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入夏以來,全球都進入了熱浪炙烤模式。沙特朝聖者熱死了1000多人,印度前段時間已經報告了1萬多例中暑案例,熱死200多人。
印度是開發中國家,裝不起空調可以了解,但就連發達國家,似乎也扛不住了。
目前,歐洲不斷有遊客被熱死的新聞不斷傳出,很多國家都進行了緊急提醒,要求群眾注意防暑,甚至建議把床單放冰箱冷凍後再鋪,借此降溫。
為啥歐洲這麼緊張?因為歐洲是有過教訓的,2022年歐洲熱死了6萬多人。
說實話,對于歐洲熱死這麼多人的事,中國人普遍是無法了解的,熱了開空調不就得了?
其實吧,不是歐洲人不想開空調,實在是沒有啊!
事實上,隻有不到5%的法國家庭和英國家庭裝有空調,在德國這一數字僅為3%,這麼低的空調普及率,甚至和印度差不多。
▲德國小夥解釋為什麼德國人很少裝空調,夏天太熱時怎麼辦(截圖來自B站UP“馬克CN”)
就連馬上要舉辦奧運會的法國也宣布,奧運村不裝空調,隻會使用地溫降溫,雖然官方表态是“為了打造一屆更環保的體育盛會”,但說白了,這其實就和日本奧運用紙床一樣,不就是摳麼?畢竟歐洲的空調要比中國貴2-3倍。
不過,這個世界終究是物質的,不會以精神力量所轉移,估計等奧運會開始的時候,40多度的氣溫,會徹底粉碎法國人作為發達國家的“優越感”。
▲歐洲紳士們不顧紳士,在街頭的水霧噴頭下降溫
那麼問題來了,同樣的酷暑,為啥連法國人都裝不起的空調,在中國卻成了惠及全民的普通消費品呢?這就要從中國的空調崛起史說起了。
先說個冷知識,空調一開始的誕生,其實并不是為了提高生活舒适度的,而是為了印刷廠除濕。
在20世紀初,美國的工業迅速發展,很快就超越了歐洲。但同時,美國人遇到了夏天高溫問題,對資本家來說,打勞工倒是可以讓他們忍着,但機器不行啊!特别是印刷廠,高溫會導緻印刷機運作異常。
為了給廠房降溫,印刷廠不得不在室内放冰塊降溫,但機器是正常了,但高濕會讓紙張受潮,油墨很快就暈染開了。
1902年,忍無可忍的印刷廠找到了布法羅鍛造公司,你們能不能想想辦法啊!布法羅鍛造公司的工程師威利斯·開利去考察了印刷廠之後,給出了一個方案。
把原來制冷的冰,放到一個個線圈裡,然後用風扇吹不就行了?因為線圈是密封的,是以不會蒸發産生水蒸氣。與此同時,為了源源不斷給線圈裡的水降溫,外部還要設定一個使用制冷劑的制冷裝置,這樣就能把室内的熱,源源不斷交換到室外。
就這樣,第一台現代空調誕生了。
開利很快發現了自己發明的空調價值,既然機器可以享受涼爽,為什麼人不行呢?
于是,開利幹脆創立了一個空調公司,開始向不同的客戶賣空調。
說實話,開利的空調公司趕上了好時候,那時候正是美國“陽光地帶”(美國南部地區,陽光照耀多)迅速發展的時候,但陽光地帶的高溫讓很多人望而卻步,而空調的誕生,則完美解決了這個問題,大量工廠和人口從美國北部遷往南部陽光帶,使得美國南部快速崛起。
空調系統被廣泛運用在美國南部的工廠、銀行、酒店、百貨商場、辦公大樓、摩天大廈、火車、飛機、輪船之上。空調的誕生,不僅直接改變了美國人的生活環境,而且直接增加了美國人的工作時長,一定程度上,加快了美國崛起的速度。
在美國獲得成功後,開利的空調開始向全世界出口,中國也不例外。
1924年,上海租界裡的嘉道理大理石大廈安裝了第一台擁有氨立式2缸和4缸活塞式冷水機組的空調,這也是中國大地上出現過的第一台空調。随後在1936年,南京的新都劇院也引進了一台大功率中央空調,你隻要買張票,就能享受到涼爽的空氣,這也是很多普通中國人接觸空調的開始。
但是吧,當時的中國,一窮二白,連火柴、鐵釘都要被冠以洋火、洋釘的名字,自然是沒法自産空調的。
一直到1954年,中國才造出了第一台空調。1965年,上海冰箱廠研制成功中國第一台三相電源的窗式空調。
但是,這些空調,基本上都是特供品,主要是滿足兩彈一星一些裝置特殊降溫要求的,基本都是手搓,是以不具備批量化生産的能力,也就更沒能力普及到千家萬戶了。
而空調開始批量化生産,要到1974年了。
1974年,泰州市無線電元件九廠突然接到了一個空調任務。廠長很懵,我們廠是造收音機的,不生産空調啊!上面卻很肯定,任務給你,就是讓你想辦法生産空調的!
不得不說,那時候的國營廠真是多面手,而且當時的空調技術也不算太難,研究了一番,竟然把空調給造出來了!這就是中國第一台量産式空調:CKF-3A。
萬萬沒想到,CKF-3A一經推出,就受到了普遍歡迎,畢竟挨着當時的大客戶上海,需求量剛剛的,廠子的産值一下子翻了好幾番。
于是廠長琢磨了一下,要不,咱們廠轉産空調?
于是泰州市無線電元件九廠,正式改名泰州冷氣廠,開始把玩票當主業來幹了。
泰州冷氣廠恐怕很多人都沒聽說過,但它在日後有一個響當當的名字:春蘭。
泰州冷氣廠的成功被很多人看到了,僅僅兩年之後,佛山市順德縣北滘街一名叫何享健的街道幹部,看着手頭的一個名為“北滘街辦塑膠生産組”的小作坊,也動起了心思,要不,咱們也學着造空調?
很快,美的家用電器公司誕生。
幾乎在美的注冊的同一時間,還發生了兩件大事。
一是同樣在佛山順德縣,一個主要生産電話零部件的小作坊,盯上了空調這個新興産業,于是,一家名為華寶的企業也成立了。
▲華寶空調
二是遠在山東的青島,張瑞敏帶頭砸毀76台不合格的海爾冰箱,徹底改變了這家不知名小廠的命運,從此小廠面貌一新,并開始更新産品線,其中就包括空調。
至此,中國八九十年代空調四大天王:春蘭、華寶、美的、海爾,登上了曆史舞台。
然而,中國空調剛一起步,就面臨着嚴酷的競争。
改革開放之初,中日關系緩和,經過雙方博弈,日本人對中國推出一個ODA援助項目,總計3.65萬億日元。
這筆錢,除了用于鐵路、港口等基建之外,還有一條,就是中國必須拿來購買日本的産品,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日本的家電才開始大舉進入中國。
整個80年代,日立、三洋、東芝、松下成了中國人心心念念的王牌産品。
這樣一來,中國人買空調的時候,就會優先選擇日本品牌來買。那中國空調怎麼辦?隻能差異化經營,走低端路線。其實說起來,空調是最适合做低端化的。
空調已經誕生幾十年了,其熱交換的原理也不是什麼秘密,主要零部件,也就是壓縮機、冷凝器、蒸發器等等,除了壓縮機之外,其他的根本沒什麼技術含量,你不管買日本品牌,還是中國品牌,不管外觀有什麼差別,最終,吹出來的,不都是冷風麼?
是以,空調産業相比電視機、電冰箱、汽車來說,更适合發揮當時中國低廉勞動力成本優勢。
與此同時,中國經濟開始迅速發展,居民生活水準迅速提高,對空調的需求量也開始暴漲,每年一到夏天,空調就供不應求,可以說,隻要能生産出來,就能賺錢。
由于強大的内需,大量外資企業以合資企業的形式紛紛在中國設廠,1995 年,中外合資空調企業達25 家,如夏普、沈陽三洋、日立、三菱電機、三菱重工、松下、大金、富士通等等,到1996年,外國空調一舉拿下70%的市場佔有率。
與此同時,看到了空調市場的廣闊前景,中國很多企業也紛紛引入産線,跨行進軍空調産業,甚至随便一個小廠,找幾個勞工用銅管焊焊,再裝上壓縮機,就能造出來一台空調。
到90年代末,全國共有400多家生産空調的廠商,其中不乏格蘭仕、格力、奧克斯、TCL這樣的後起之秀,中國空調産量從80年代末的20萬台,猛增到1000萬台。
雖然中國空調産量上來了,但洋品牌空調,仍然占據着中國空調市場的半壁江山,洋品牌一共也就十幾個,瓜分了接近50%的市場,而國産空調呢?400多家要搶剩下的50%份額。
這樣下去絕對不行,在市場不夠的情況下,空調企業絕對會卷死。
于是中國空調企業,醞釀了很久,打響了“三大戰役”,最終完全占據了市場,甚至開始反攻海外。
第一場戰役,是價格戰。
前面講了,空調沒那麼神秘,其功能的展現主要是吹冷風,這就導緻空調同質化很嚴重,而空調核心零部件的差别,消費者是很難感受到的。
這就給了中國空調打價格戰的底氣。
2000 年9 月,價格屠夫格蘭仕殺入空調業,宣布櫃機猛降 1000 元。說實話,對于這種“毫無技術水準”的降價,日資企業是不屑一顧的。
可是日資企業卻忘了,在2000年那個平均月工資連1000都不到的時代,降價1000元是多大的誘惑?
緊接着,奧克斯空調也提出,“免檢是爹平價是娘”,市面上40多款奧克斯空調直降30%。更不講武德的是,奧克斯竟然釋出了一本《空調成本白皮書》。
這份白皮書有多“白”呢?
白到直接把空調的成本秘密一項一項列出來,奧克斯一台1.5匹冷暖型空調裡,生産成本為1378元、銷售費用為370元、商家利潤為80元、廠家利潤為52元,除了壓縮機等核心零部件需要進口外,其他都是業内公認的好用料。
奧克斯指出,市面上同檔次空調的均價基本上是2500元以上,而自己隻賣1880元。
這太“不講武德”了,要知道,在當時,空調其實還是頂着一個“高科技産品”名頭的,這樣一拆解,消費者徹底對空調“祛魅”了。
那麼在這樣的成本透明攻勢下,誰賣得越貴,誰受到的質疑越大。
哪怕日本空調拼命嚷嚷别聽他瞎說,我更安靜,我更環保,但是對隻需要吹冷氣的中國消費者來說,一切解釋都太蒼白了。
緊接着,長虹、華高、格力、美的、海爾等企業,也加入價格戰,靠在前期積累的良好口碑和價格優勢,對洋品牌進行圍剿。
從2001年到2004年,中國空調内銷出貨均價,從2835元,銳降到了1600元,特别是價格戰的始作俑者,奧克斯,成功以價博量,擠進了行業前五的位置。
相比而言,日本空調卻沒能及時調整市場政策,市場佔有率掉到了20%以下。
當然,價格戰中,受傷的不僅僅是日本品牌,90年代火爆的春蘭、華寶等傳統的一線廠商,因為經營政策問題,開始掉隊,還有很多獨幕喜劇牌沒熬過去,破産倒閉或者被收購。
經過價格戰,中國空調市場進一步集中化,實作了行業的優勝劣汰。
第二場戰役,是管道戰
我們都知道,在2000年代初的時候,中國城市化水準還比較低,缺乏覆寫全國的零售平台和物流體系。
是以當時的銷售模式,主要依賴各大賣場,一開始是國營百貨公司和供銷社,後來變成國美、大中、蘇甯等電器賣場,提供安裝、售後等服務。
說實話,雖然賣場幫空調企業解決了銷路問題,但空調企業和這些賣場之間,也是有沖突的。
比如,一些大型的電器賣場,手握客流量,可以肆意拿捏空調企業,壓低供貨價,收取“攤位費”,甚至延期支付貨款等等。
這些其實空調企業都能忍,但有的事情真的忍無可忍。
2004年,國美電器為了搶奪市場,開始單方面大幅降低格力空調價格,比如把1680元的1匹挂機,直接降到了1000元。
▲2003年兩家空調企業掌門人,年輕的董明珠和李東升
這樣一來,嚴重觸犯了格力的利益,你這麼搞,外地的代理商都跑去你那進貨了,我的空調還咋賣?
格力要求國美恢複原價并道歉,但國美堅持不道歉,最終兩家談崩,格力撤出國美,開始自建銷售管道。
自建銷售管道雖然成本高一些,但好處在于全程可控,自己想擴張就擴張,想收縮就收縮,更關鍵的是,自己的這種銷售管道因為門面小,可以多點撒網,深入三四線城市和廣大農村、鄉鎮,非常友善進行市場擴張,畢竟開一個賣空調的小門臉花不了多少錢。
▲“好空調,格力造”的宣傳詞,讓很多人記憶尤深
相反,國美、蘇甯這樣的大賣場,要想開門店,有客流量和消費能力這個門檻,導緻其根本無法深入基層縣市,覆寫面有限。
很快,格力的決策得到了巨大收益,2008年,中國出台四萬億經濟刺激計劃,房地産業一片繁榮,帶動了空調裝機的火爆。2009年,空調進入家電下鄉補貼目錄,農村和鄉鎮地區空調市場暴增。
這時,在基層縣市擁有自建管道的格力,就擁有了絕對優勢,實作了爆發式增長,2012年格力電器銷售額破千億,格力正式确立了其業界龍頭地位。
看到格力如此成功,國内其他一線品牌也開始紛紛自建管道,其他沒錢自建管道的,也開始轉移線上,利用線上的扁平化營銷,節省了大量銷售公司、倉儲、租金、代理商和門店的費用,倒是也闖出了一片天地。
而日本品牌呢?自建管道建不起來,在賣場賣又沒法随意降價,是以開始扛不住,慢慢退出中國市場,而中國空調則一舉擊退日本空調,實作了最後的勝利。
如今的日本空調,也就靠着一點點的中央空調市場苟延殘喘了,分體式空調市場基本上都被國産空調占領了。
第三場戰役,技術戰
在1990年代甚至2000年代初,中國空調産業雖然産量已經突飛猛進了,但技術上卻一直有一個卡脖子的點:壓縮機。
壓縮機是空調系統的核心部件,它可将吸入的低溫、低壓制冷劑蒸汽通過壓縮提高溫度和壓力,讓裡面的冷媒動起來,并通過熱功轉換達到制冷的目的。
生産壓縮機其實并不難,難點在于如何在保證産品性能、品質和環保的前提下,實作高能效比、低噪音、易于維護以及成本效益的最佳平衡。
在長達20年的時間裡,其實中國空調企業,基本都是依賴日本壓縮機。自己辛辛苦苦賣一台空調,結果利潤還沒有日本賣壓縮機賺得多。
是以,壓縮機,就成了中國必須要攻克的一個工業明珠。
1998年,美的收購了東芝萬家樂壓縮機和電機公司,正式進入壓縮機領域。
2004年,格力收購了珠海淩達壓縮機公司70%的股權,2009年又與日本大金合資,生産壓縮機。
目前,美的空調的壓縮機,已經全部普及為自營品牌美芝,而格力的壓縮機,則是自己生産的淩達品牌,其他的空調企業,也普遍開始采用國産壓縮機。
這樣一來,空調最核心的零部件,也已經實作了國産替代。通過選用國産壓縮機,空調廠商不僅能控制生産成本,而且有了更大的降價空間。
除此之外,近年來中國家電領域流行的智能化大潮,也開始蔓延到空調領域。
說實話,空調這玩意,已經誕生超過百年了,但基本沒太大技術進步,而中國空調開始普及智能化之後,這個市場徹底颠覆了!無數外資空調廠商目瞪口呆:還能這麼玩?
比如,中國生産的智能空調,配備了、物聯網技術,可以通過智能手機、平闆電腦等裝置遠端控制,對家庭環境進行智能感覺,自動調節空調的工作狀态和溫度,帶給使用者更加便捷舒适的生活。
想象一下,你下班快回到家時,空調已自動打開,讓你一到家就感受到涼爽,是多麼惬意?
此外,智能空調可以通過智能算法優化運作效率,最大程度地降低能耗。還可以根據室内空氣情況,自動過濾空氣中的細菌、病毒等有害物質,提升家庭空氣品質。
看看日本、南韓、中國台灣遍布的老式窗式空調,中國這種空調過去了,簡直是降維打擊好麼?
數字說明一切,2023年中國空調産量24487.0萬台,占全世界空調産量的80%以上。而中國之外的海外空調市場中,超過50%都是來自中國的空調。
中國空調的逆襲,是低價政策的勝利嗎?某種意義上來說,是。
但是,它還有另外一個意義:科技平權。
我們注意到一個現象,國外的工業品,不論什麼,價格都很貴。
咱們都知道,工業品有規模效應,規模上去了,價格就會下來,更多人會買得起。
那麼為什麼他們不擴大規模降低價格呢?
因為發達國家人少,随便搞個支柱産業,維持住維持較高的利潤率,就能活得很好。如果擴大生産,利潤率下降,掙得可能多不了多少。
這麼想從經營政策來看,沒毛病,但對廣大使用者來說,是不公平的。
難道加沙地帶的孩子,就沒資格用電腦嗎?難道非洲的孩子,就沒資格吹空調嗎?難道東南亞的孩子,就沒資格用手機上網嗎?
而中國人的理想,就是不斷地擴大生産規模,降低成本,無論什麼工業皇冠明珠,都要薅下來白菜價化,然後制造出全世界普通人都買得起的工業品,滿足他們追求美好生活的需要。
這就是科技平權,科技不應該高高在上,而是應該服務人民。
現在的中國空調,走的就是這一路線。
中國空調的目标,從來不是把外資品牌空調趕出中國,也不是什麼占領世界市場,中國空調的真正目标是,讓全世界人民,都能用上便宜的空調,在炎炎夏日,享受到科技帶來的舒适。
這才是中國空調,乃至中國制造業的最終格局,這也是那些炒作“中國産能過剩論”的國家,永遠所了解不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