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還必須向讀者介紹一下東北抗日義勇軍主要上司與将領的後來命運。
誠允(1882-1944)字執中。遼甯省遼陽縣人。奉天法政專科學校畢業。畢業後,曆任奉天地方審判廳廳長、吉林高等審判廳廳長、吉林省政務廳廳長、代理吉林省政府主席。"九一八"事變後,為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入侵,與熙洽的僞吉林省政權對立,遵張學良電令,在賓縣組織了吉林省政府,并代理主席,組織和上司了吉林的反侵略戰争,後失敗轉入關内。1936年加入中國佛學會,1940年在西康創辦工藝專科學校。1944年8月,病逝于西康。
馬占山(1885-1950)字秀芳。吉林省懷德縣人。1903年入綠林,1905年被懷德官府收編,任縣衙遊擊哨官。1911年,投清軍奉天後路巡防營統領吳俊隆,任哨長。辛亥革命後,曆任奉軍旅長、黑龍江騎兵總指揮、黑河警備司令兼步兵第3旅旅長。
"九一八"事變後,率所部奮起抗戰。10月10日,張學良任命馬占山為代理黑龍江省政府主席兼軍事總指揮。受命後,積極組織黑龍江省軍民作迎敵準備,組織并指揮了著名的江橋抗戰。1932年年初參加籌建僞政權的"四巨頭"會議,僞滿洲國成立後一度任僞職。後于4月1日又脫離了僞政權,重舉義旗,整頓隊伍,與日僞軍轉戰于黑龍江廣大地區。是年12月率部退往蘇聯,後轉道回國,繼續從事抗戰活動。抗戰勝利後,寓居北平,1949年參與傅作義起義。1950年11月29日病逝。
謝珂(1891-1974)字韻卿。河北省徐水縣人。畢業于北京陸軍大學。畢業後,先後在直、奉軍界任職。"九一八"事變時任黑龍江省軍署參謀長。
"九一八"事變後,張學良任命其為黑龍江省軍事副總指揮。受命後,他抱着"國土不被外國瓜分"的決心,積極備戰。馬占山代理黑龍江省政府主席和軍事總指揮後,他協助馬占山組織了江橋抗戰和黑龍江省的抗日戰争。1932年3月曾被日本人逮捕,得救後,繼續組織黑龍江省的反侵略戰争,後因兵力不支,率部退往蘇聯。1933年6月,取道歐洲回上海;1934年,開始在張學良手下任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55年,任沈陽市政協委員會常委、民革沈陽市委員會委員,還被選為沈陽市第2、第3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沈陽市人民委員會委員。1956年11月16日,應周恩來總理之邀參加了在北京召開的"西安事變"紀念會。1974年2月16日,病故于沈陽。
黃顯聲(1896-1949)字警鐘。遼甯省鳳城縣人。1922年結業于東北講武堂第3期炮兵科。畢業後,一直服務于東北軍。1930年春,張學良委任其為遼甯省警務處處長兼省會警察局局長。
"九一八"事變後,為反抗日本帝國主義武裝入侵,在錦州先後組建了遼甯省公安總隊和東北抗日義勇軍,在遼甯及熱河廣大地區到處打擊日本侵略軍和僞軍,給敵人以重大殺傷,在反抗日本侵略的鬥争中做出了傑出貢獻。1937年2月2日,在漢口被國民黨特務機關逮捕。1949年11月27日,蔣介石下令将其秘密殺害于重慶白公館。
李杜(1880-1956)原名蔭培,字植初,又名玄存、黎蘇。遼甯省義縣人。1900年從軍,經東北講武堂深造後,曆任哨官、教官、運輸大隊長、山林警察局局長、吉林軍械廠廠長、吉林省警備司令和長春戒嚴司令、奉軍師長、依蘭鎮守使兼第24旅旅長等職。
"九一八"事變後,熙洽等人降日,李杜得悉後,立電所轄各縣揭露熙洽等人的賣國行徑,号召各縣軍民團結起來,把日本侵略者趕出國土。之後,他将熙洽的親信以及其他親日分子全部撤換,并令各屬停止向省上解款,以充軍費。1932年1月27日和2月3日,他與馮占海等人組織哈爾濱的兩次保衛戰。第二次保衛戰激戰3天,"終以轉戰經日,傷亡盈千,兵力過疲,呼救無援"而失敗。失敗後,他率所部轉戰吉、黑各地,到處打擊日本侵略者,後于1933年1月9日退入蘇聯境内。
全國解放後,先後擔任全國政協委員、四川省政協委員、重慶市政協常委,1956年8月23日病逝。
蘇炳文(1892-1975)字翰章。遼甯省新民縣人。保定軍校畢業。畢業後,先是在段祺瑞手下任職,後到奉軍供職,曆任參謀長、旅長、師長、黑龍江督辦公署參謀長、呼倫貝爾警備司令、中東路哈滿線護路司令、步兵第2旅旅長。
"九一八"事變後,蘇部在馬占山将軍的指揮下,參加了江橋抗戰。10月1日,在海拉爾成立東北群眾救國軍,蘇炳文任總司令。救國軍成立後,全軍向齊齊哈爾進發,準備收複省城。日軍提前趕到富拉爾基站,遂在該地展開激戰。是役,敵我雙方損失都很大。之後,蘇部在北滿與日僞軍周旋,給敵以很大殺傷。終因兵力和武器不濟,加上日軍使用化學武器,部隊傷亡嚴重,蘇炳文于1932年12月4日率部退入蘇聯境内,1933年6月5日轉道回國。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黑龍江省體委主任、省政府參事室參事、政府委員、省人大代表、省政協委員、省民革委員會副主任、全國政協委員等職,1975年5月22日病逝。
馮占海(1899-1963)字壽山。遼甯省義縣人。1917年進奉天從軍,張作相将其送東三省講武堂深造。1921年畢業後,曆任上尉副官、少校營長、中校承啟官、衛隊上校團長等職。
"九一八"事變後,馮的衛隊團遵照熙洽之命,不情願地撤出吉林省城。10月下旬,馮占海率全團宣布抗日讨敵,将部隊帶到舒蘭境内,收編了宮長海、姚秉乾兩部,部隊很快發展到一萬五千餘人。
1931年11月12日,任吉林省警備司令兼混成新編第1旅旅長,駐防賓縣,活躍在吉林廣大地區,到處打擊日僞軍,并先後參加了哈爾濱的兩次保衛戰、反攻哈爾濱和圍攻吉林等重大戰役。後又轉戰熱河,參加開魯、赤峰等戰役。熱河淪陷後,投奔馮玉祥。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周恩來任命馮占海為吉林省體育運動委員會主任,還先後當選為吉林省第1、第2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吉林省人民委員會委員,吉林省政協委員和吉林省民革副主任委員等職。1963年9月14日病故。
王以哲(1895-1937)原名王海山,号鼎芳。吉林省賓縣人(現屬黑龍江省)。1920年秋,畢業于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第8期步兵科。畢業後,先是在王承斌部供職,後回東北,一直在奉軍任職。"九一八"事變時,任東北軍獨立陸軍步兵第7旅旅長,駐軍沈陽北大營。
"九一八"事變時,日軍進攻北大營,王以哲遵"不抵抗"之令,撤出北大營。王以哲于19日乘火車赴北平,向張學良報告事變情況。1932年,調任北平軍事委員會分會第1處中将處長,後任第67軍軍長。1935年,第67軍被調到陝北"圍剿"紅軍。翌年4月9日,王以哲曾随張學良将軍與周恩來、李克農在膚施舉行了曆史性的會談。西安事變後,王以哲于1937年2月2日被東北軍中的"激進"分子殺害。
湯玉麟(1871-1950)字閣臣,綽号湯二虎。遼甯省阜新縣人。出身綠林,1902年随張作霖受降清廷,當上清政府地方武裝的哨官,後任旅長、師長、軍長等職,到1926年,官升至熱河都統。1928年,張學良繼承父位,在東北易幟,任命湯玉麟為東北政務委員會委員、熱河省政府主席。
"九一八"事變後,他與日本人勾勾搭搭,1932年年初,他派代表參加籌建僞政權的"四巨頭"會議。後迫于形勢,雖未公開降日,但他既沒有反侵略的思想,更不去作禦敵之準備。故當日僞軍進犯熱河時,在既無上級指令、又未作任何抵抗情況下,湯玉麟棄城逃跑,日軍兵不血刃占領了承德。為此,南京國民政府褫奪他本兼各職,并下了通緝令。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他投奔馮玉祥,後回天津當寓公。1950年5月,他病死于天津。
施肇基(1877-1958)字植之。江蘇省人。從1893年任中國駐美國華盛頓使團翻譯時起,便開始了外交生涯。曆任駐外公使、中國駐國聯代表、外交部部長等職。
"九一八"事變後,施肇基代表中國參加國聯理事會,遵令向國聯報告了"九一八"事變的真相,并請制止日本侵略中國。此後,多次出席國聯理事會研讨"九一八"事變之專門會議,并與日本代表交涉。後因"處理不當",遭到抨擊。1932年1月,辭去出席國聯代表職務,10月出任駐美公使。1958年1月3日,死于華盛頓。
王德林(1874-1938)原名王林,字惠民。山東省沂南縣人。甲午中日戰争後到東北,目睹沙俄軍隊的種種暴行,遂組織義軍進行抗俄鬥争。1917年為吉林督軍孟恩遠收編,編為吉軍第1旅第3營,王德林任營長,駐軍延吉地區。
"九一八"事變時,王德林的"老三營"隸屬第27旅旅長兼延吉鎮守使吉興管轄。1932年1月,王德林率所部舉抗日義旗,在共産黨員李延祿的幫助下,于2月8日在延吉縣小城子成立中國國民救國軍,王德林任總指揮。救國軍成立後,攻敦化,襲海林,重創日僞軍,軍威大震。繼攻甯安,戰東京城,再克敦化等,轉戰吉林、黑龍江廣大地區,到處打擊日本侵略者。終因敵衆我寡,部隊損失慘重。王德林在衆将勸說下,于1933年1月13日率部600人及傷員、家眷等,由東甯退入蘇聯境内。5月,王德林轉道回國,遭蔣介石冷遇,但仍為抗日救亡奔走各地。
全國抗戰爆發後,南京政府迫于形勢,委任王德林為國民革命軍軍事委員會别動隊光複軍第2路指揮,但蔣介石沒給他一兵一卒。1938年12月20日,王德林病逝。
耿繼周(1885-?)名禮,字繼周。遼甯省新民縣人。耿早年從教,1913年應征入伍,1921年入東北講武堂深造,畢業後在奉軍中任職,1927年任湯玉麟部上校炮兵總監。"九一八"事變後,他"舍上校差職","回東北收容舊部,編練群眾,組織義勇軍",反抗日本侵略者。1931年10月下旬,東北抗日救國會委任其為東北群眾抗日義勇軍第4路總司令。其後,耿繼周率所部轉戰東北各地,到處打擊日本侵略者,在中國人民抗日戰争史上譜寫了不朽篇章。抗戰後遭國民黨政府迫害,孑身流浪。據其子耿崇德回憶,估計乃父于20世紀60年代客死南方。
唐聚五(1899-1939)字甲州。黑龍江省雙城縣人。畢業于東北講武堂第6期。畢業後,一直在奉系任職。"九一八"事變時,任遼甯陸軍步兵第1團中校團副,駐防鳳城。
"九一八"事變後第2天,日軍獨立守備隊第4大隊包圍了駐鳳城的東北軍第1團,團長姜全我被俘降敵。唐聚五去北平向張學良彙報了戰況,被委任為第1團團長。回故裡後,他四處奔走聯絡。1932年3月21日,各抗日首領在桓仁秘密集會。會議決定成立遼甯群眾救國會和遼甯群眾自衛軍,公推唐為救國會常委和自衛軍總司令。4月1日,自衛軍在桓仁縣師範學校舉行誓師大會,唐聚五演說後血書"殺敵讨逆,救國愛民"8個大字。大會向全國發出抗日通電。自衛軍迅速發展壯大,極盛時期,總兵力達七萬人左右,控制着整個遼東地區。故自衛軍成了日僞心腹之患。1932年9月,日僞軍幾萬人,在飛機、大炮、坦克的配合下,向自衛軍發動了全面進攻。經數日激戰,自衛軍敗散,唐聚五到北平報告失利經過。張學良委其為第3軍團總指揮,參加了熱河抗戰和長城保衛戰。全國抗戰爆發後,唐聚五率"東北遊擊隊",在朱德的幫助下回到冀東根據地,1939年在敵人"大掃蕩"中負重傷而犧牲。
張海天(1888-1939)又名張賀年,号"老北風"。遼甯省盤山縣人。清朝光緒末年,為族兄張海蘭當"炮手",後來行劫為匪。1927年加入股匪"西勝"(紀興五)夥中,充當"炮頭"。1929年獨立成绺,逐漸發展到近三百人。
"九一八"事變後,率部舉起抗日義旗。11月4日清晨,張海天與項青山、蓋中華聯合率部攻入僞軍淩印青部駐地三道溝,活捉了漢奸淩印青及其日本顧問倉岡繁、參謀長王槐三、軍法處處長劉信春、第15旅旅長馮仙洲以下二百餘人,并于18日處決了淩印青和倉岡繁。
1932年6月,張部發展到七千多人,東北抗日救國會委任其為遼南地區的義勇軍前敵總指揮。張海天率所部馳騁遼南各地,出沒無常,搞得日僞軍不得安甯。1933年2月,張海天患重病轉赴北平治療,所部交其子張秉林(号"小北風")帶領。1939年,張海天病故于北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