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海外版》日本月刊總編輯 蔣豐
2024年7月伊始,作為日本對華“友好七團體”成員之一的日本國際貿易促進協會開啟了第47次訪華之行。恰逢協會成立70周年之際,中日之間這項“定式”經貿交流活動呈現更強的時代感和層次感,也給各界加深對中日關系思考創造新契機,而存在感日益增強、參與度越來越高的在日華商華企讓這樣的交流别有一番味道。
值得關注的是,2012年,帶着“日本國際貿易促進協會沖繩分會”的身份,由華商牽頭組建的“琉球經濟戰略研究會”多次促成沖繩知事和副知事通路中國。這個“研究會”自成立之日起,從未缺席日本國際貿易促進協會的訪華活動,讓外界看到沖繩在深化對華經貿合作中的“華彩”,更欣賞到華商華企為促進雙方友好交流而奔跑、“永遠在路上”的身姿。時代潮流之下,投身其中的華商們的所聞所感、所思所想是中日兩國地方城市強對話、謀合作、築友好的一面“明鏡”。此次,記者對随團訪華的主要華商代表,以及其他深度參與的閩籍華商進行了專訪。
視角之一:有傳承、重發揚的“雙奔赴”
琉球經濟戰略研究會紮根沖繩,十分重視當地與中國的經貿合作,既是日本國際貿易促進協會近半個世紀以來訪華交流“大盤”中的“新力量”,又在助力沖繩對華合作方面經驗豐富、視野寬廣。在他們看來,中日之間,沖繩與福建之間,應是一場“雙向奔赴”。
琉球經濟戰略研究會理事長、DIRECT CHINA株式會社代表取締役方德輝是該會創辦人,此次率研究會6家公司9名會員參訪。他曾向日方提出“再建琉球大交易時代”。用他自己的話講,倡言背後是重要性日益增強的對華交流與務實合作,需要雙方相向而行,既重視傳承,又做好發揚。包括河野洋平先生在内,日方老一輩友好人士們數十年堅持,衆議院議員、日本前首相橋本龍太郎之子橋本嶽等新生代表正在“接棒”,展現着日方在傳承和發揚方面所做的努力。對此,中國全方位創造暢所欲言的交流環境,積極回應,充分展現了一種信任和真誠姿态。
大地集團代表取締役社長林曉明談及參訪感受時,把能夠與中日兩國經貿界精英面對面交流視為一種發展和提高的“幸運”,他特别表示,最大收獲就是“切實感受到雙方在疫情之後渴望加強人員往來和經貿交流的迫切心情”。無疑,這是認知上可貴的“相向而行”,一定能夠催生更大動力。
南西制鐵取締役社長劉國利深情回顧過往,在他眼中,從中日邦交正常化之前中日民間對話,到新老朋友疊加互動的日本國際貿易促進協會訪華活動,雙方重視從未改變,延續着的是一種精神和行動的雙重傳承。尤為印象深刻的是,中國直面問題,開誠布公,“零距離”的對話能讓彼此走得更近。
ZERO商事代表取締役社長陳海作為此次日本關西地區華商唯一代表,用“必然”一詞闡釋對傳承和發揚的了解。他談到,通路活動讓自己深入了解兩國經貿往來的往昔、當下和明天,一脈相承中雙方進一步共存、共享、共融、共赢,這是彼此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交流是必需,也是曆史的必然。他特别表示,經濟和文化相輔相成,要“兩手都要硬”。
日本飛躍旅行社董事長、木木不動産副董事長林秀燕是日本福建經濟文化促進會主要成員之一,對中日經貿往來,以及沖繩與家鄉福建的長期合作有着自己的見解。這次,她在7月4日傳回東京到公司當天就接受了《人民日報海外版》日本月刊的采訪,她表示,僑二代、僑三代正慢慢走出華人圈,不斷深度融入當地社會。做參與者,不當旁觀者,是新時代華商了解雙方奔向共同目标的關鍵,更是為雙方友好賦能的正确打開方式。
視角之二:抓機遇、拓空間的“共發展”
中日兩國都處在深刻變革、轉型發展重要時期。包括沖繩與中國地方城市在内,雙方在傳統領域和新興賽道上正迎來嶄新機遇。同時,曆經疫情等“大考”,并持續面臨外部沖擊和複雜變化,經貿合作的深化在勢在必行之中也應看到課題的艱巨。新形勢下經濟關系需要新的視野和新的智慧,置身其中的華商也有着新的認識。
方德輝結合自己的“地方方案”提出建議。一是推進“青少年工程”,充分發揮沖繩與福建地方交流的深厚基礎,針對雙方高中生修學旅行給予免簽便利,促進學生間互動往來,增進彼此了解,不斷改善國民感情。二是利用沖繩與福建地緣關系優勢,探讨水産品進出口領域合作空間,提高互利性,更好助力水産品雙邊貿易。
林曉明把“互相”作為關鍵詞,他表示,應充分看到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日新月異的變化,中日經貿交流也要做好時代轉變,從“中學日”走向“互學互鑒”。特别是進一步開放人員互動互訪,實作更多互惠。
劉國利認為,中國經濟增長動力在全球背景下凸顯重要,中日應深挖市場新潛力。雙方在老齡化等方面面臨共通課題,可抓住機遇,共同為經濟更新“提速”。
對于把人才派遣、教育教育訓練等作為公司重要業務之一的陳海來說,“人”無疑是重中之重。他提出,中日經貿合作應當有“人的視角”,力推人才教育與合作、人文交流。陳海還動情地講,就像自己2023年11月牽頭成立零和國際商業創新會時的初衷一樣,要廣泛團結華商,注重青年一代華僑華人與祖(籍)國交流,特别是發揮青年企業家承上啟下的“功能性”,建議定期舉辦回國座談、考察、參訪等活動,讓經貿合作在新一代手中持續壯大下去。
林秀燕表示,中日一衣帶水,交流源遠流長,正如沖繩和福建友好往來。雙方必須秉持“共同”意識,在中日兩國上司人“舊金山會晤”精神引領下,繼續“強鈎韌鍊”,打造透明、穩定、密不可分的“鍊關系”。
視角之三:敢拼搏、講貢獻的“華力量”
華企華彩,華商華力量。每一位打拼的華商,都是一部屬于自己的奮鬥史,也是中國人連接配接世界的一個精彩篇章。從沖繩到日本,從中日合作到國際化發展,在日本國際貿易促進協會扮演重要角色的沖繩華商,并不囿于一隅,而是放眼四海,凝結智慧和汗水,為新時代的華商華企故事傳遞獨特的華力量。
方德輝談到,中國國際影響力提升,為在日華僑華人創造更多發展機遇。中國産業和經濟品質更新,帶來的是日本對“中國制造”的刮目相看。沖繩華商是雙方經貿合作的獨特力量,為當地進口中國産品、暢通貿易管道帶來更多便利和實惠。加強參與“地方供應鍊”是華商開創新時代商機的重要方式,也将帶動雙方企業特别是中小企業在管理、技術、市場等多方面開展深度合作。
林曉明結合自身感受,認為在正視中日面臨挑戰同時,做到兩個“不能停”,一個是經貿合作不能停,一個是民間交流特别是人員往來不能停,可通過優先推進經貿、人文等特定群體人員簽證便利化,進一步促進雙方群眾互動,增強經貿活動。對此,華商應發揮應有作用。
劉國利引以為豪的,是神奈川一位耄耋老社長每每見到他就挂在嘴上的那句“你們中國人勤奮,什麼事情都能做好”。他表示,中國發展讓每一位華僑華人“腰杆子挺起來了”。作為與東南亞等國家開展廣泛業務合作的企業,令其印象深刻的是,十幾年前與“中國産品”挂鈎的是“品質問題”,如今“中國産品”是創新與智慧的代名詞,收獲更多的尊重還有羨慕。他堅信,“打鐵還需自身硬”,國力強盛和華商自強是赢得外界信任、赢得業界尊重的關鍵。對公司裡的100多名中國員工,劉國利最常說的就是“代表中國形象、不能給國人丢臉”。
陳海結合2025年大阪世博會舉辦表示,關西華商也将迎來更多商機,更好擁抱世界。以此為視窗,關西華商應秉持自信,心懷自豪,樹立形象,進一步肩負起促進中日兩國經貿合作、文化交流的使命職責,讓外界看到新時代的華商風采,更讓中國企業和中國文化“出海”、“揚帆”和“遠行”。
在談到華商能夠做什麼時,林秀燕強調要發揮身居海外的優勢,把日本在養老、房地産、人才教育等方面的經驗和教訓“帶回國”,推動雙方在新領域交流合作。她結合公司業務,介紹日本建設“金融資産管理特區”主要情況,建議關注和跟蹤日本房地産市場走勢,發現和探索雙方合作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