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晗熹在組裝無人機。
夏日的天空,湛藍而高遠。株洲張愛武職業技能教育訓練學校,22歲的張晗熹正向學員們示範無人機的操作。組裝、調試、撥杆……一套行雲流水的動作後,無人機平地一聲躍起,在空中劃出一道美麗的弧線。
在無人機領域,張晗熹已深耕四年。從新手小白到國賽冠軍,從學員到教練、再到創業“帶頭人”,他的人生如無人機一般,沖破阻力、直飛雲霄。
“我喜歡操控無人機在天空自由飛翔的感覺。”張晗熹口齒不夠清晰,卻語氣堅定。他說,身體的殘疾,禁锢不了新生代的夢想。在這個時代,隻要奮力展翅,就能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裡!
NO.1 好風借力:
走進教育訓練學校的無人機教室,兩個大桌子滿滿當當擺滿了零件,同學們三五人一組,正搗鼓無人機。他們有的坐着輪椅,有的戴着助聽器。張晗熹在他們中,看不出年齡差,但舉手投足間,更加沉穩、自信。
“熱愛是能改變一個人的”——這句話放在張晗熹的身上再合适不過。
出生時由于吸氧水準不夠,張晗熹被診斷為言語類三級殘疾。因為口齒不清,怕被人笑,他自卑寡言。
在湖南省特教中等專業學校美術設計專業畢業後,張晗熹也曾嘗試工作,但因言語溝通能力差,最終隻能賦閑在家。
“我不知道自己以後到底能幹什麼,是不是這輩子就這樣完了?”
在他最迷茫的時候,一通來自株洲市殘聯的電話給了他希望。
那是2021年,全省殘聯系統對各地殘障人士就業進行跟蹤,鼓勵待業在家又有勞動能力的殘障人士教育訓練再就業。株洲市殘聯當時為張晗熹提供了免費的無人機教育訓練,包吃包住。
這是他從未接觸過的新領域,人工智能、無人駕駛等高精尖科技沒有吓到他,反而激發了他逐夢藍天的夢想。
“第一次試飛,看着無人機在我的操控下自在翺翔,這種感覺太好了!”張晗熹的熱情一下子被點燃。聽說優秀學員可以參加比賽、還能實作就業,他一頭紮進了無人機的學習,像一隻乘風而上的大鵬,一往無前,朝着廣闊天地飛去。
NO.2 沖向藍天:
因為身體、心理等原因,殘障人士學習往往比一般人要投灑更多的時間精力和汗水。
面對無人機這樣的新興技術,張晗熹投入了十二分的努力。缺乏理論知識,他就潛心鑽研、多看多問;飛翔技能不夠,就夜以繼日、勤加練習。别人學習八小時,他隻休息八小時,每天從早上七八時練到晚上十一時;為了能跟老師、同學們随時取經,他鍛煉語言能力,每天練讀課文,直到讀準讀清晰為止……
一點點的積累、一遍遍地練習,激發了張晗熹的潛能:僅僅在一個多月的教育訓練時間裡,他就學會了無人機裝調、操控等大部分技術,不管是專業水準、還是溝通能力都顯著提升。
2021年下半年,張晗熹迎來了人生的第一次騰飛——先後在湖南省第四屆殘障人士崗位能手職業技能競賽、全國殘障人士崗位精英職業技能競賽無人機項目中一舉奪魁,并榮獲“全國技術能手”稱号。
“比賽時好多選手都‘炸機’了,我沒有。”張晗熹自豪地說,“無人機是我人生的起點,我要把它飛得越來越高。”
“張晗熹的世界沒有雜音,隻要認定的事,就會做得更精、更深、更好。”張晗熹的教練員、湖南航空技師學院老師楊剛評價。
比賽後,張晗熹借助學校和殘聯的“硬核”平台和豐富資源,繼續向上攀登,“解鎖”更多機型,汲取更多知識和技能,更加深入地介入“無人機”這個廣闊的新質生産力領域。
如今,他已成為了一名合格的無人機教練,教育訓練了100多名和他一樣的殘障人士熟練使用無人機。2023年,他擔任第七屆全國殘障人士職業技能大賽無人機項目湖南省集訓教練員,培養株洲市集訓選手李桃春、婁底集訓選手李骥獲得國賽第一、第三名。
NO.3 振翅領航:
在株洲張愛武職業技能教育訓練學校,有一間特殊的辦公室,門口挂着“湖南铠宇科技有限公司”的金色牌匾——這是張晗熹的創業項目。
據教育訓練學校負責人袁凱微介紹,學校不僅是國家級殘障人士職業教育訓練基地、湖南省殘障人士教育訓練基地,也是湖南省殘障人士創業孵化基地。
張晗熹獲得國賽冠軍後,有無人機企業向他抛出了橄榄枝。但張晗熹卻萌生了自己創業的念頭。如果說以前的成績屬于一隻單飛的大鵬,他現在想做一隻領航的頭雁,他忘不了殘障人士同學。“在企業實習時,跟着師傅進行無人機植保作業,我感覺這個領域殘障人士也能有所作為,想帶着夥伴們一起組個團隊飛。”
張晗熹的想法得到了老師、學校和殘聯的大力支援。湖南省殘障人士勞動就業服務中心主動對接服務,指導張晗熹團隊入駐了湖南省殘障人士創業孵化基地。2023年5月,湖南铠宇科技有限公司應運而生。
中心和基地創業導師多次與團隊成員分析市場前景,邀請業界專家指導團隊成員提升實用技能,對接社會資源尋找訂單。
今年3月,公司與湖北卓沃科技有限公司簽訂了20萬畝無人機植保作業訂單,張晗熹帶領殘友組成10人的無人機飛手團隊,在湖北、河南完成近10萬畝小麥統防統治。
5月,省殘障人士勞動就業服務中心又為他們牽線搭橋,與炎陵縣農業農村局簽訂了1萬畝黃桃吊裝運輸的訂單。
“做這些項目很辛苦,早上7點開始,晚上八九時才結束,有時候一天隻能吃一頓飯,夏天還要在太陽下暴曬,但是他們從不喊苦喊累。”楊剛老師告訴我們。
飛手團隊的表現也赢得了客戶的認可,8月,卓沃公司又有一份玉米統防統治訂單交過來。
“很高興能為祖國的鄉村振興作貢獻。”張晗熹說,未來他的創業闆塊還将涉及無人機青少年教育訓練、測繪、航拍等更多項目。“我的目标是,今年10人,明年20人,後年30人……讓這個殘友飛手團隊不斷壯大,讓我們的無人機翺翔在更廣闊的天地。”
話語間,張晗熹輕撥搖杆,他的目光也随着無人機,越飛越高,越飛越遠……
【學習寄語】
是什麼讓你有飛翔的動力?”當我們向張晗熹抛出這個問題,他沒有談自己,而是一再強調:“感謝殘聯、學校、老師,沒有他們,就沒有今天的我。”從不會唱歌的鳥兒到領航飛翔的頭雁,張晗熹的蛻變,離不開黨和政府的格外關心關注,離不開社會對殘障人士的友好友善,也離不開自身的熱愛、感恩、努力、奉獻。張晗熹在無人機領域的成功,表明了殘障人士同樣有能力進軍新興行業、同樣可以實作高品質就業創業。誠如他所言:“生命有限也可能殘缺,但唯有把夢想置于宏大使命之中、把價值寫在社會發展之上,方能不負人生,不負時代!”
來源:湖南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