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當孩子學習磨蹭和浪費時間時,我不但允許還鼓勵休息,結果很驚喜

昨天跟娃一天都處得很和諧,母慈子孝的相處,有說有笑的閑聊。

隻因為我做對了一件事,那就是在他浪費時間和磨蹭時,不但沒有吵他,反而還鼓勵他多休息,孩子反而能靜下心學習更多了。

按往暑假的慣例,孩子一般是睡到11點,然後看電視到下午,再被我厲聲呵斥下,不情不願去打開作業,象征性地寫一下,然後再嗨玩的晚上。

而我呢,看着孩子充電10小時,學習5分鐘的效率和品質,氣不打一處來,各種吵:你看你,寫了一天就寫了這幾個毛線字?你是敷衍給誰看的?不想寫就别寫了,不想上就别再上學了?還不夠浪費感情!

當孩子學習磨蹭和浪費時間時,我不但允許還鼓勵休息,結果很驚喜

汲取之前相處時的雞飛狗跳,這個暑假我決定閉嘴。采用不看,不管,不吵的政策,這也跟我這幾個堅持做正念的理念相吻合。

學習是孩子自己的事,他想學時不用逼也會心靜坐定,他不想學時,哪怕你扛着80米的砍刀揮舞着倒逼,也無濟于事。

想通了這一點,我反而不焦慮和着急了,不斷給自己做心理建設:

我的孩子就是一個普通孩子,他無法像少數孩子一樣自律;

我的孩子沒有強烈的目标感驅動,但他起碼在認真上課,也在寫作業;

我的孩子雖然沒有很優秀,但他很快樂和開心,笑的樣子很甜;

我的孩子身體很健康,心理很健康,對我很孝順,不是很好嘛。

在遇到孩子擺爛和貪玩時,換個角度一想,内心的焦慮瞬間降低了好幾個次元。

我會告訴自己:不是孩子不優秀,而是父母對孩子要求太高。自己沒做到的事,非逼着孩子做到,或者自己能輕而易舉的事,就理所當然覺得孩子也應該做到。這樣的想法是自己給自己找不痛快。

在我看來,孩子不想學,你硬逼着,說着難聽的話,不僅會傷着自己,也會讓孩子緊閉心扉。

即便孩子不如父母心意,父母有必要一次又一次數落孩子,将孩子的缺點和做不到的地方一次又一次擺在孩子面前,是要親自讓孩子承認自己很廢物嗎?

這不僅沒有意義,還是父母和孩子溝通的一次雙輸關系。

基于這樣的想法,我再看孩子睡到11點時,不僅沒有生氣,反而心裡想的是:在學校沒有好好睡的覺,多補補也行啊。

當看到孩子在玩手機,刷視訊咯咯笑時,我也會湊上去:看了什麼有意思的呀,來給媽媽一起樂呵一下呗。

當看到孩子一邊聽課不到5分鐘,又去刷手機2小時,我不僅沒有生氣,還鼓勵他說:這會既不想學,就痛快玩呗,等玩爽了再學。不用擔心媽媽會生氣,遵從自己的心意就行啦。

當孩子學習磨蹭和浪費時間時,我不但允許還鼓勵休息,結果很驚喜

當我不再把孩子磨磨蹭蹭和玩手機當作是一件十惡不赦的事時,孩子的态度也發生了明顯的變化,他玩完了之後,會對我說:媽,我明天再也不這樣玩了,覺得内心很愧疚。

這時我反而勸他:沒啥都可内疚的。在學校學習一個學期也的确辛苦的,也不用跟别的孩子比,人家是人家,你是你。要是總這樣比,我也比不過人家媽媽,那豈不是活不下去了?

我這麼說時,孩子對我的态度極溫和。他刷到什麼好玩的,有意思的視訊都會跟我說:媽媽,你來看看這個,可有意思了。

我就跟孩子一起看視訊,一起讨論這些有意思的事,順便也了解下現在的孩子的喜好。

當然也有焦慮湧上心頭,想催一嘴孩子學習的時候,不過我隻是淺淺提醒孩子:這玩了也挺久了,也适當考慮學一會。

一般說完這些時,我都去睡覺或者做自己的事了,反正我提醒過了,剩下的就交給他自己決定了。

迷迷糊糊中,我聽到孩子跟弟弟說:咱媽現在變好了,也不吵我們了。媽其實可厲害,她文章寫得可好,全網有一億人看過她的文章,咱們也要向媽學習,好好努力。

當孩子學習磨蹭和浪費時間時,我不但允許還鼓勵休息,結果很驚喜

聽到孩子說這樣時,我覺得自己給孩子做對了榜樣的力量。細細想來,這幾年我真挺努力的,一邊帶娃一邊工作,算是足夠自律吧。

自己的内心也越來越自洽,對孩子貪玩,磨蹭和玩遊戲的容忍度也越來越高,很少憤怒而是多站在孩子的角度想:他為什麼會玩遊戲?遊戲帶給他的快樂是什麼?帶來的成就感有哪些?遊戲中的快樂怎麼可以在現實中同步得到?

不把遊戲當作是一種浪費時間,也不把磨蹭當成不可容忍的底線,不管孩子咋樣貪玩,也不焦慮和恐懼放大化,不去跟别人家的孩子攀比。

當我真這麼做時,孩子告訴我:媽媽,我把手機調成了免打擾模式,這樣40分鐘我就不看手機,能專注學習了。

分享一下我的改變引領了孩子改變的關鍵點:

首先,不要總盯着孩子做不到的,多看到孩子已經做到的地方。

拿着放大鏡看孩子的優點,并及時肯定孩子。

其次,不要總是将孩子貪玩,磨蹭和玩遊戲上綱上線。

當孩子學習磨蹭和浪費時間時,我不但允許還鼓勵休息,結果很驚喜

一提到遊戲就着急上火,覺得孩子十分不應該,總想把遊戲掐在萌芽狀态。

在這個電子和資訊時代,規避遊戲和電子産品無疑是異想天開,平常心看待反而不會讓孩子玩得更沉迷。

最後,不要總是想着改變孩子。

父母總想把孩子的各種問題掰過來,這是一件特别出力不讨好的事。

想改變孩子是不可能的,但父母可以改變自己,放下焦慮,先讓自己去努力和自律,再示範給孩子看。

孩子是父母的影印件,這句話父母真正領會了,孩子就會慢慢減緩遊戲的沉迷度,自驅力就慢慢回歸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