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官媒曾報道了一則消息:“嫦娥六号帶回了月球背面的土壤”。
一般人可能根本沒有在意,畢竟近幾年來,大陸的好消息實在太多了,畢竟全世界都在擺爛,唯有風景這邊獨好,國人生活在蜜罐中好久了,對此早已習已為常。
其實,這事雖說在我們算是正常性動作,不值得大驚小怪,但在國際上卻掀起了軒然大 波,就連素來高傲的美國航天局也把那張不要臉的臉湊了過來,想分一點點。那麼,我們會不會給他呢?
01
大陸航天事業,曆經滄桑,迄今不過六十七載春秋,其發展曆程雖短,卻是一路艱辛。尤其是我們曾想搭點順風車,結果在國際航天舞台上屢遭冷落與排擠。
記得在1993年,美、俄、日等十一國攜手共建的國際空間站這一宏偉項目時,大陸卻被拒之門外。
更為氣人的是,為限制大陸的航天事業,竟公然炮制并在國會通過了一個所謂的“沃爾夫條款”,禁止NASA與中國進行任何形式的技術交流與合作。
沃爾夫條款的生效,如同一道冰冷的鐵幕,徹底隔絕了中美兩國在航天領域的對話與合作。
02
深刻認識到“落後即孤立,弱小便遭嫌棄”的殘酷現實,中國航天人毅然決然地踏上了砥砺前行的征途,默默耕耘,奮力突破重重難關。此後,我們在媒體上見證的每一個輝煌成就背後,都镌刻着無數不為人知的艱辛與挑戰。
舉一個鮮為人知的例子:1996年,長征三号乙火箭因一細微焊接點的松動而折戟沉沙,星箭俱毀的悲劇不僅讓中國航天的國際聲譽蒙塵,更讓長城工業總公司承受了巨額賠償與訂單流失的雙重打擊。
但中國航天人不懼挑戰,勇往直前,在逆境中不斷崛起,一次次跨越障礙,實作了載人航天、空間站建設、火星探測、月球背面取樣傳回、北鬥衛星導航系統組網等壯舉,編織出一幅幅“神舟”飛天、“嫦娥”探月、“鵲橋”傳信、“北鬥”導航、“天宮”翺翔的壯麗圖景。
03
這次嫦娥六号的凱旋歸來,無疑為全人類的月球探索之旅注入了前所未有的振奮與期待。
月球,這顆地球的天然衛星,以它那永恒的姿态,僅以一面向地球展示其容顔,而另一面,則如同羞澀的少女,始終保持着神秘與未知。
我們的嫦娥六号勇敢地踏上了這片未知的領域,最終耗時五十餘日,精心調整降落姿态,最終精準着陸,成功采集到了約兩公斤的寶貴月壤樣本。
可别小看這兩公斤的月壤,它們蘊含着月球乃至太陽系起源與演化的關鍵線索,可能揭開月球内部結構之謎,驗證月球起源的“分裂說”。這一切,都使得嫦娥六号的成果具有了前所未有的科研價值與全球影響力。
當嫦娥六号傳回艙穩穩降落在内蒙古的那一刻,不僅國内上下歡騰雀躍,國際社會也為之動容。歐洲航天局連番祝賀,外媒紛紛給予高度評價,就連BBC也罕見地以正面視角報道了這一壯舉。網友們更是熱情洋溢,紛紛點贊中國航天的卓越成就。
04
這份來自月球背面的珍稀土壤,無疑是全球科研界夢寐以求的寶藏。就在三年前,嫦娥五号圓滿歸來後,中國曾向俄羅斯、法國等友好國家贈送了珍貴的月壤樣品。如今,中國再次展現大國風範,主動向全球釋出邀請,誠邀各國科研力量共同參與月壤研究,共同揭開月球背面的神秘面紗。
這次,美國終于拉下了高傲的臉湊了過來,但我們也不能完全忘了曾經被拒之門外。面對美國,我們不得不提及那個橫亘在中美航天合作之間的“沃爾夫條款”。這一條款如同一道無形的牆,限制了中美兩國在航天領域的正常交流與合作。要我說,美國你先把這堵牆拆了再說,“沃爾夫條款”不是你們自已制定的嗎?現在是該表現誠意的時候了,至于說給不給,那就要看你們的誠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