始變濁,“黃河”、“濁河”稱呼的出現與河水變濁應該有密切關系。故有學者認為黃河之名因河水渾濁而來,這有一定道理。

在“河”“河水”“黃河”“大河”“濁河”五個稱呼中,“黃河”“大河”“濁河”三者組合形式相同,“黃河”出現介于“大河”“濁河”之間,在唐朝之後成為主要稱呼詞。曆史為什麼選擇“黃河”作主要稱呼詞?在了解“黃河”之義時,僅僅将“黃河”等同“濁河”,而忽略“大河”,是否合理?我們認為,語言在曆史的發展演變過程中,也要經曆優勝劣汰,不選擇“大河”“濁河”作為主要稱呼,是因為這兩個稱呼隻強調黃河的一個方面,而“黃河”一詞不僅兼有濁河之義,還兼有“大河”之義,故其能夠勝出,被人們廣泛使用,證據如下。

二、從“黃”族詞反觀黃河之名

我們将漢語中所有“黃”聲的形聲字系聯起來,發現一個很有趣的現象,這些系聯起來的詞語有一部分具有“大”之義。如:

廣,《說文·廣部》:“廣,殿之大屋也。”《詩經·小雅·六月》:“四牡修廣”,毛傳:“廣,大也。”《尚書·大禹谟》:“帝德廣運”,孔安國傳:“廣,謂所覆者大。”《尚書·微子之命》:“克齊聖廣淵”,蔡沈集傳:“廣,言其大。”

橫,《說文·木部》:“橫,欄木也。從木,黃聲。”《文選張協〈七命〉》:“橫制八戎。”李周翰注:“橫,大也。”《急就篇》卷一“令狐橫。”顔師古注:“橫,充也,大也。”

蟥,《說文·蟲部》:“蟥,蟥也。從蟲,黃聲。”此字亦有大之義。贛方言“螞蟥”指水蛭之大者。

鐄,該字從金,黃聲。《廣韻·庚韻》:“鐄,大鐘也。”《集韻·庚韻》:“鐄,大鐮。”大鐘、大鐮皆指大的金屬器物。

趪:從走,黃聲。《文選·西京賦》:“猛虛趪趪。”薛綜注:“趪趪,張設貌。”張設貌,有擴大之義。清代沈德潛《覺生寺大鐘歌》:“妄憑佛力消黑業,趪趪徹天門重。”此趪趪即指宏大,洪亮之義。

亦有部分具有表示黃顔色的意義。如:

癀,《玉篇·疒部》:“癀,癀疸病也。”黃疸病患者最明顯的特征就是皮膚、粘膜等組織發黃,故命名之。

鷬,即黃鹂鳥之名。雄性黃鹂鳥的羽毛為金黃色,并有光澤,而雌性黃鹂鳥的羽毛黃中帶綠,故命名之。

還有一部分既表“大”,又表顔色“黃”義。如:

璜,《說文·玉部》:“璜,半璧也。”《墨子·大取》:“是璜也。”孫诒讓正義引《說文》:“璜,半璧也。”《山海經·海外西經》:“夏後啟佩玉璜。”郭璞注:“半璧曰璜。”此處“半”有一層意思為“大”。《集韻·換韻》:“半,大片也。”同時“璜”還有一層意思就是該物體為黃顔色。郭沫若《金文叢考》:“黃實古玉佩之象也。”“後假為黃白字,卒至假借義行而本義廢,乃造璜以代之。”《正字通·玉部》:“黃石曰璜。海虞有璜泾,泾底有石而黃,以石名水,以水名地。”

潢,《說文·水部》:“潢,積水池。從水,黃聲。”《國語·周語下》:“猶塞川原而為潢汙。”韋昭注:“大曰潢,小曰汙。”《玄應音義》卷十七“潢水”注:“潢,久積水池也。大曰潢,小曰洿。”《玄應音義》卷十五“潢池”注:“大曰潢,小曰洿,濁水也。”濁水,即顔色渾濁之義。

磺,《說文·石部》:“磺,銅鐵樸石也。”徐锴《系傳》:“銅鐵之生者多連石。”故磺有“大”義。同時“磺”亦可以表示黃色。如“硫磺”,其外觀為淡黃色脆性結晶或粉末。

從以上例子可以看出,“黃”本身可以用來表示形狀“大”和顔色“黃”之義。這就正好印證了“黃河”既可以表示“大河”,又可以表示“濁河”。當然,選擇“黃河”做主要稱呼詞,不僅僅因為這個原因,還與大陸古代文化脫離不了關系。

三、大陸古代崇尚“黃”色

《說文解字·黃部》:“黃,地之色也。”大陸區域遼闊,五方土地顔色不同。古人将五方與五行結合起來,釋雲“南方為火,其土紅色;北方為水,其土黑色;東方為木,其土青色;西方位金,其土白色;中央為土,其土黃色。”班固《漢書·律曆志》載:“黃色,中之色,君之服也。”《白虎通義》雲“黃色,中和之色,自然之性,萬世不易。”《通典》注雲:“黃者中和美色,黃承天德,最盛淳美,故以尊色為谥也。”在漫長的曆史發展過程中,人們賦予其特殊的内涵。

董仲舒《春秋繁露·深察名号》:“美不能黃,則四方不能往。”宋朝梅堯臣《和原甫午寝晚歸》:“不言偃仰中園樂,還愛眉間喜色黃。”黃色是美好的化身。幼小兒童美稱為“黃口”,未出嫁美女稱為“黃花閨女”,美好寶貴之軀稱為“黃金軀”,辛勤夜讀謂之“黃卷青燈”,預示災祥的黃色物象謂之“黃祥”,祥瑞象謂之“黃雲”,豐美的谷物謂之“黃茂”,等等。

古代農業民族有着濃厚的“敬土”思想,黃色是“中央土”之色,而黃色有别于周邊的“四夷”之色。是以,“黃色”就與“正統”“尊崇”聯系起來,繼而賦予其尊貴、權利的内涵。如:皇帝的公告謂之“黃榜”,帝王之車謂之“黃屋”,官名謂之“黃門”,天子或大臣所乘車輿的裝飾品謂之“黃麾”,科舉甲科進士及第者謂之“黃甲”,太守衙中的正堂謂之“黃堂”,官員佩戴的黃色帶子謂之“黃帶”,委任下級官吏的文書謂之“黃牒”。“榜”“屋”“門”等一系列普通的詞語,在前面加上“黃”,地位就完全不同,成為了“權利”與“尊貴”的象征,令衆人羨慕。

“黃”還成為了中華民族的象征。《貞觀政要·慎所好》:“隋炀帝性好猜防,專信邪道,大忌胡人,乃至謂胡床為交床,胡瓜為黃瓜。”“胡瓜”變“黃瓜”,一字之差,内涵卻發生了質的變化。梁啟超《新民說·論進步》:“夫同在東亞之地,同為黃族之民,而何以一進一不進,霄壤若此?”鄒容《革命軍》第七章:“爾有黃禍之先兆,爾有種族之勢力。”缪鴻若《海上留别健行越生叔雲諸同志》詩:“敢冀黃魂蘇百日,拼将地獄走千回。”“黃族”“黃禍”“黃魂”中的“黃”,皆指中華民族。

這種文化影響深遠,在“黃河”名稱的選擇過程中,不自然地推動人們選擇“黃河”作為其主要代稱。甚至人們就直接用“黃”來代稱母親河,如“引黃灌溉”“黃泛區”。

綜上所述,我們認為,黃河之“黃”,兼有“大”“濁”之義,而“黃河”成為其主要的稱呼,與漢民族崇尚黃色有着密切的關系。

文/鄧春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