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裁新能源汽車還不夠,美國又對中國的“三蹦子”發起雙反調查,中企13萬台訂單或不保,美國執意趕盡殺絕,中國能否找到破解之道?
連“三蹦子”也制裁,美國趕盡殺絕
低速載人車輛,俗稱“三蹦子”,是一種用來在鄉村、城鎮道路低速行駛的小型電動交通工具。它的普及,友善了人們的生産生活,解放了勞動力,讓消費者得以有更多時間從事其他的工作。然而很遺憾,美國盯上了中國的優勢産業,準備下死手。
7月11日,美國商務部宣布對從中國進口的低速載人車輛發起反補貼和反傾銷調查。一旦美國認定中國的産品對美國的相關産業構成損害,美國将采取征收懲罰性關稅、罰款、甚至列入黑名單等措施。
為何名不見經傳的“三蹦子”會引發如此高的關注度呢?這其實和中國的産業布局相關。
簡單講中國生産的低速載人車輛主要銷往北美、亞太、中東和歐洲,占到了整體出口的至少95%,2023年僅中國出口至美國的高爾夫球場等場地電動車數量就達到了13.58萬台,金額為4.4億美元。
離開美國市場,中國的“三蹦子”産業将遭受重大打擊,這是美國商務部釋放的明确信号之一。為此中國相關企業或得早做準備了,避免8月5日美國初裁結論出現後,自家的貨櫃滞留在美國港口。
美國制裁上瘾,中國需找到破解之道
結合上述事實談幾點看法吧。
其一、低價競争的模式行不通了,企業不轉型也得轉型。
可能有人說了,中企大不了做出調整,将美國拒收的“三蹦子”售往國内。事實是,國内的需求有限,在缺失新客戶,而産線又不能及時收縮的情況下,就會出現産能過剩,引發殘酷的價格戰。
須知,中國國内一般用于拉貨的輕型電動三輪車,官方最低售價隻有3000多元,而且品質非常過硬。我們不禁要問,以如此低的價格占領市場,企業的盈利點在哪裡,這也難怪西方同行吐糟中國的生産能力了,畢竟中企祭出價格戰,基本外企都會死翹翹。
其二、美國拿捏住了中國的痛處,讓中國的小微企業愈發的難受。
說實話,“三蹦子”的科技含量并不高,越南、印度、印尼、墨西哥都有機會取代中國,這就注定了,一旦美國對中國小微企業下死手,會有部分中國企業為求生計,“遠走他鄉”,在他國開設生産鍊。
到頭來,賦稅和就業崗位都給了别國,中企就隻獲得了微薄的利潤,可謂付出與回報不成正比。是以說,勿小觑美國更新貿易戰的後果,勿總是看衰美國,它會對中國相關産業的轉型産生深遠影響。
其三、中國須想到反制的辦法,讓美國忌憚和中方撕破臉。
建議減少或者幹脆禁止進口美國的小麥、玉米、大豆、天然氣,讓美國至少75萬人失業。中國是全球糧食和農副産品消費第一國,但凡中國不再向美國敞開國門,想必美國的農場主就會炸裂。
因為糧食不同于一般工業品,它的存儲條件苛刻,存儲時間有限,隻要中方堅定端起“中國飯碗”,那麼美國便會無計可施。美國可能認為埃及、埃塞俄比亞等資源貧國會吸納這部分的産能,事實證明,上述國家的市場有限,不可能替代14億中國人對于糧食的需求。
其四、中國須做好和美國脫鈎的心理準備。
上半年中美貿易資料出爐,中國對美出口1.71萬億元,增長4.7%,自美進口5779.7億元,下降2%,中國對美國的貿易順差繼續擴大。衆所周知,出口遠超進口,一定會引發相關國家的反彈。
反映在消費端:中國國内通縮,美國國内通脹,美國為了平衡貿易赤字,将會想盡辦法,阻斷中國商品的出海之路。是以,對中國生産的“三蹦子”下手,隻是中美貿易戰愈演愈烈的縮影,接下來會有更多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
解決辦法唯有提高中國公民收入,讓中國消費者努力消化過剩的工業産能,否則美西方聯合對中國絞殺,會引發規模性的失業潮和裁員潮。考慮到中西博弈的大背景,猜測中美關系隻會愈發冰凍,直至脫鈎的臨界點。
中國企業要生存,可能走低價競争路線,美國同樣要保護本國産業,如何在兩者之間取平衡,将考驗中美執政層的斡旋能力。而我們要說的是,美國下定決心對中國的“三蹦子”展開雙反調查,一定會有結果。
廣大的“三蹦子”企業須得從現在建立起危機意識,須找到除美國以外的新興市場,當然了,中美若達成妥協最好不過,就怕美國患了失心瘋,對中國更多的産業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