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蘭隻有22萬農民,一年卻能創造820億美元的農業出口;中國有2.2億農業勞動力,同期農産品卻比荷蘭少110億美元,農産品貿易逆差達400多億美元。”國家統計局原總經濟師、國務院參事室特約研究員姚景源最近在一次公開的大會上是這樣描述中國農業與荷蘭農業的差距的。
從國土面積和人口數量看,荷蘭是個小國,卻是世界農業大國。從世界農業的視野來看,荷蘭是農産品淨出口額的“世界冠軍”,是多項世界農業“金牌”得主:農産品出口率世界第一,土地生産率世界第一,設施農業世界一流,創造了舉世矚目的“農業奇迹”。而創造這些“農業奇迹”的主體正是荷蘭的家庭農場。
把荷蘭放在中國地圖中,它隻有一個紅點那麼大(約占重慶市的一半面積)。
1.荷蘭人口密度卻是中國的2.8倍。
2.耕地面積:荷蘭隻有中國的0.5%。荷蘭的耕地面積為7702 km²,中國為1504350 km²。
3.荷蘭的農業就業人口比重在3%以下,即用約3%的勞動力,創造了約2%的價值;而大陸農業就業人口比重接近40%,即用約40%的勞動力,創造了約10%的價值。
4.出口:2015年,荷蘭農産品出口824億歐元,約6127億人民币元;中國農産品出口4681億人民币元。
5.荷蘭的農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已降到2%,而大陸仍在10%——說明荷蘭産業結構優于大陸。
6.荷蘭每公頃蔬菜産出為54.4噸,而大陸隻有23.0噸,還不足其二分之一——說明荷蘭的土地生産率高于大陸。
7.荷蘭有機農業面積占比為7.4%,而大陸僅為0.4%,而且,荷蘭的農藥施用量和化肥施用量也明顯低于大陸——說明其農産品品質好于大陸。
那麼,荷蘭農業優質高産的原因是什麼?
01 高标準玻璃智能溫室
荷蘭設施栽培在高标準連棟溫室的基礎上,采用先進的栽培技術以及配套現代化的硬體裝置,以提高機關面積的産量,其蔬菜作物産量水準居于世界領先地位。
荷蘭的玻璃溫室經過多年發展,結構已經非常成熟。以Red Harvest 農場為例,該農場溫室建于2009 年, 結構為典型的Venlo 型全玻璃溫室,該類型溫室脊高較高,既能夠滿足溫室内吊線栽培系統的需要,又能夠增大緩沖空間,維持室内環境穩定。另外,荷蘭溫室單棟溫室面積普遍較大,在增大緩沖能力的同時便于實作規模化、機械化管理。
02 智能化環境控制體系
在環境控制方面,荷蘭溫室全部采用自動化控制,對溫室内溫度、濕度、CO₂濃度等環境因子能夠實作自動化監測、記錄和調控,為番茄生長提供适宜的環境條件。
01、光照管理
光照是滿足作物生長的關鍵因素之一,在其他因素滿足的條件下,增加1% 的光照意味着增加1% 的産量。荷蘭非常注重玻璃清潔,一般每年清洗8~10 次,保證溫室透光率可達70% 以上;另外,荷蘭溫室一般不設有外遮陽,内部一般隻有一層保溫幕,兼做内遮陽,大大提高了光照透過效率;荷蘭大概20% 左右溫室配備有補光燈,以高壓鈉燈為主。
02、加溫管理
荷蘭溫室番茄生産加熱方式以熱水管道加溫為主,溫室底部的熱水管道同時作為軌道車的行進軌道。荷蘭熱水主要采用天然氣鍋爐加熱,通過電腦自動控制,可以随時開啟或關閉加溫鍋爐,滿足溫室内的溫度條件。
03、通風降溫管理
荷蘭溫室通風降溫系統主要包括溫室天窗、循環風機、内遮陽等裝置。溫室内通風降溫主要是通過溫室屋頂天窗開啟來實作。現代化的連棟溫室可根據時間、溫室内溫度、外界光照條件、室内濕度條件等因子來控制天窗是否開啟及開啟角度;為保證溫室内氣候均一,荷蘭溫室内一般設有空氣内循環系統,該系統根據溫室内不同位置溫度變化情況開啟或關閉,使溫室内的氣候保持在穩定平衡的狀态;為防止夏季溫室内溫度過高,一般荷蘭溫室還配有内遮陽,兼做冬季時保溫幕,在夏季光照強度高、溫度高時開啟,防止溫室内溫度過高。
04、二氧化碳濃度管理
荷蘭溫室生産設有CO₂增施系統,能夠維持溫室内CO₂濃度在900 μmol/mol 左右, 可以提高産量30% 以上。CO₂通過天然氣鍋爐加熱産生,是溫室加熱的附屬品。
03 現代化栽培技術是核心
荷蘭溫室生産經過多年的發展,形成了一套現代化的生産技術體系。以Red Harvest 農場番茄生産為例,現代化的生産技術包括品種選擇、植株管理技術、無土栽培技術、嫁接技術等,這些技術經過多年的試驗和實踐經驗總結成标準化的生産技術,展現出較高的科學性、實用性和規範性,是實作番茄高産的核心。
01、自動化灌溉系統
荷蘭設施采用精确控制系統,不但可以根據作物不同時期調整灌水量,而且可以在一天當中,根據太陽輻射的情況及時調整供水量,以保證在滿足作物需求的同時,避免水分浪費。
02、精準施肥
荷蘭番茄生産施肥精準性主要展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品質上,每周的肥料配方都是生産者根據回液測試值、雨水的測試值,調配符合某一特定時期的配方的營養液母液。二是用量上,番茄營養液用量由施肥系統控制,根據溫度、光照等環境因素不同而不同。
04 病蟲害防治體系
荷蘭溫室病蟲害防控堅持源頭控制和綜合防控的理念,以溫濕度精準調控以及有益昆蟲生态系建構為基礎,充分發揮自然調控和生态調控優勢,同時以科學化學防治為必要補充,通過定期監測預警,制定最佳防治政策,以達到有效防控病蟲害、減少産量損失、保障産品安全的目的。
01、病蟲害隔離體系
荷蘭溫室一直在打造密閉的作物生長系統,進入生産溫室有一套嚴格的消毒流程。具體操作勞工每操作完成一項工作後,還必須對工具進行消毒。每茬作物生産結束後,一般會對溫室内進行徹底的消毒。完善的病蟲害隔離體系,保證了溫室潔淨的生産環境。
02、精準的環境調控
控制溫室内适宜的溫、濕度條件是確定植株正常生長、病蟲害少發的關鍵因素。以Red Harvest溫室番茄生産為例,通過加熱系統、CO₂供給系統、通風系統及計算機控制系統的綜合運用,實作實時、精确調控,為植株提供了最佳生長環境,避免了病蟲害的發生。
03、岩棉栽培基質
荷蘭番茄生産一般采用岩棉作為生産基質。由于岩棉是由岩石經高溫融熔抽絲而成,與其他基質相比,質輕、多孔,且不含病蟲害,有效避免了土傳病害的發生。
04、多種防治手動綜合應用
荷蘭溫室生産病蟲害防治以生物防治為主,以實體防治、化學防治為輔。以Red Harvest 溫室番茄生産為例,主要蟲害防治對象為白粉虱、潛葉蠅、蚜蟲等,白粉虱采用盲蝽、麗蚜小蜂等天敵防治;潛葉蠅采用潛蠅姬小蜂防治;采用藍闆防治薊馬、黃闆防治白粉虱和蚜蟲。
05、監測預警機制
以Red Harvest 農場番茄生産為例,農場的植保專員每周定期監測病蟲害,病害發生或蟲害超出天敵防治範圍則及時采用農藥進行防治。例如,白粉虱采用黃闆進行監測,黃闆大小為25 cm×10 cm,如果兩周同一黃闆白粉虱增加數量超過80頭/片,則采用化學防治方法進行防治。通過定期監測,制定最佳的防治政策,有效提高防治效果。
05 智能化減少人工成本
人工成本是荷蘭溫室生産的主要成本之一,減少用工和降低勞動強度是荷蘭溫室生産一直追求的目标。
01、配套的硬體體系提高工作效率
荷蘭設施溫室采用自動化控制系統,将環境控制、水肥管理、資料檢測等設施裝置進行統一管理。以Red Harvest 為例,該農場溫室自動化控制系統将加熱系統、CO₂增施系統、灌溉系統、通風降溫系統、營養液回收利用系統等進行了內建,友善在一台電腦上可以控制整個溫室正常運轉;另外,溫室内一般還配備有采摘作業車、可升降軌道車、運輸作業車等省力化裝備體系,進一步提高了勞工操作效率。
02、專業化、細節化管理提高操作效率
為降低人工成本,除了應用自動化裝置以外,荷蘭溫室生産普遍采用專業化的分工、完善的管理及監管體系來提高工作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