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石頭山上果飄香(美麗中國)

貴州關嶺布依族苗族自治縣精準治理石漠化,發展綠色産業

核心閱讀

石漠化是荒漠化的常見類型之一。岩溶地區石漠化綜合治理,是大陸荒漠化防治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貴州省安順市關嶺布依族苗族自治縣持之以恒推動石漠化治理,石漠化面積累計減少412平方公裡,讓荒山披綠、産業生金。

缺水少土,石頭縫裡能長出什麼?靠着石頭山的老百姓,怎麼過上好日子?帶着疑問,記者走進貴州省安順市關嶺布依族苗族自治縣。

因地施策,精準治理

36歲的左洛廉是關嶺縣花江鎮桃源村人。他的工作,在十裡八鄉的村民看來,有些稀奇。

大學畢業後,左洛廉來到關嶺縣螞蝗田水土保持監測站做監測員。“我們這個站點,要說有什麼特别的,那就是四面八方都被自然坡面包圍。我們標明了6處作為試驗小區,分别種上不同的植被,靜等雨來。”左洛廉指着其中一個試驗小區介紹,“每個試驗坡面下方都配有集流槽,流過坡面的雨水經此彙入集流池,再逐一采集樣本,經過檢測分析,把相關資料上傳至省級資料庫。”

采集資料,主要是為了監控不同樣本的泥沙流失情況。建立資料庫,是為了讓石漠化治理更精準。

“貴州省水利廳在關嶺縣設立了水土保持監測站點,對比各類植被的保水固土效果,并建立資料庫,通過跟省内外科研院所合作,讓石漠化治理有了更科學的指導。”關嶺縣委常委、組織部部長李光明說。

“從多年積累的資料中,我們發現,草地保水固土效果最好,其次是喬木林、經果林。”左洛廉說,這些資料不僅用在石漠化治理上,也為相關生态産業的發展打開了思路。

“2019年,可以說是我們治理石漠化的分水嶺,之前更看重‘量’的減少,後面更重視精準治理,摸索出了一條因地施策、産業治理的路子。”李光明說。

根據貴州省2022年提出的石漠化治理技術方案,在石漠化土地中,石頭裸露率30%左右為輕度,可以植樹造林、發展林下經濟;50%左右為中度,可種草發展畜牧業、适度減少人為幹擾;超過70%為重度,以封山育林育草為主、堅持自然修複。

2005年起,貴州省開始用衛星遙感技術進行監測,每5年進行一次石漠化調查。從今年起,每年更新石漠化底數,陸續明确草種、樹種的正負面清單,指導各地選擇最适宜的方法,種植最适合的植被,推動石漠化精準治理。

“目前,包括關嶺在内,貴州尚未治理的石漠化地區絕大多數是‘硬骨頭’。我們林業部門會繼續加大同相關科研院所的合作力度,盡可能提供更多人才、資金、技術等支援。”貴州省林業局副局長傅強說。

荒山增綠,保水固土

精準治理的背後,是基礎研究的積累、技術水準的突破。

曆史上,貴州石漠化土地面積大、類型多、程度深、危害重,關嶺又是貴州石漠化最嚴重的地區之一。全縣1468平方公裡土地,石漠化率一度高達42.5%。借着國家實施長江上遊水土保持重點防治工程的契機,關嶺縣抓住機遇,着手探索。

“一邊在坡上種植柏樹,一邊改造雨水沖刷的地塊與河道,在坡度較大的地方配合修建溝渠。”關嶺縣水務局副局長趙壽平介紹,當地最早嘗試的是“植樹造林+小流域治理”的模式,将荒山增綠和保水固土的目标緊密結合。

北盤江流域海拔低、雨水多,在當地人看來,這裡也許會是石漠化治理的突破口,結果卻碰到了“硬釘子”。

“第一年種柏樹,成活率隻有30%;第二年補種,不料還是沒超過一半;繼續補種,堅持了7年,成活率才超過85%。”關嶺縣林業局局長潘文成說,“石漠化地區種樹難,既要保證成活率,又得考慮儲存率。有些樹種活了,但長着長着又枯萎了。”

雖然艱難,但靠着一股子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勁頭,關嶺以每年至少減少一個百分點的治理速度,向着治理石漠化的目标奮力前進。從2015年到2022年,關嶺縣石漠化面積累計減少412平方公裡,下降61.86%。治石增綠,讓關嶺縣森林覆寫率由2015年的45.42%提升到如今的59.12%,被評為全省“石漠化綜合治理示範區”。

綠色産業,帶動增收

石山荒坡,可以是資源嗎?

來自湖北宜昌的王澤平記得,第一次來到關嶺縣新鋪鎮金龍村,見到連綿成片的石頭山時,村民直搖頭,他卻感到驚喜。

“新鋪鎮處在北緯25度到35度之間,氣候條件非常适宜水果生長。石漠化山區土地幾乎沒有被開發過,沒有污染、礦物質豐富,長出的水果品質一定高!”後來,農業專家實地考察,也印證了王澤平的判斷。2018年7月,他成立公司,流轉金龍村、新龍村的石山,種植柑橘、葡萄柚等水果。

修蓄水池、搭供水管、改陡坡地……曆經近1年時間,投資超億元,果樹終于紮根抽綠。“荒山改梯田,先把石塊篩出去。種果樹時,為了想方設法去掉小石塊,還得再仔細過一道,把最後得到的一點土覆到樹根上。”去年初挂果,足足有15萬斤,今年預計翻番,産值将超1000萬元,王澤平滿懷期待。

石山變果園,是當地幹部群衆合力寫下的奮鬥故事。

2017年,經過長期觀測和反複試驗,關嶺縣林業局發現皇竹草适應性強,石漠化治理效果明顯且産量高,種下去之後至少可以持續收割七八年,在中低海拔地區一年可收割4到5茬,屬于經濟效益高的牧草。于是,當地在荒山荒坡大力推廣種植皇竹草,探索“關嶺牛+牧草”的綠色産業發展模式,實行規模化種草、“農戶種草+适度養牛”、牧草公司保底收購等具體措施,確定農戶種草收益最大化。

目前,關嶺縣實施人工種植牧草達15.55萬畝,畝産值3000元,改良荒山荒坡種草10萬畝。

種草治石效益顯著,那種樹治石呢?

十幾年如一日,家住縣城百合街道龍潭村的楊志威,沒少跟這事兒較勁。

第一次在自家荒地種藏柏時,隻有一半成活,他不惱不怒,缺多少補多少,直至琢磨出鋪膜保水的辦法。眼看着從種植生态林上找到了自信,楊志威又嘗試在石頭山上種枇杷。看着枝條噌噌蹿高,心裡樂開花,誰知挂的果個頭小、品相差,内心涼半截;經過學習,才知曉科學管護的重要性。如今,僅憑種枇杷,楊志威一年多賺5萬多元,他還積極參與不少石漠化治理項目,“荒山披綠,更要帶動大家增收,這股勁頭不能洩。”

治石增綠,産業生金,久久為功,關嶺一直在路上。

原刊于《 人民日報 》( 2024年07月09日 第 14 版)

石頭山上果飄香(美麗中國)

來源:人民網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