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才遇上兵,有理說不清。”上海的王先生在一家公司公司工作了3年多,上周公司入職了一位員工。這位員工不管從個人背景或學曆等方面都比王先生強,這位員工就有點心高氣傲,看不上王先生。之後的工作上也的确這樣。不管王先生怎麼說,該員工就是否定王先生的想法,堅持自己的觀點。為此,兩個人還鬧了沖突。
王先生的上司知道後,就和王先生聊天,讓王先生想辦法自己解決問題。按照王先生上司的意思,如果這個小問題都無法解決,以後肯定不會提拔王先生。王先生自己也明白得搞定這位新來的員工,不然不足以服衆。在之後的相處過程中,王先生發現這位新人喜歡戶外運動。而王先生也快奔四的人了,為了自己健康,就加入了新人的戶外運動圈子,不到一個月,兩個人成了兄弟。當然,之前的問題也都慢慢化解了。
是以,人在職場,不可能一帆風順。當你遇到問題時,你隻要主動想辦法,總能解決的;但除非不想解決,才會使得沖突越來越深,甚至演變為私人的仇恨。老王建議,職場上沒有仇人,都是來打工賺錢的。隻是觀點不一緻,你隻要想辦法去解決,就沒有解不開的問題。
人在職場,你或許經常會遇到一些不講理的人。他們可能因為各種原因,無法接受你的觀點和建議,甚至會對你的善意産生誤解。
面對這樣的人,你需要先找出背後的原因,具體可以從以下幾點來思考:
1、不同的成長背景、教育經曆、價值觀念塑造了迥異的思維模式。當一個人堅信自己的認知無誤時,面對與之相悖的觀點,很難做出妥協。例如,一位環保主義者試圖說服一個堅持使用不可降解塑膠袋的商販重視環保,雙方因認知的差異而争執不休。
2、情緒影響人的理性判斷。人在情緒激動時,往往無法冷靜思考。這時候的争論隻會讓問題變得更糟。想象一下,在一次家庭聚會上,因為大家政治觀點的不同導緻争吵,最終不歡而散。總之,情緒的高漲使得理性的聲音被淹沒。
3、自我中心的思考方式也是一大障礙。人們往往從自己的角度出發,認為自己的觀念和利益是最重要的。這種思維方式下,很難接受他人的觀點。比如,一個團隊中的成員隻考慮個人的工作名額,忽略了團隊合作的重要性,結果造成了團隊效率的下降。
看兩個案例,你就會明白很大道理:
案例一:小李在工作中遇到了一個不講理的同僚。這個同僚總是堅持自己的想法,不願意接受他人的建議。小李剛開始也很頭疼,但他後來發現,這個同僚其實是因為他的自卑感在作祟。他害怕自己的意見被否定,是以才會表現得如此固執。于是,小李采取了一種更加溫和的溝通方式,不再直接批評對方的觀點,而是先肯定對方的努力和成就,然後再提出自己的建議。這種方式讓同僚感到被尊重,也更願意接受小李的意見。
案例二:小張在家庭中遇到了一個不講理的父母。他們總是以自己的經驗為依據,不願意聽取小張的意見。小張剛開始也感到很無奈,但他後來發現,父母其實是因為他們對新事物的不了解而産生的恐懼感在作祟。他們害怕自己的經驗被否定,是以才會表現得如此固執。于是,小張采取了一種更加耐心的解釋方式,不再直接反駁父母的觀點,而是詳細解釋新事物的原理和優點。這種方式讓父母感到被關心,也更願意接受小張的建議。
面對這些挑戰,你該如何與不講理的人講理呢?老王有5點建議:
1、建立共同的認知基礎至關重要。這意味着你需要花時間了解對方的立場,找到可以共鳴的地方。以環保主義者和商販的例子為例,或許可以從減少成本的角度切入,說明環保行為長遠來看能降低經營成本,進而引起商販的興趣。
2、管理好自己的情緒。保持冷靜可以幫助你在争論中保持理性,不被情緒牽引。在家庭聚會的政治争吵中,如果能夠有人意識到情緒的升溫并提議換個話題,可能就避免了不必要的沖突。
3、培養換位思考的習慣。嘗試站在對方的立場上思考問題,這不僅有助于了解對方的想法,還能尋找到更有效的溝通方式。團隊工作中,如果每個成員都能考慮團隊的整體利益而不僅僅是個人目标,協作将更加順暢。
4、傾聽和了解。你要盡可能地了解對方的觀點和立場,這樣才能找到共同點,達成共識。 同時,你也要注意自己的表達方式,避免使用過于強硬或攻擊性的語言。小張剛剛跳槽到一家公司,就遇到不講理的同僚,但為了推進工作,小張不得不去和不講理的同僚溝通。通過多次試探,小張采取迂回的方式找到雙方的共同點,就是雙方都喜歡打羽毛球。通過羽毛球的媒介,小張搞定了不講理的同僚。
5、尋求第三方的幫助。如果你無法解決問題,你可以尋求第三方的幫助,也可以是其他同僚、朋友或者專業的心理咨詢師等。 他們可以提供一個新的視角,幫助你更好地了解對方的行為和想法。深圳的王女士遇到一個不講理的上司,但又不敢得罪上司。王女士找一個專業的心理咨詢師,在王女士的描述下,專業咨詢師給了王女士三套解決方案。之後,在兩周内,王女士算是搞定了不講理的上司。其實,他的上司不是不講理,而是她的上司擔心王女士是來替代自己的工作。
寫在最後
與不講理的人溝通并非無解之題,關鍵在于了解背後的原因,并采取相應的政策來改善溝通效果。這個過程需要耐心和智慧,這樣,你才能打破溝通的壁壘,促進更和諧的人際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