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东北抗日联军(102)相关人物命运—义勇军篇

这里,还必须向读者介绍一下东北抗日义勇军主要领导与将领的后来命运。

诚允(1882-1944)字执中。辽宁省辽阳县人。奉天法政专科学校毕业。毕业后,历任奉天地方审判厅厅长、吉林高等审判厅厅长、吉林省政务厅厅长、代理吉林省政府主席。"九一八"事变后,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入侵,与熙洽的伪吉林省政权对立,遵张学良电令,在宾县组织了吉林省政府,并代理主席,组织和领导了吉林的反侵略战争,后失败转入关内。1936年加入中国佛学会,1940年在西康创办工艺专科学校。1944年8月,病逝于西康。

马占山(1885-1950)字秀芳。吉林省怀德县人。1903年入绿林,1905年被怀德官府收编,任县衙游击哨官。1911年,投清军奉天后路巡防营统领吴俊隆,任哨长。辛亥革命后,历任奉军旅长、黑龙江骑兵总指挥、黑河警备司令兼步兵第3旅旅长。

"九一八"事变后,率所部奋起抗战。10月10日,张学良任命马占山为代理黑龙江省政府主席兼军事总指挥。受命后,积极组织黑龙江省军民作迎敌准备,组织并指挥了著名的江桥抗战。1932年年初参加筹建伪政权的"四巨头"会议,伪满洲国成立后一度任伪职。后于4月1日又脱离了伪政权,重举义旗,整顿队伍,与日伪军转战于黑龙江广大地区。是年12月率部退往苏联,后转道回国,继续从事抗战活动。抗战胜利后,寓居北平,1949年参与傅作义起义。1950年11月29日病逝。

谢珂(1891-1974)字韵卿。河北省徐水县人。毕业于北京陆军大学。毕业后,先后在直、奉军界任职。"九一八"事变时任黑龙江省军署参谋长。

"九一八"事变后,张学良任命其为黑龙江省军事副总指挥。受命后,他抱着"国土不被外国瓜分"的决心,积极备战。马占山代理黑龙江省政府主席和军事总指挥后,他协助马占山组织了江桥抗战和黑龙江省的抗日战争。1932年3月曾被日本人逮捕,得救后,继续组织黑龙江省的反侵略战争,后因兵力不支,率部退往苏联。1933年6月,取道欧洲回上海;1934年,开始在张学良手下任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5年,任沈阳市政协委员会常委、民革沈阳市委员会委员,还被选为沈阳市第2、第3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沈阳市人民委员会委员。1956年11月16日,应周恩来总理之邀参加了在北京召开的"西安事变"纪念会。1974年2月16日,病故于沈阳。

黄显声(1896-1949)字警钟。辽宁省凤城县人。1922年结业于东北讲武堂第3期炮兵科。毕业后,一直服务于东北军。1930年春,张学良委任其为辽宁省警务处处长兼省会公安局局长。

"九一八"事变后,为反抗日本帝国主义武装入侵,在锦州先后组建了辽宁省公安总队和东北抗日义勇军,在辽宁及热河广大地区到处打击日本侵略军和伪军,给敌人以重大杀伤,在反抗日本侵略的斗争中做出了杰出贡献。1937年2月2日,在汉口被国民党特务机关逮捕。1949年11月27日,蒋介石下令将其秘密杀害于重庆白公馆。

李杜(1880-1956)原名荫培,字植初,又名玄存、黎苏。辽宁省义县人。1900年从军,经东北讲武堂深造后,历任哨官、教官、运输大队长、山林警察局局长、吉林军械厂厂长、吉林省警备司令和长春戒严司令、奉军师长、依兰镇守使兼第24旅旅长等职。

"九一八"事变后,熙洽等人降日,李杜得悉后,立电所辖各县揭露熙洽等人的卖国行径,号召各县军民团结起来,把日本侵略者赶出国土。之后,他将熙洽的亲信以及其他亲日分子全部撤换,并令各属停止向省上解款,以充军费。1932年1月27日和2月3日,他与冯占海等人组织哈尔滨的两次保卫战。第二次保卫战激战3天,"终以转战经日,伤亡盈千,兵力过疲,呼救无援"而失败。失败后,他率所部转战吉、黑各地,到处打击日本侵略者,后于1933年1月9日退入苏联境内。

全国解放后,先后担任全国政协委员、四川省政协委员、重庆市政协常委,1956年8月23日病逝。

苏炳文(1892-1975)字翰章。辽宁省新民县人。保定军校毕业。毕业后,先是在段祺瑞手下任职,后到奉军供职,历任参谋长、旅长、师长、黑龙江督办公署参谋长、呼伦贝尔警备司令、中东路哈满线护路司令、步兵第2旅旅长。

"九一八"事变后,苏部在马占山将军的指挥下,参加了江桥抗战。10月1日,在海拉尔成立东北民众救国军,苏炳文任总司令。救国军成立后,全军向齐齐哈尔进发,准备收复省城。日军提前赶到富拉尔基站,遂在该地展开激战。是役,敌我双方损失都很大。之后,苏部在北满与日伪军周旋,给敌以很大杀伤。终因兵力和武器不济,加上日军使用化学武器,部队伤亡严重,苏炳文于1932年12月4日率部退入苏联境内,1933年6月5日转道回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黑龙江省体委主任、省政府参事室参事、政府委员、省人大代表、省政协委员、省民革委员会副主任、全国政协委员等职,1975年5月22日病逝。

冯占海(1899-1963)字寿山。辽宁省义县人。1917年进奉天从军,张作相将其送东三省讲武堂深造。1921年毕业后,历任上尉副官、少校营长、中校承启官、卫队上校团长等职。

"九一八"事变后,冯的卫队团遵照熙洽之命,不情愿地撤出吉林省城。10月下旬,冯占海率全团宣布抗日讨敌,将部队带到舒兰境内,收编了宫长海、姚秉乾两部,部队很快发展到一万五千余人。

1931年11月12日,任吉林省警备司令兼混成新编第1旅旅长,驻防宾县,活跃在吉林广大地区,到处打击日伪军,并先后参加了哈尔滨的两次保卫战、反攻哈尔滨和围攻吉林等重大战役。后又转战热河,参加开鲁、赤峰等战役。热河沦陷后,投奔冯玉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周恩来任命冯占海为吉林省体育运动委员会主任,还先后当选为吉林省第1、第2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吉林省人民委员会委员,吉林省政协委员和吉林省民革副主任委员等职。1963年9月14日病故。

王以哲(1895-1937)原名王海山,号鼎芳。吉林省宾县人(现属黑龙江省)。1920年秋,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8期步兵科。毕业后,先是在王承斌部供职,后回东北,一直在奉军任职。"九一八"事变时,任东北军独立陆军步兵第7旅旅长,驻军沈阳北大营。

"九一八"事变时,日军进攻北大营,王以哲遵"不抵抗"之令,撤出北大营。王以哲于19日乘火车赴北平,向张学良报告事变情况。1932年,调任北平军事委员会分会第1处中将处长,后任第67军军长。1935年,第67军被调到陕北"围剿"红军。翌年4月9日,王以哲曾随张学良将军与周恩来、李克农在肤施举行了历史性的会谈。西安事变后,王以哲于1937年2月2日被东北军中的"激进"分子杀害。

汤玉麟(1871-1950)字阁臣,绰号汤二虎。辽宁省阜新县人。出身绿林,1902年随张作霖受降清廷,当上清政府地方武装的哨官,后任旅长、师长、军长等职,到1926年,官升至热河都统。1928年,张学良继承父位,在东北易帜,任命汤玉麟为东北政务委员会委员、热河省政府主席。

"九一八"事变后,他与日本人勾勾搭搭,1932年年初,他派代表参加筹建伪政权的"四巨头"会议。后迫于形势,虽未公开降日,但他既没有反侵略的思想,更不去作御敌之准备。故当日伪军进犯热河时,在既无上级命令、又未作任何抵抗情况下,汤玉麟弃城逃跑,日军兵不血刃占领了承德。为此,南京国民政府褫夺他本兼各职,并下了通缉令。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他投奔冯玉祥,后回天津当寓公。1950年5月,他病死于天津。

施肇基(1877-1958)字植之。江苏省人。从1893年任中国驻美国华盛顿使团翻译时起,便开始了外交生涯。历任驻外公使、中国驻国联代表、外交部部长等职。

"九一八"事变后,施肇基代表中国参加国联理事会,遵令向国联报告了"九一八"事变的真相,并请制止日本侵略中国。此后,多次出席国联理事会研讨"九一八"事变之专门会议,并与日本代表交涉。后因"处理不当",遭到抨击。1932年1月,辞去出席国联代表职务,10月出任驻美公使。1958年1月3日,死于华盛顿。

王德林(1874-1938)原名王林,字惠民。山东省沂南县人。甲午中日战争后到东北,目睹沙俄军队的种种暴行,遂组织义军进行抗俄斗争。1917年为吉林督军孟恩远收编,编为吉军第1旅第3营,王德林任营长,驻军延吉地区。

"九一八"事变时,王德林的"老三营"隶属第27旅旅长兼延吉镇守使吉兴管辖。1932年1月,王德林率所部举抗日义旗,在共产党员李延禄的帮助下,于2月8日在延吉县小城子成立中国国民救国军,王德林任总指挥。救国军成立后,攻敦化,袭海林,重创日伪军,军威大震。继攻宁安,战东京城,再克敦化等,转战吉林、黑龙江广大地区,到处打击日本侵略者。终因敌众我寡,部队损失惨重。王德林在众将劝说下,于1933年1月13日率部600人及伤员、家眷等,由东宁退入苏联境内。5月,王德林转道回国,遭蒋介石冷遇,但仍为抗日救亡奔走各地。

全国抗战爆发后,南京政府迫于形势,委任王德林为国民革命军军事委员会别动队光复军第2路指挥,但蒋介石没给他一兵一卒。1938年12月20日,王德林病逝。

耿继周(1885-?)名礼,字继周。辽宁省新民县人。耿早年从教,1913年应征入伍,1921年入东北讲武堂深造,毕业后在奉军中任职,1927年任汤玉麟部上校炮兵总监。"九一八"事变后,他"舍上校差职","回东北收容旧部,编练民众,组织义勇军",反抗日本侵略者。1931年10月下旬,东北抗日救国会委任其为东北民众抗日义勇军第4路总司令。其后,耿继周率所部转战东北各地,到处打击日本侵略者,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史上谱写了不朽篇章。抗战后遭国民党政府迫害,孑身流浪。据其子耿崇德回忆,估计乃父于20世纪60年代客死南方。

唐聚五(1899-1939)字甲州。黑龙江省双城县人。毕业于东北讲武堂第6期。毕业后,一直在奉系任职。"九一八"事变时,任辽宁陆军步兵第1团中校团副,驻防凤城。

"九一八"事变后第2天,日军独立守备队第4大队包围了驻凤城的东北军第1团,团长姜全我被俘降敌。唐聚五去北平向张学良汇报了战况,被委任为第1团团长。回故里后,他四处奔走联络。1932年3月21日,各抗日首领在桓仁秘密集会。会议决定成立辽宁民众救国会和辽宁民众自卫军,公推唐为救国会常委和自卫军总司令。4月1日,自卫军在桓仁县师范学校举行誓师大会,唐聚五演说后血书"杀敌讨逆,救国爱民"8个大字。大会向全国发出抗日通电。自卫军迅速发展壮大,极盛时期,总兵力达七万人左右,控制着整个辽东地区。故自卫军成了日伪心腹之患。1932年9月,日伪军几万人,在飞机、大炮、坦克的配合下,向自卫军发动了全面进攻。经数日激战,自卫军败散,唐聚五到北平报告失利经过。张学良委其为第3军团总指挥,参加了热河抗战和长城保卫战。全国抗战爆发后,唐聚五率"东北游击队",在朱德的帮助下回到冀东根据地,1939年在敌人"大扫荡"中负重伤而牺牲。

张海天(1888-1939)又名张贺年,号"老北风"。辽宁省盘山县人。清朝光绪末年,为族兄张海兰当"炮手",后来行劫为匪。1927年加入股匪"西胜"(纪兴五)伙中,充当"炮头"。1929年独立成绺,逐渐发展到近三百人。

"九一八"事变后,率部举起抗日义旗。11月4日清晨,张海天与项青山、盖中华联合率部攻入伪军凌印青部驻地三道沟,活捉了汉奸凌印青及其日本顾问仓冈繁、参谋长王槐三、军法处处长刘信春、第15旅旅长冯仙洲以下二百余人,并于18日处决了凌印青和仓冈繁。

1932年6月,张部发展到七千多人,东北抗日救国会委任其为辽南地区的义勇军前敌总指挥。张海天率所部驰骋辽南各地,出没无常,搞得日伪军不得安宁。1933年2月,张海天患重病转赴北平治疗,所部交其子张秉林(号"小北风")带领。1939年,张海天病故于北平。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