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護中國烈士100年也不算長!”
在巴基斯坦北部的吉爾吉特,有一座烈士陵園,園内長眠着88位中國英烈。
而為他們守墓的,是一位名叫阿裡·艾哈邁德的巴基斯坦老人。
1977年,他主動向政府申請守護陵園。
從20歲的青年,到60多歲頭發花白的老人,阿裡拿着掃帚、拖把,風雨無阻的堅守了47年。
沒有工資,領着最低補貼,最困難的時候一天隻吃一頓飯,他都無怨無悔。
而這一切的堅守,隻是因為他知道,這些中國英雄是為了巴基斯坦犧牲的。
中巴公路的前世今生
在中、印、巴三國的交接地帶,也就是中國西藏西部,有一片世界聞名的争議地區,它就是克什米爾。
二戰結束後的半個世紀裡,印巴分治把克什米爾推到了風口浪尖,印巴兩國圍繞克什米爾發生了多次流血沖突。
雙方都稱克什米爾是自己的土地,最後打的兩敗俱傷,以每方一半領土暫時結束了争端。
那時印度雖然比巴基斯坦強,但巴基斯坦在美國庇護下,印度也不敢過分逼迫。
一直到上世紀60年代後,國際格局大變,美蘇兩國開始積極争取印度,巴基斯坦一度淪為了美國的“棄兒”。
這種情況下,印巴又爆發了第二次戰争,這次戰争印度毫不留手,打的巴軍節節敗退,一度兵臨巴基斯坦兩大核心省份拉哈爾、信德省。
當時很多軍事專家判斷,印軍隻要攻勢不減,巴基斯坦最多再堅持一個星期。
作者原創不易,文中插播5秒廣告,請動動您的發财小手,點選觀看後可免費閱讀全文,感謝您的支援
生死危機下,巴基斯坦根本得不到任何援助,平時關系好的國家也不願陷入戰争泥潭。
無奈之下,巴基斯坦工兵司令火速訪華,請求中國的援助。
綜合考量之後,大陸認為印度的野心不可不防,他們對中國邊境一直虎視眈眈,試圖将整個南亞收入囊中。
資訊來源:湖南日報
恰好當時大陸西南邊疆也需要一個盟友,隻有援助巴基斯坦,才能阻止印度的擴張。
于是大陸公開警告印度撤兵,支援巴基斯坦維護自身領土安全,同時還運輸了卡車、坦克等大型軍事裝備。
在中國的強大壓力下,印度無奈隻能撤兵,巴基斯坦轉危為安。
不過他們這次确實害怕了,擔心印度卷土重來,那時候可不會再給巴基斯坦求援的機會了。
于是在戰後,巴基斯坦主動找到我們,請求在中巴之間修建一條公路,友善以後物資的運輸。
戰士援巴,修建天路
1966年,中巴公路修建的協定正式敲定,按照協定,兩國各自修建自身國境内的路段。
公路全長1224公裡,中國起點在喀什,全程415公裡,巴基斯坦起點在塔科特,全程809公裡。
對于巴基斯坦來說,這是一條軍事公路,可以快速運輸軍事物資。
對于中國來說,這條公路提供了向西開放的可能,使新疆地區和西亞國家的貿易往來更為容易。
是以,中巴公路成了兩國當年的頭号工程,被命名為“1601”絕密工程。
修建公路的任務分别由巴基斯坦“陸軍工兵部隊”和中國“新疆生産建設兵團”負責。
然而,想要修築這中巴公路,其難度非常之大。
按照路線設定,公路北起新疆喀什,穿越喀喇昆侖、喜馬拉雅、興都庫什三大山脈,以及一個帕米爾高原,是一條名副其實的“天路”。
資訊來源:中國公路
也就是說,修築中巴公路,中國勞工需要克服4000米的高海拔,穿越大量的冰川、河谷,難度前所未見。
從事後來說,中巴公路又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迹”,可見其修築不易。
但大陸勞工、戰士能吃苦、不怕累、有責任,心裡裝着國家和人民,毅然踏上了征服雪山的路程。
同時,大陸還考慮到巴基斯坦的國情,向他們捐贈了價值5000萬人民币的實物,種類繁多,包括各種築路器械、零件、工具。
另外還有巴方1500名築路勞工3年生活所需的清油、大米、調味品,隻為加快工程進度。
但由于修路難度實在太大,巴方派出1.2萬人,依舊無法獨立完成任務。
中國隻好再次援助,派出工程兵奔赴巴基斯坦,這一去就是10年。
天路築成,英烈長眠
浩浩蕩蕩的中國車隊跨越中巴邊界7号界碑,在界碑前,戰士、工程兵們都不約而同轉過身來,仰望着高高飄揚地五星紅旗,端端正正敬一個軍禮。
大家都清楚,前方路途艱險、任務艱巨,此去是否還能平安回到祖國,誰心裡也沒譜。
1966年兩國勞工在帕米爾高原炸響開山第一炮,中巴公路正式動工。
盡管預料到修路之難,但真正實施起來,發現還是遠遠低估了自然災害、高海拔帶來的挑戰。
2月份,北疆天寒地凍,凍地堅如磐石,一鎬頭下去隻能在凍土層砸出一個白點。
反之,戰士們虎口鎮裂,鮮血染紅了鎬把,即便這樣戰士們還是争先恐後,每次到工地都搶着把十字鎬拿在手裡。
而且那時沒有大型器械,在崇山峻嶺間,戰士用最簡單的工具,硬生生一點一點鑿着路。
遇到一些難度較大的施工路段,建築勞工都是用繩子拴住腰,吊在幾十米高的懸崖峭壁上用鋼釺大錘打眼放炮。
擡頭一線天,腳下是深淵,稍不留神就是粉身碎骨的結局。
而且由于海拔高,戰士們經常缺氧,呼吸困難,晚上睡覺還會被悶醒。
不止如此,高海拔下飯也做不熟,不少戰士們餓着肚子硬幹,就是這樣,也沒人喊苦喊累。
在12年的援建工程中,兩國共計投入了兩萬兩千多人,付出了巨大犧牲,更有88名中國建設者永遠留在了巴基斯坦的土地上。
1978年,中巴公路竣工,兩國歡慶的同時,也不忘緬懷烈士,巴基斯坦吉爾吉特市特意修築了烈士陵園,安葬88位烈士遺骨。
陵園建成後,一名叫阿裡·艾哈邁德的年輕人自動請求守護陵園,不求回報。
在修築公路的過程中,他親眼看到中國人為巴基斯坦的發展進步晝夜勞作。
而且在巴基斯坦,人們很看重生命,他認為中國人為了巴基斯坦人付出生命,很值得敬佩。
就這樣,阿裡每天清掃陵園,還在陵園種上了800多棵松柏,為烈士們遮風擋雨。
在他的照顧下,陵園幹淨整潔,冬天沒有積雪,秋天沒有落葉,每次有人祭拜,他還會講述當年中國勞工的偉大付出。
就這樣一直守到白發蒼蒼,他總是說:“我不是在守墓,而是在守護一群睡覺的中國孩子。”
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熱土一抔魂。
47年,沒有工資,完全自願守墓,如果說這是烈士們的英雄冢,那麼阿裡也是一名默默付出的英雄。
2015年阿裡獲得了大陸頒發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友誼獎,表彰他所作的貢獻,他老了,還将責任傳給了兒子,讓兒子繼續守護英烈。
而無論是他還是戰士們,他們的付出都不會白費。
現在,中巴公路通過擴建,成了中國經濟走廊的起點,是“一帶一路”中巴經濟走廊的一部分,承擔起了更高的曆史意義。
如果喜歡本期節目,煩請點選“關注”,既友善浏覽往期作品,也不錯過下期分享,感謝您的支援!
[免責聲明]文章内容、圖檔來源于網絡,此文旨在倡導社會正能量,無低俗等不良引導。如涉及版權或者人物侵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将第一時間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聯系後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參考資訊來源:
1.湖南日報:《重走喀喇昆侖公路④|援巴英烈,魂兮歸來》,2023-08-22
2.新華社:《因戍邊英烈刷屏的喀喇昆侖高原,還有哪些傳奇故事?》,2021-02-26
3.北青網:《為中國英雄守墓 巴基斯坦老人的和平情緣》,2024-06-29
4.中國公路:《“最”公路丨中巴公路到底有多難修?号稱“世界第八大奇迹”!》,2023-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