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新聞:劉先生,我們看到,美國在台協會台北辦事處處長谷立言在會見賴清德的時候,着重提到美國的“一中政策”,但是賴清德當局在對外釋出新聞稿的時候,卻刻意将其删除了。對此,您怎麼看?
特約評論員 劉和平:我相信,大家都應該知道,美國的“一中政策”跟中國的“一中原則”,還是有着重大且本質差別。中國的“一中原則”強調的是台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部分,而美國的建交對象雖然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但它的“一中政策”卻對兩岸誰才代表中國保持模糊态度。不過,盡管如此,它仍然是美國進行中美關系與台海局勢的政治基石與靈魂。假如連“一中政策”都沒有了,那中美關系與台海局勢的根基将不複存在,整個局面就會地動山搖。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美國的“一中政策”是衆所周知的常識,是以此前兩任美國在台協會台北辦事處處長郦英傑和孫曉雅在上任之初,拜會時任台灣地區上司人蔡英文的時候,都沒有提到美國的“一中政策”。但是美國新任在台協會台北辦事處處長谷立言在會見賴清德的時候,不僅對此進行了突出強調,也就是重申了基于“與台灣關系法”、中美三個聯合公報和“對台六項保證”為指導的“一中政策”,而且還在事後原原本本地寫進了美國在台協會的新聞稿中。
很顯然,谷立言專門為賴清德“開小竈”,特别強調了美國的“一中政策”,是出于對賴清德的不信任,甚至是出于對賴清德兩岸路線的不滿,是以要以這樣一種方式進行特别的提醒與敲打。而賴清德當局在新聞稿中故意漏掉這一關鍵且本質性的内容,則是向美方發出了“不認同”與“不接受”的信号。
另外還有一點非常有意思的是,在這件事情的處理上,賴清德當局不僅“杠上”了美國,而且“杠上”了島内的藍營媒體。按理來說,在被媒體揭發之後本應該感到羞愧并且深刻檢討,然而賴清德當局卻惱羞成怒,反而指責島内的藍營媒體在造謠和惡意污蔑。我認為,這樣一種敢做卻不敢當的人格與政治性格,就顯得相當猥瑣了。
直新聞:那賴清德當局在對外發新聞稿時,對谷立言言論的屏蔽行為,對于美台關系來講,又意味着什麼呢?
特約評論員 劉和平:我認為,從這件事情中,我們至少可以解讀出三重政治信号——
第一,我在前面講過了,美國的“一中政策”,是其進行中美關系與台海局勢的政治基石與靈魂。而賴清德剛一上台,就在“5·20”就職演說中發表了“兩岸互不隸屬”的所謂“新兩國論”。是以,這次谷立言刻意對賴清德強調美國的“一中政策”,而賴清德卻故意屏蔽這一重要資訊,實際上也就意味着,賴清德的“新兩國論”已經杠上了美國的“一中政策”。
第二,我們知道,美國之是以反複強調和堅持其“一中政策”,其根本目的,還不是為了所謂的維護台海現狀與台海和平,而是要服務于其自身的國家利益與國家戰略。或者說得更直白一點,是要利用台灣這個意識形态的橋頭堡,來跟中國大陸打一場意識形态的“新冷戰”。而賴清德的“新兩國論”,本質上是要搞“台獨”,是為了自身以及民進黨的政治利益,而不是為了配合美國的意識形态“新冷戰”。這也就意味着,美國跟賴清德當局已經在根本的利益與戰略目标上,産生了尖銳的對立與沖突。
第三,衆所周知,賴清德的“新兩國論”并不是什麼新東西,它的“版權”實際上是屬于蔡英文的。然而,即使如此,蔡英文在具體做法上,還是相對克制與隐晦的,不會也不敢跟美國正面對撞。然而,賴清德這個“台獨金孫”,不僅一上來就跟大陸對撞上了,而且還跟美國扛上了。
我認為,此事非同小可,是屬于中美關系與台海局勢的大是大非問題。拜登政府一再反複強調,自己支援台海和平穩定,反對單方面改變現狀,不支援“台獨”,那麼現在賴清德主動站出來公然搞“台獨”,挑戰兩岸現狀,破壞台海和平穩定,甚至公開跟美國的“一中政策”叫闆,接下來就看美國能否限制住“大鬧天宮”的賴清德,以及拿出什麼實際行動來管理與教訓賴清德了。
直新聞:美國衆議院議長約翰遜在華盛頓智庫哈德遜研究所發表演說時,針對中國大放厥詞,甚至揚言将在本屆國會剩餘會期内“動用一切手段對抗中國”。對此,您又做何解讀?
特約評論員 劉和平:其實,仔細研讀了一下剛剛公布的共和黨新黨綱與北約峰會宣言,還有約翰遜在哈德遜研究所發表的這份演說,我發現和總結出來了這麼幾個令人感到不安的政治信号——
第一,過去這些年來,即使是在俄烏沖突爆發之後,美國仍然枉顧眼前活生生的事實,将中國列為了“最嚴峻的競争對手”,甚至是最大的“威脅”。而剛剛發表的北約75周年峰會宣言,卻将俄羅斯列為了最大威脅,這顯然是廣大歐洲國家所堅持的結果。這也就意味着,在北約峰會的宣言中,美國為了不破壞北約的團結,選擇了暫時遷就北約。
第二,美國不僅罔顧基本事實,将中國列為了最大的“威脅”。雖然美國國内在很多内政與外交問題上,都吵得不可開交,“尿不到一個壺裡”。但是在對待中國的态度與政策上,國會與白宮、民主與共和兩黨卻罕見地保持了一緻。然而,在對待俄羅斯的問題上,美國的民主與共和兩黨卻出現了相當大的分歧,甚至還表露出要分道揚镳的迹象。也就是跟民主黨既反華也反俄不同,共和黨内卻是有一大批人隻反華不反俄,甚至是出現了一個強大的親俄派。
第三,在共和黨的親俄派當中,正在參選下一任總統并且當選機率越來越大的特朗普,則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和帶頭人。特朗普不僅反對美國軍援烏克蘭,揚言當選後第一件事情就是要讓烏克蘭“割地求和”。而且特朗普在前一個任期内,一直在極力推動其“聯俄抗華”的戰略。
那麼綜合這三重政治信号,我得出的一個不好的預感就是,一旦共和黨與特朗普上台,中美俄三角關系極有可能會再度出現重大的結構性調整,也就是美俄關系可能會出現緩和。我認為,這一未來可能的動向,值得有關各方高度關注,甚至是保持高度的警惕,并且未雨綢缪,采取積極的措施來應對。
作者丨劉和平,深圳衛視《直播港澳台》特約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