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东北抗日联军(101)相关人物命运—抗联将领篇

1960年新年过后的一天,纷纷扬扬的雪花,把整个北京城打扮得银装素裹。

这天,周保中按照周恩来的嘱托,像往日一样吃罢早餐,又走进了书房,开始奋笔疾书,继续撰写抗日联军史。

一年多来,周保中以无限的深情,夜以继日地回忆着14年艰苦卓绝的抗日斗争,波澜壮阔的画面,英雄的战友们那些悲壮感人的故事,不时地使他心潮起伏,文思泉涌,也使他常常泪盈双眼。牺牲的战友和惊天动地的悲壮事迹太多了,14年的与日军浴血奋战,光荣牺牲的抗联军长就有十几位,他们是:第1军创始人、第一路军总指挥杨靖宇,第2军创始人王德泰、童长荣,北满省委书记、第一路军副总指挥魏拯民,第3军创始人、北满反日联合军总司令赵尚志,第4军军长李延平、王光宇,第6军军长夏云杰,第7军军长陈荣久和李学福,第10军军长汪雅臣,第11军军长祁致中……这些将军的名字和牺牲时的壮烈情景一齐涌上周保中的心头,他的眼前也常常出现杨靖宇的头颅,李兆麟的血衣,赵一曼的遗书,赵尚志、陈翰章、柴世荣的身影。特别是杨靖宇那高昂不屈的头颅,肠胃里的枯草、树皮、棉花,更让周保中热泪双流……

1948年,东北解放战争迅速发展,长春被解放军重重围困,即将被解放。时任长春共产党地下工作组(简称地工组)负责人的李国权接到中共中央东北局社会联络部领导的指示:要把市内重要机关、企业工厂、学校、医院保护好,防止敌人撤退时破坏,这是当前的主要工作。同时,也要注意保护好重要文物、档案资料。在研究保护对象时,地工组的同志们把寻找东北抗联将领杨靖宇、陈翰章的遗首提到了工作日程上。经过物色,李国权选中了追求进步、忠诚可靠的青年刘亚光。之所以挑选刘亚光来完成这项任务,是因为李国权从国民党新1军的一个医官口中得知,当年杨靖宇将军牺牲后,日本关东军把杨靖宇的头颅割下来后保存到长春医学院。日本投降后,长春医学院接收了日本关东军司令部医务课的全部器械、药品和标本。1948年夏天,国民党军骑兵第2旅进驻长春医学院,该旅卫生队就驻在长春医学院附近。如打入该旅卫生队,就有可能进入医学院寻找两位将军的头颅。而刘亚光是当时长春医学院的医生,就这样,刘亚光在地工组的帮助下,打入到国民党军骑兵第2旅卫生队任军医。

自打入后,刘亚光利用到医学院给驻军看病的机会,多次寻找头颅未果。一次,刘亚光在夜间出诊后,潜入解剖学教室,利用微弱的手电筒光线,发现靠墙有一大型橱柜,内装各种内脏标本。他逐一进行观察,发现有两个大型标本瓶,瓶内装有两个头颅,用福尔马林浸泡闭封。经仔细观察,他发现每个瓶外贴有纸条,一写杨靖宇,一写陈翰章。刘亚光不禁喜悦异常,对烈士的尊敬心情油然而生,随即回队。次日,刘亚光动员了数名国民党军士兵,用了三辆军用推车,以到医学院拾取医疗器械和标本瓶为名,将两将军的头颅混入车中带出。当日午夜,刘亚光将两将军头颅转移给地工组;四天后,由中共中央东北局社会联络部处长李广德和数名同志取走,被转移到松江军区前线指挥部政治部。前线指挥部派出6名战士在政治部宣传干事张羽的带领下,用白布包裹好两个标本瓶,乘车转送至松江军区政治部。1948年12月,松江省主席冯仲云指示哈尔滨东北烈士纪念馆恭迎杨靖宇、陈翰章两位将军的遗首。

1958年,经党中央批准,在吉林省通化市建立了庄严肃穆的"靖宇陵园",朱德为陵园亲笔题词:"人民英雄杨靖宇同志永垂不朽"。是年2月23日,党、政、军、群代表9000人在陵园参加了隆重的公祭仪式。毛泽东、朱德、周恩来,朝鲜领导人金日成、崔庸健送了花圈。为纪念这位民族英雄,杨靖宇将军蒙难地﹣﹣吉林濠江县改名靖宇县。1984年,中央军委公布了中共中央正式认可的我党、我军历史上最著名的33位军事家,杨靖宇名列其中。

与杨靖宇齐名的、东北抗日联军其他著名将领的后来命运如何呢?周保中。解放战争时期,周保中先后担任了吉林省政府主席、东北军区副司令员兼吉林军区司令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周保中任云南人民政府副主席、西南军政委员会政法委员会主席兼民政部部长。1954年,周保中积劳成疾,周恩来亲自派飞机将他接到北京治疗。养病期间,周保中先后被选为第一、第二届全国人大代表,国防委员会委员,第一、第二、第三届全国政协委员和常委,1956年在党的八大上被选为中央候补委员。1958年,他再次病重入院,住院期间,按照周恩来的嘱咐,写下了十余篇反映东北抗日联军斗争历史的回忆文章,后来被收入《战斗在白山黑水》一书。1964年2月22日,周保中与世长辞,终年62岁。1990年7月,周保中的遗著《东北抗日游击日记》近七十万字,经其夫人和抗联老战士王一知、中央党校赵素芬等人整理,由人民出版社出版。

张寿篯,也就是李兆麟。1945年9月,李兆麟回到哈尔滨,先后担任苏军驻哈尔滨卫戍区副司令,中共东北局北满分局委员,中共松江省委委员,滨江省副省长,哈尔滨中苏友好协会会长。1946年3月9日,他在哈尔滨道里水道街9号被国民党特务暗杀,终年36岁。哈尔滨各界成立了善后委员会,决定改道里公园为兆麟公园,建立兆麟纪念馆。是年8月15日,"民族英雄李兆麟将军之墓"纪念塔在哈尔滨兆麟公园落成。

李延禄。离开东北战场后,李延禄一直在党中央工作,1945年随10万大军回到东北,曾任光复后的合江省政府主席。新中国成立后,他与著名作家骆宾基合作,撰写了回忆东北抗联第四军斗争史的长篇回忆录《过去的年代》。1985年,抗联名将李延禄逝世,终年90岁。

冯仲云。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东北松江省人民政府主席兼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北京图书馆馆长,水利电力部副部长兼华东水利学院院长,并被选为党的八大代表和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文化大革命"中,在"四人帮"的迫害之下,他于1968年3月17日含冤逝世,终年60岁。1977年11月23日,党中央为冯仲云平反昭雪,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为他光辉的一生作了公正评价。

柴世荣。1943年年初,在苏共肃反扩大化的浪潮中,抗联第5军军长柴世荣被苏联远东军内务部门以日本间谍罪秘密逮捕,送往西伯利亚劳动营,不知所终。

季青。苏联肃反扩大化,波及驻在苏联境内的中国抗联教导旅。当时,季青任抗联教导旅第4步兵营政治副营长,柴世荣为营长。1943年,柴世荣被苏军叫到伯力后一直下落不明。1944年9月,季青也被叫去,在伯力关押了两三年后,被苏联保安机关错误地认为是"日本侦探",判处10年徒刑,后被送到西伯利亚劳改营。1955年7月,根据中苏两党党中央的协议,季青和其他被关押在苏联的抗联人员获释。他结束了11年的冤狱生活回到国内,1957年5月,被分配到黑龙江省民政厅主管革命老根据地的工作。十年动乱中,季青被以莫须有的罪名关押审查,惨遭迫害,身心受到严重摧残;他的夫人也被株连,含冤而死。1976年7月,季青的"历史问题"经过10年的专案审查,终于做出了正确的结论:"季青同志在抗联时期的历史清楚,他在苏联被关押纯属冤狱",并给他恢复了党籍,重新安排了工作。1988年1月12日,季青因患癌症,医治无效,不幸逝世,终年77岁。

赵尚志。东北解放后,为纪念抗日英雄赵尚志,哈东的珠河县被改名为尚志县。1982年6月6日,中共黑龙江省委做出决议,撤销北满省委1940年2月"开除赵尚志党籍"的决议,正式为这位民族英雄恢复了党籍。

1942年,年仅34岁的东北抗日名将赵尚志被日军杀害。随后,日军将其尸体分成两部分,把尸身沉入松花江的冰窟窿里,将头颅送新京(今长春)请功。而后他的遗首下落不明。新中国成立以后,吉林与黑龙江两省的党史研究部门和文物管理部门及抗联老战士,一直都在努力寻找赵尚志烈士的头颅。日本的有关学者也在努力寻找赵尚志的头颅下落。在有关文献档案中,人们唯一能够了解到的,就是因为枪伤,他的左眼下方有三个月牙形的伤疤……

2004年6月,有关学者在长春意外地发现了一颗有着同样伤痕的头骨;不久,唯一存世的赵尚志将军生前照片也在内蒙古被找到……围绕在这位生于辽宁、殉于黑龙江、葬于吉林的抗日名将身上的种种谜团,开始变得清晰起来。

"这就是赵尚志将军的头骨。"2004年12月17日,公安部第二研究所的专家经过对长春市般若寺出土的未名头骨鉴定得出结论。至此,持续了63年的赵尚志烈士头骨追寻事件得以画上圆满句号。

在查阅日伪档案史料过程中,有关学者了解到:1954年6月,作为抚顺战犯管理所舍监号353号的日本战犯东城政雄首次交代自己参与谋杀赵尚志的经过,并附有揭发原伪兴山警察署署长田井久二郎罪行的书面材料。两年后,田井久二郎也提交了《赵尚志将军谋杀事件供述书》,坦白交代了谋杀赵尚志的全部过程:"我身为署长,应负命令、指挥责任,因为谋杀赵尚志有功,而取得了奖状和勋章。我承认全部事实,向中国人民谢罪……。"

东城政雄提交的忏悔书中这样写道:1942年2月12日晚上举行了庆功宴会。第二天早晨,用汽车把赵尚志的遗体运到佳木斯警务厅了。又过了几天,县里给田井署长来电话说:"为了写好给中央的报告书,请你到县里来一趟。"这就是说,写给中央的报告,是由县警察署署长、特务股股长,省警察股股长、特务股股长合议写出,我起草的报告书就没用了。可过了一周,我接到省里一个电话:"带着赵尚志的首级,马上乘飞机到新京的治安部警备司来!"在佳木斯飞机场,负责起草报告的几个人把报告书和装着赵尚志头颅的白木箱交给了我。到新京后,伪满治安部大臣于芷山接见了我。后来听说,赵将军的头颅,被埋到新京市内的护国般若寺里。

原来,日本关东军准备将赵尚志的头颅公开示众,然后密封保存,与杨靖宇、陈翰章等抗联烈士的头颅一样,伺机送往日本,以炫耀武力古据中国东北的赫赫战果。由于赵尚志的头颅在没进行药物浸泡之前就发生变化,保存已不可能,所以,经于芷山请示关东军司令部,决定将赵尚志的头颅焚烧灭迹。

就在准备焚烧时,有一位中国僧人及时赶到了。他就是炎虚法师,是长春市般若寺的住持,当年在伪满新京德高望重。由于当时的日本关东军总司令梅津美治郎信奉佛教,多次去般若寺拜见过这位僧人,所以,当炎虚法师听说为抗日捐躯的赵尚志烈士的头颅将要被焚烧时,便亲自出面请求将赵尚志的头颅掩埋在般若寺内。关东军最高司令官居然对炎虚法师的要求破例允许了。

说起来,沉寂63年之久的赵尚志的头颅突然被人们在般若寺发现,堪称巧合,也许是天意不忍让赵尚志将军的英灵忠魂长期不归故里吧。

2004年,沈阳军旅作家姜宝才赴长春拍摄文献专题片,在翻阅文献时意外发现当年赵尚志的头骨就被埋葬在该市远郊的般若寺内。2004年6月1日,姜宝才来该寺拍摄时,从一个正在寺内施工的农民工口中听说,他们头一天竟然挖出了一颗头骨,这颗头骨没有下颚和牙齿,已被寺里改葬在一个山坡上。

抑制不住心头兴奋的姜宝才,立即将此事通知给哈尔滨的赵尚志老部下李敏及赵尚志的外甥李龙、李明兄弟,于是四人约定于次日同往长春找寻头骨。次日,姜宝才等一行终于找到了那个山坡。当日18时20分,他们从埋葬地点挖出了那颗头骨。那是一颗用两层黑色塑料袋包裹的头骨,学习考古的李龙立即认出:这应是一颗中年男性头骨,医生出身的李明则认出了它左眼下方的伤痕……于是,一场关于这颗头骨来历的论证就此展开。最终,英雄赵尚志的颅骨得到最后鉴定……

继续阅读