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6年,南宋權臣韓侂胄挑起了對金朝的戰争。但由于南宋方面的準備并不充分,宋軍很快陷入被動,甚至出現了全線潰敗的情況。金朝還發起了反擊,先後占領真州、揚州,就連川蜀的門戶大散關也被金軍占領。此時的金朝已經掌握了戰争的主動權,但是他們卻沒有繼續作戰,進而滅掉南宋,反而與之議和。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
一、皇帝主和
當時的金朝皇帝是金章宗完顔璟,他自幼學習漢文化,“屬文為學,崇尚儒雅”,是金朝皇帝之中,受漢化影響最深的,女真的封建化也是他在統治時期内實作的。但是,金章宗與海陵王完顔亮截然不同,他在對宋的政策深受祖父金世宗的影響。當年,海陵王完顔亮南征失敗後,一心想要恢複中原故地的宋孝宗發起了“隆興北伐”。
但是符離之戰的潰敗,讓宋孝宗的北伐戛然而止。此時的金世宗并沒有繼續南下的打算,而是以武促和,與南宋達成了“隆興和議”。作為世宗的“好聖孫”,完顔璟是在祖父的影響下長大的,是以在成為皇帝後,金章宗延續了祖父的“内安民,外和好”的政策。1205年,南宋不斷挑起邊釁,但金章宗認為“南北和好四十餘年,民不知兵,不忍先發”。
二、獲利匪淺
與此同時,金朝的統治者認為,與南宋保持友好關系,對金朝是有利無害的。第一,按照“隆興和議”的規定,南宋每年要向金朝交納大量歲币,為銀、絹各二十萬兩、匹。這些收入可以補貼金朝的财政,一旦與南宋爆發戰争,這筆收入自然就沒有了。第二,榷場貿易也能夠帶來可觀的财政收入。按照宋金和議的規定,雙方在邊境的地區設立榷場,來進行貿易。
根據史料的記載,金朝在泗州的榷場,“大定間,歲獲五萬三千四百六十七貫,承安元年,增為十萬七千八百九十三貫六百五十三文”。位于秦州的西子城場,榷場貿易的收入也非常可觀,在大定初年,隻有三萬三千六百五十六貫,到了承安元年已經增長到十二萬二千九十九貫。由此可見,與南宋維持和平,能夠為金朝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
三、内憂外患
面對南宋的“開禧北伐”,金章宗雖然擊退了宋軍,并且攻入南宋境内,但是他并沒有滅掉南宋的想法。因為此時國内外的情況,已經讓他沒有南下的心思。第一是内憂。當時,金朝不斷爆發各種自然災害,特别是黃河三次決堤,“饑死者十室而五”。一方面要赈濟災民,另一方面要興修水利,這極大地消耗了金朝的财政收入。
在水旱災害發生後,各地不斷爆發農民起義,也影響了金朝的國力。此時的朝廷内部也是沖突重重,金章宗的寵幸李師兒與胥持國勾結,專擅朝政,激化了朝中的沖突。第二是外患。此時的北方草原上,蒙古已然崛起,不斷侵擾金朝邊境,也牽制了金朝的力量。在這種情況下,金章宗自然不想再與南宋發生戰争了。那麼,你認為金章宗的對宋政策是否合理呢?
參考資料:1.《金史》;2.《宋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