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德國元帥曼斯坦因回憶錄-86

德國元帥曼斯坦因回憶錄-86

斯大林格勒城下态勢的發展

就任“頓河”集團軍群司令

11月21日,第11集團軍司令部在維捷布斯克接到陸軍總司令部的指令。指令指出,為使在斯大林格勒西、南兩個方向上進行艱苦防禦作戰的各支部隊實施更緊密的協同,第11集團軍司令部将改編為“頓河”集團軍群司令部,下轄第4裝甲集團軍、第6集團軍和羅馬尼亞第3集團軍。

鑒于我們缺少一個軍需支隊,是以把準備配屬給安東内斯庫元帥司令部的軍需支隊配屬給我們。它的指揮官是總參謀部上校芬克,他不僅人品優秀,而且是一位出色的後勤方面的組織者。後來,集團軍群遇到的所有後勤上的困難都被他一一化解。但第6集團軍的空中補給卻不在他的管轄範圍之内。在我于1944年4月被免職之後,芬克上校被提升為西線總司令的軍需長,後來有人告訴我,他在極短的時間内便将那裡的後勤組織整頓的井然有序,以至于在蘇軍完全掌握制空權的情況下都能實施補給。由于他被卷入謀殺希特勒的行動,遂于1944年7月20日後被處決。

對于“頓河”集團軍群的任務,陸軍總司令部在指令中指出:“阻止敵人的攻勢,奪回在其進攻前己方所占領的出發地位。”

最初,答應配屬給我們的加強兵力隻有一個軍和一個師,這些部隊本是準備調往米列羅沃,即将來“B”集團軍群右翼的後方。

從指令賦予我們任務的措辭以及答應加強給我們的這一點點兵力上,可以得出結論認為,陸軍總司令部在下達指令的時候,絕對沒有清楚地認識到斯大林格勒态勢的危險性,而就在那一天第6集團軍被合圍。

其他消息是我們在維捷布斯克與馮·克盧格元帥及其參謀長韋勒将軍談話時獲知的,當時我們的列車停在車站,偶遇克盧格元帥。他們告訴我,蘇軍以強大兵力(1~2個坦克集團軍,大量騎兵部隊,共計約30個師)突破羅馬尼亞第3集團軍位于斯大林格勒西北的頓河防線。位于斯大林格勒南面、隸屬于第4裝甲集團軍的羅馬尼亞第4集團軍正面,也同樣被突破。

是以,我從維捷布斯克給總參謀長發了一份電報,明确指出:鑒于敵人投入強大兵力,我們在斯大林格勒的行動不能僅為了奪回一些陣地。

用以恢複态勢的兵力應為一個集團軍規模,而且盡可能在完全展開之後再實施反突擊。

蔡茨勒将軍同意我的意見(一貫如此),并允諾再配屬給我們1個裝甲師和2~3個步兵師。

與此同時,我又給“B”集團軍群發電,請他們指令第6集團軍堅決将其兵力撤出防線,以確定守住其背後位于卡拉奇附近的頓河渡口。指令是否已下達到第6集團軍,我便無法斷定了。

直到11月24日我們到達“B”集團軍群位于舊别利斯克的大學營時,才從其司令馮·魏克斯男爵大将和參謀長馮·宗登施泰恩将軍那裡了解了近日情況即目前态勢。

原來,蘇軍于11月19日清晨,在經過猛烈的炮火準備之後,從克列緬斯卡亞的頓河橋頭陣地以及西部渡過頓河,對第6集團軍左翼(第11軍)以及羅馬尼亞第3集團軍(羅馬尼亞第4、5軍)發起進攻。同時,蘇軍又以強大兵力在斯大林格勒南面對在那裡與羅馬尼亞第4集團軍混雜在一起的第4裝甲集團軍(霍特大将)發起攻擊。 第6集團軍雖然保住了它的左翼,但羅馬尼亞的兩條防線均被蘇軍突破。強大的蘇軍坦克部隊迅速突入我縱深——這是他們從我們這裡學來的。

11月21日清晨蘇軍便在頓河畔的卡拉奇會合,并奪取了完好無損的大橋,該橋對于第6集團軍的補給可謂生命攸關。這樣,自11月21日上午,第6集團軍以及從斯大林格勒南部地區被趕至這裡的德軍第4裝甲集團軍一部和羅馬尼亞軍隊便被合圍。被合圍的有5個德國軍,共計20個師,還有2個羅馬尼亞軍,以及大量統帥部炮兵預備隊和工兵部隊。

後來,連集團軍群自己都無法精确統計到底有多少德軍部隊被合圍。根據第6集團軍統計的數字大約在20萬~27萬人之間,不過應當注意的是,這其中“領取口糧”的人中除了羅 馬尼亞部隊之外,還包括數千名“志願救護人員”和戰俘。一般認為30萬人的說法無疑是誇大了。

第6集團軍的部分後方勤務人員,以及部分運輸部隊、傷員和休假者并不在合圍圈内。這些殘留人員後來便作為第6集團軍各師重新組建時的基幹;不過每個師大約在1500~3000人之間。如果考慮到第6集團軍各師的兵力在11月時已被極大削弱,那麼即使加上強大的統帥部炮兵和工兵預備隊,被合圍的應當是20~22萬人,這個數字似乎是相當準确的。

11月24日的态勢如下:

第4裝甲集團軍所屬第16摩托化師尚屬完整的師,分散在埃利斯塔兩側的草原上,此外還有北翼的羅馬尼亞第18師。其他所有羅馬尼亞部隊部分被投入斯大林格勒,部分被殲滅或擊潰。集團軍試圖集中羅馬尼亞部隊殘部和德軍後方勤務部隊,在科捷利尼科夫前方守住一條警戒線。起初,他們沒有受到攻擊。

羅馬尼亞第4集團軍殘部 (包括其司令部在内)歸屬霍特大将指揮。位于斯大林格勒南線的霍特大将的第4裝甲集團軍,在羅馬尼亞軍隊潰敗後撤向斯大林格勒南部和西南部、正面向南的防線,并劃歸第6集團軍指揮。

第6集團軍及其第4、8、11、51軍和第14裝甲軍,被合圍在斯大林格勒周圍。第6集團軍将第11軍和東部緊鄰的第8軍一部由位于頓河兩側的防線,撤向合圍圈内一條新構築的西部防線,其突出部一直到達卡拉奇大橋以東。同時,用預備隊和在斯大林格勒作戰的第4裝甲集團軍一部,以及羅馬尼亞集團軍,構築了一條新的南部防線。合圍圈東西約50公裡,南北約40公裡。

羅馬尼亞第3集團軍兩翼已被突破。在中央,由在塞瓦斯托波爾表現出色的拉斯卡爾将軍指揮的一個叢集,約3個師的兵力,進行了英勇頑強的抵抗。他們已被合圍,估計在此期間均已被俘。

原本計劃留作預備隊、位于頓河橋頭陣地後面的第48裝甲軍發動反突擊,但為時已晚,最終未果。它的兩個師已被合圍,受命向西突圍。其軍長(海姆)已被希特勒解職,并被召回元首大學營,由戈林組成的一個軍事法庭——對這種事他常常是樂此不疲——判處死刑,其罪狀是他應對該軍的覆滅負責;但後來被赦免:因為事實上他所指揮的部隊在兵力上對于所承擔的任務而言過于弱小。該軍所轄兵力隻有新組建、且沒有任何作戰經驗的羅馬尼亞裝甲師,以及德軍第22裝甲師,從技術上講明顯達不到應有水準。

羅馬尼亞第3集團軍實際上隻有大約3個師的兵力,他們并未參加攻擊行動,而是停在頓河畔,與意大利軍隊毗鄰(羅馬尼亞第1、2軍)。

依照“B”集團軍群的看法,第6集團軍所擁有的彈藥量最多隻夠2天,糧食隻夠6天!(後來證明這個數字估計的太低了。)在晴好天氣裡,利用空運補給隻能滿足第6集團軍彈藥或燃料需求的1/10。原本允諾投入100架容克式飛機對集團軍實施補給(除去無法避免的損失之外,實際相當于200噸物資),其他型飛機也将陸續投入。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