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選一下“關注”按鈕,友善以後持續為您推送此類文章,同時也便于您進行讨論與分享,您的支援是我們堅持創作的動力~
文|葉炜華
編輯|t
引言
清朝皇帝康熙十分敵視日本,對于日本人他是這麼認為的:日本就是個反複不定的小國,對日本人隻能往死裡整,不能給他們一點好臉色。(康熙起居錄:“倭子國,最是反複無常之國……”)
不僅是康熙,曆史上不少帝王對日本的印象基本都是“畏威而不懷德”、“知小禮而無大義”。
雖然這多少帶點“地域黑歧視”,但也可以代表很大一部分的日本人的民族性格。
(康熙)
這種民族性格深究起來和日本的地理位置密不可分,這個國家是一個島國,正好在大陸闆塊交界處,三天兩頭就來個地震和海嘯,是以日本一直以來都有一種“末日恐懼症”。在這種恐懼感的推動下,日本天生就熱衷于擴張和侵略。
但是二戰的失敗讓他們損失了所有殖民地,還被美國牢牢控制,于是戰後的日本就開始尋求文化上“侵略殖民”,甚至還試圖通過文化輸出抹掉自己“侵略者”的标簽。
近幾十年來,日本都在精心做局,在大陸社會各方面進行輸出,企圖洗掉自己身上的侵略标簽!
(日本秋葉原)
一、駕輕就熟的文化輸出
其實早在二戰時期,日本就已經開始了自己的文化輸出之路,隻不過那個時候的文化輸出對象是殖民地。
就拿台灣來說,日本人做的第一步就是将敢于反抗的中國台灣原住民屠戮殆盡,剩下的台灣人要麼隻能将抗日活動搬到地下,要麼隻能乖乖地當順民。
在實體意義上完成了篩選之後,日本人開始規定公開場合隻能說日語,你說你不會日語,沒關系我們教你!在日本被台灣侵占之後開始出現了大量的日語學校,所有人都必須在這些學校學習日語,還必須有個日語名字,并且禁止說中文。
(台灣原住民)
此外,日本還在台灣修建了不少日式建築,直到現在其中大部分建築還在台灣有所保留。日本還将本土的能劇給直接搬到了台灣,也不管台灣人能不能看懂。
日本食物也遍布了台灣的大街小巷,總之,讓日本本土該有的東西都搬到台灣來,在潛移默化之下讓台灣人認為自己是日本人。
這種方式确實很有效,台獨分子李登輝(日本名字岩裡政男)就在這些手段下被日本人馴服得如同家奴一般。直到如今,台灣的台獨分子還和日本眉來眼去,不得不感慨日本人的手段之高明。
如果說二戰時期的日本還把文化輸出這件事搞得簡單粗暴,那麼戰後的日本就充分利用了“匠人精神”把文化輸出這件事給弄成了“藝術”。
(台灣日據時代)
二、戰後經濟複蘇讓日本有文化自信
1945年,美國給日本廣島和長崎送上了兩份大禮:“小男孩”和“胖子”,這兩顆原子彈讓兩個城市的大部分居民都成了“老熟人”,城市也都變成了廢墟。
而在廢墟之中,蟑螂居然還頑強地生活着。
(原子彈爆炸)
日本就像這些原子彈都炸不死的小強一樣,在經曆戰敗後的迷茫之後又快速地站了起來。在美國的幫助下,日本經濟迅速複蘇一躍成為亞洲最有錢的國家。
不過一開始日本政府幾乎沒有采取任何措施,來促進日本文化産業和産品向東亞和東南亞國家出口。
與促進汽車和電子産品等工業發展出口的大量投資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日本政府并沒有将“文化”視為有利可圖的出口對象。
其實日本人也不傻,剛剛侵略了人家,再搞文化輸出,不就等同于讓反日情緒和被壓抑的殖民記憶死灰複燃嗎?
(南韓反日遊行)
是以他們一開始的文化輸出對象是西方世界,文化軟實力主要有三個來源,即文學(包括電影、音樂、遊戲等)、政治價值觀和外交政策,而日本人将目光看向了電影和動漫。
在電影方面,黑澤明的《羅生門》在1951年威尼斯電影節上獲得了最高獎項。
黑澤明電影的風格對于之後的所有導演都有着深刻的影響,他的電影開創了時代的先河。五年之後,日本電影《哥斯拉》在美國上映,再次叫好又叫座。這兩部電影開啟了日本流行文化進入美國的緩慢涓涓細流。
(哥斯拉)
動漫的來源漫畫可是日本人的老手藝了,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紀初的葛飾北齋出版的“北齋漫畫”。漫畫在日語中的意思是“異想天開的圖畫”,值得一提的是,被日本人奉為國畫的《神奈川沖浪裡》就是葛飾北齋的代表作,
到了 1960 年代中期,當時阿童木成為第一部出現在美國銀幕上的動漫。很快,其他日本動漫,如《閃電戰車Go Go Go》和《宇宙戰艦大和号》,也跟随它進入了美國市場。
(鐵臂阿童木)
對于亞洲國家的文化輸出直到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與東亞和東南亞國家關系的改善才為日本文化出口鄰國創造了新的有利環境,
三、喜歡看卡通片?我請你看個夠!
1996年,日本政府宣布實施“21世紀文化國家戰略”,明确提出從經濟強國向文化輸出強國轉變。
為了實施戰略,日本政府陸續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政策,将動漫等文化産業确定為國家重要支柱産業,通過實施工業化大規模生産、建立文化産品産業鍊、擴大文化産品出口等方式,積極推動文化産業的發展。
為了加強日本動漫的文化輸出能力,日本政府還特意買下動漫的版權,然後将這些動漫無償送給其他東南亞國家的電視台播放。
這也是為什麼很多80後、90後小時候能夠在電視台上看到很多日本動漫的原因。
(百變小櫻)
其實小時候我們就成了日本的文化輸出對象,說難聽點,這種行為和拿着糖果誘騙小孩子的人販子也沒有什麼差別。
很多80、90後小時候都有日本人住大house,日本的風景很好看之類的想法,殊不知早已陷入了日本人營造的虛假國家形象中,傾慕日本的一切。
這并不是危言聳聽,日本文部科學省就在2000年《教育白皮書》中首次将日本動畫稱為“日本文化”,并将其定位為“展現日本現代性的重要表現手段之一”。
在動漫被歸類為國家戰略後,各種動漫人物充斥着街道,滲透到日本社會的各個角落,遠遠超出了雜志和電視。毫無疑問,文化輸出和軟實力的結合對日本非常有利,因為它們讓日本呈現出了更友好、更柔和的國家形象。
但是日本還是那個日本,和一百多年前甲午戰争中那個侵略我們國家的日本沒有什麼不同。日本右翼從來就沒有受到清算,“靖國神廁”依然還在将戰犯打造成英雄,還在對日本普通群眾宣揚軍國主義那套理論。
諷刺的是日本有很多反戰的作家比如村上春樹,也有很多反戰的動漫工作者,比如宮崎駿老爺子。
但是推崇他們的日本政府卻始終沒有公開承認犯下的戰争罪行,比如南京大屠殺、旅順大屠殺,“沒有錯的人在道歉,犯錯的人卻在苟辯”這就是日本戰後的真實寫照。
(知名日漫發表分裂大陸的言論)
甚至一些在國内大熱的日漫作者,他們自己就是日本帝國主義分子,在作品裡夾帶私貨的情況,常有發生!
讓我們重新回憶下康熙的原話,“倭子國,最是反複無常之國……”,不過他的話已經過時了。
最符合當下形式的是毛主席給的教誨:“中國人民與日本人民是一緻的,隻有一個敵人,就是日本帝國主義與中國民族敗類!”
參考資料
[1]日本動漫對大陸青少年價值觀的影響及其教育引導.北大青年研究.2017-07-12
[2]日本“辱華”動漫停止出版,原作小說作者曾發表仇恨中韓言論.環球時報.2018-06-07
[3]日本文化是如何在西方世界如此流行的? r/AskHistorians
[4]為什麼吉蔔力工作室如此受歡迎以及它如何輸出日本文化 |亞非學院
[5]幾十年來日本最精心設計的一局, 今天才被中國人揭秘.文化縱橫雜志.2024-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