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3月7日成為北約第32個成員國後,瑞典緊随美國步伐積極展開對華行動,日前專門釋出“安全報告”抹黑中國,而這離它加入北約也就剛過去了4個月。據環球網7月9日報道,中國駐瑞典大使館發言人公開對此事做出回應,提煉出這份報告的五大問題。
總的來看,這份“安全報告”渲染“中國威脅論”,指責中國破壞基于規則的世界秩序、污蔑中國在烏克蘭問題上的政策立場、謊稱中國核能力擴張影響戰略穩定、抹黑中國的政治制度和發展模式、鼓噪瑞典需要減少與中國有關的風險。點出存在的問題後,使館發言人呼籲瑞典客觀理性看待中國和中國發展,停止散布針對中方的不實之詞和挑釁言論,多做有利于中瑞友好合作關系發展的事情。
事實勝于雄辯。瑞典在安全報告給中方生搬硬套加上許多“罪名”,然而這些“罪名”完全得不到事實的驗證。比如中方在烏克蘭問題上的政策立場一以貫之,呼籲有關各方以負責任的方式推動局勢降溫,為盡早實作停火、政治解決危機積累條件。這一态度已經得到超過100個國家的積極回應,也得到了日前來華通路的匈牙利總理歐爾班的贊同,瑞典的指責完全站不住腳。
而指責中國“核能力擴張影響戰略穩定”更像是西方國家特有的傲慢。一來當今世界擁有核武器數量最多的國家并非中國,國際公認美國的核武在品質和數量上要比中國更有優勢,瑞典在指責中國前更應該指責美國;二來中國對核武的保密工作一直做得很好,瑞典從何得知中國核武器的具體數量?既然不知道具體數量,就更無法斷定中國是否在擴充核武。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林劍6月中旬專程對類似問題做過回應,強調中國奉行不首先使用核武器政策,始終将核力量維持在國家安全需要的最低水準,從不參加任何形式的核軍備競賽,不對任何國家構成威脅。
“安全報告”裡還鼓噪瑞典需要減少與中國有關的風險,這就離事實更加南轅北轍。瑞典與中國的直線距離大緻約為4400公裡左右,很難想象這種情況下,中國會同瑞典存在所謂的“地緣政治風險”,而經濟上的風險就更加不可能了。海關總署的資料顯示,2023年中國與瑞典進出口總值為1325.09億元,瑞典依然保持中國在北歐第一大貿易夥伴地位。瑞典反倒需要擔心同中國“脫鈎斷鍊”之後,自己的經濟将會往何處發展。
當地時間7月9日至11日,北約将在華盛頓舉行75周年峰會,今年3月份才加入北約的瑞典将成為峰會上的主角之一,而本屆峰會也将讨論很多有關中國的話題。在這一背景下,瑞典釋出涉華“安全報告”,無非是向北約的“龍頭大哥”——美國,遞交一份“投名狀”,以此來展示自己的親美态度。至于報告内容是否準确,這并不是美國和瑞典兩國政客關注的點,他們往往先畫靶子再射箭。
美國已經養成了這樣的思維慣性,但瑞典還有迷途知返的空間。1950年瑞典突破重重阻礙,成為第一個同中國建交的西方國家;80年代又成為世界上第一個與中國簽訂雙邊投資保護協定的國家,兩國的友好關系源遠流長。瑞典應珍惜這一機會,不要盲目附和美國的遏華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